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自然的报道
2008-05-28袁勇
袁 勇
维·比安基(1894~1959),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科普作家。父亲是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比安基从小跟随父亲走进实验室,并深入大森林,观察动植物,掌握了丰富的自然知识。他非常善于写观察日记,在27岁时,就已积累了大批的日记。他用美妙的语言,记述、描写了许多美丽、奇妙、有趣的动植物们的生活。《森林报》是他的代表作,按“春”“夏”“秋”“冬”分为四册。在这部书里,比安基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的形式,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层次清晰、分门别类地报道了森林中12个月里不断发生着的新闻。这些新闻与人们惯常阅读的普通报纸的不同在于,它们全是关于大自然的报道。各种植物何时发芽、开花、结果、落叶、枯萎,动物们怎样迁徙、觅食、格斗、鸣叫……这套书中有着详细的描述。
作者以森林快报的形式,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向青少年报道着森林中新近发生的故事。从中,我们将获得许多关于大自然的新鲜认识,也将学会怎样观察自然,并通过对比、思考和研究,来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方法。
人类与生俱来地对大自然有着一种牢固的亲近感。然而,现代生活让人类日渐远离了大自然,对许多动植物变得越来越陌生。阅读《森林报》,一定会为钢筋丛林中的人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的感受。这里选摘的一篇文字,描写了春天的森林中动物们的演唱会。从中我们将感受到比安基对大自然所怀有的深挚感情。他在文字表现方面的出色才华,也值得我们借鉴。
林中乐队
在这个月(选者注:这里指3月)里,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声叫着,啭啼着。孩子们都觉得奇怪:它什么时候睡觉呢?原来春天鸟是没工夫睡大觉的,它每次只能睡短短的一小觉:它唱一阵,打个盹儿,醒来再唱第二阵;半夜里睡一会儿,中午睡一会儿。
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在森林里可以听到清脆的独唱、拉提琴、打鼓、吹笛;可以听到吠声、嗥声、咳嗽声、呻吟声;也可以听到吱吱声、嗡嗡声、呱呱声、咕嘟声。燕雀、莺和歌声婉转的鸫鸟,用清脆、纯净的声音唱着。甲虫和蚱蜢吱吱嘎嘎地拉着提琴。啄木鸟打着鼓。黄鸟和小巧玲珑的白眉鸫,尖声尖气地吹着笛子。狐狸和白山鹑叫着。牝鹿咳嗽着。狼嗥叫着。猫头鹰哼哼着。丸花蜂和蜜蜂嗡嗡地响着。青蛙咕噜咕噜地吵一阵,又呱呱地叫一阵。没有好嗓子的动物,也不觉得难为情。它们个个都会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乐器。
啄木鸟寻找能发出响亮声音的枯树枝。这就是它们的鼓。它们那结实的嘴,就是顶好的鼓槌。天牛的脖子嘎吱嘎吱地响——这不是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吗?
蚱蜢用小爪子抓翅膀:它们的小爪子上有小钩子,翅膀上有锯齿。火红色的麻鳽把长嘴伸到水里,使劲一吹,把水吹得布噜布噜直响,整个湖里轰传起一阵喧嚣,好像牛叫似的。沙锥更是异想天开,它竟用尾巴唱起歌来了:它一个腾身冲入云霄,然后张开尾巴,头朝下直冲下来。它的尾巴兜着风,发出一种咩咩的声音——不折不扣,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
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的。
(选自《森林报·春》)
玻璃般的早晨
9月15日。秋老虎的天气。我像平常一样,一清早就到花园里去。
我走到外面一看,天空高高的,没有一丝云彩。空气有点儿凉,乔木、灌木和青草间,挂满了银色的细蜘蛛网。纤细的蜘蛛。
一只小蜘蛛在两棵小云杉的树枝间,张了一面银色的网。这网被寒露衬托着,好像玻璃做的似的,仿佛一碰就会叮叮当当碎掉。蜘蛛缩成个很小的小球,死僵僵的,动也不动。苍蝇还没飞出来,所以它正好睡觉。也说不定它冻僵了,冻死了吧?
我用小手指头小心地碰了一下小蜘蛛。
小蜘蛛没有抵抗,竟像一粒没有生命的小石子似的掉在地上了。我看见它刚落在地上的草里,就马上跳起来,拔脚飞奔而去,藏了起来。
好一个骗人精!
不知道它还会不会回到这面网上来?它还能找到这面网吗?还是将另外织一面新的蜘蛛网呢?织一面蜘蛛网,它得花费多少劳动啊——得奔前奔后、来来回回跑多少趟,打结子、绕圈子,得花费多少心血呀!
小露珠在纤细的小草梢上抖动着,好像长长的眼睫毛上的泪珠一样。它们闪烁着,发出星火般的光辉。它们散发着喜悦。
路旁最后几朵小野菊花,耷拉着它们那花瓣做的裙子,等待着太阳把它们晒暖。
在微冷的、纯净的、仿佛是易碎的玻璃般的空气中,不论是五彩缤纷的树叶,还是被露水和蜘蛛网装点成了银色的青草,或是夏天从来没有过的那种极蓝的小河,都是那样漂亮、华丽,令人快活。我所能找到的最难看的东西,是一棵冠毛粘在一起的、残缺了一半的、湿淋淋的蒲公英。还有一只毛茸茸的灰蛾,它的脑袋七零八碎,大概是被鸟儿啄的。回想今年夏天,蒲公英的头上,曾经戴过成千成万顶小降落伞!那时它显得多么神气!灰蛾呢,也曾经是毛蓬蓬的,脑袋是光溜溜的、干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