假如疫情重来
2008-05-30
5年之前的冬春之际,一场势头迅猛的疫情扑面而来。在对抗SARS的日日夜夜里,人们没有蜷缩在病魔肆虐的阴影下,而是为了生命奋起迎击。先有蒋彦永的为民直言、拍案而起,后有钟南山的尊重事实、相信科学,这些是除了医务人员的职责素质之外,最令国人感奋的精神彰显。
SARS是一次考驗。“知耻近乎勇”,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为明证;“力行近乎仁”,由此激发的从上至下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士气和行动,成就有叹。
然而,当大规模的传染病和瘟疫袭来的时候,其应对既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水平高低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的投入多寡和动员力度问题,它挑战的是全社会的协作能力、参与程度和纠错机制。
协作能力包括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有关组织的合作;参与程度既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个人责任所系,也是危机之下社会凝聚力与人伦之美的感召体现;纠错机制则是科学决策的保证,它需要多元化的监督保障和有效的问责之剑。
SARS过后,人们似乎对自己在疫情期间因为恐惧而对医护人员超额奉送溢美之辞心有不甘,反弹般地在一夜之间把舆论焦点转移到医疗改革话题上。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对医疗改革的反思被SARS打断了。但结果却是,对公共卫生领域问题的关注面甚至变得更窄了,观念的更新迟迟不动,大卫生的概念和体制未能获得实质进展,关注深度甚至倒退回最基本的能否“看得起病”的层面。
这5年来,在政府的硬件投入方面无疑发生了切实可喜的变化。5年之间,无论是人猪链球菌感染事件,还是不间断的禽流感疫情,这套不断完善中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都经受了考验,付出了代价,收获了经验。
又逢冬春时节,人类抗病防疫的形势依然严峻。对照检索对重大疫情应对能力的要求,人们会对当下个体生命存在的处境,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