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途径

2008-05-27许素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鲁迅

许素贞

【摘要】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良好的语感应做到丰富、深刻、敏锐、细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要激活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提高分析能力。

【关键词】语感;体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不仅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因素,也与阅读息息相关。

对于语感,有人或许会觉得抽象,语文界乃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们赞同这样的说法:它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即对语言小到一个词,一段文字,大到一篇文章的主动、不假思索的感知能力。

良好的语感应做到:丰富、深刻、敏锐、细腻。丰富、深刻,就是听得真,说得好,懂得深,写得美;敏锐、细腻,就是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因而语感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综合的语文素养。

近年来,语文教师已越来越重视语感的培养了,但是,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教师津津乐道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把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还误以为讲深、讲透,学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这种以分析理解取代感悟的现象正是造成学生语感不强的最大原因。其实语感的实质是意会,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所能实现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一、激活生活体验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对生活的体验,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多方引导、点拨,将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阅读之中。这样,学生对文章才会有所感悟。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

1.比较中训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这种“了解”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某字、某词、某句进行变、换、增、删一类的比较辨析,从而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内涵的丰富、语意的准确、运用的精妙。比如贺敬之《回延安》一诗中,“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一个“喊”字,用得很贴切,很准确,我们可以把它与“向”作比较:“喊”有鼓舞、鞭策前进的意思,写出诗人对延河水声的形象感悟。而“向”只描述了延河水的向前流的状态,没有写出水声,又没有写出延河催促人们前进的意思。又如莱蒙托夫的诗《帆》中“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一句,把“弓”与“弯”字作比较,让学生仔细推敲、品味,围绕“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进行研究讨论:“弓”字用得形象,使人一读就有“弓”的具体样子,而“弯”就不具体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讨论交流,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刻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在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实际就是运用形象的思维方法。一个词,一段文字,或形象、或抽象,有色彩、有情味……如何把它再现出来?可以借助认识的客观事物或生活情境,如“袅娜”一词,词典作“柔软细长”解,运用起来,可以想象电视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这不就具体真切了吗?

因此,阅读中,要善于想象,重在亲身的体会和感知,把文字材料还原到作者写作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之中,真正做到进入角色,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所用的几个动词:“蹒跚”、“探”、“攀”、“缩”、“倾”,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只有经过想象,才能重现肥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的形象,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运用形象思维,其实就是具体化的过程,好处是能做到对文字材料的整体认知。

二、加强言语实践

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而“读”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鲁迅说过:“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所以阅读一篇美文,就是一次美的陶冶过程。唯有读,才能获得对文章的感觉和理解。“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雄壮、沉郁、清丽、恬静……不同的风格必能给人不同的享受和感染。

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不同的读法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朗读可培养语感的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自己之口、使其意皆出于自己之心。如泰戈尔的诗《萤火虫》:“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可先让学生把重音落在“冲破”、“束缚”、“微小”、“渺小”上来诵读,再让学生把重音落在“你”、“黑暗”、“但”、“并不”上来诵读,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分析,说出不同感受。

精读使语感深刻。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

速读使语感敏锐。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作品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

“读”,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的过程,即透过文字表象感受作者的意图、观点、态度等。王尚文在《语感论》中对“语感”的作用有过这样一番描述:“假如你来测试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让他读一遍,就能简洁地说出其主要内容;或让他听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听出其中的奥妙;或让他听两个人之间的争辩,能迅速地分辨出谁是谁非,并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人的语感能力就算是强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提高分析能力

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而终极目标是提高文章阅读的准确性。因而语感的培养,也不应排斥阅读中分析理解能力的渗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渗透的分析理解能力很多,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学生对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过程的分辨敏感度。这种方法,可迫使学生追随作者的思维活动,更快地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从而得到所需的明示乃至隐含的信息。这就有利于化被动为主动,并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如《背影》一文,父亲“背影”的四次出现,形成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抓住相关的四句话,对文章的整体就一目了然了。再如鲁迅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一文整体的逻辑变化是:自信——失掉自信——他信——自欺——还是有自信——失去自信的只是一小撮。这里,抓住观点的转化和发展的层次,就可以看到:层次越是向前推进,思想越是深化。层次这么丰富,转折这么自然,而又巧妙,这正是鲁迅文章的独到之处。

第二,学会全面阐发语言文字的多种内涵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能分析还不够,还要能概括具体的,阐发抽象的,解说含蓄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1.要恰当地选择文字材料,明确要在哪些地方做正确的感悟判断。2.用语要恰切,简繁、轻重都须考虑。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有一段话:“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们可这样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阐发:“特别”、“刺耳”,写了当时鲁迅对欢呼声的针刺般的心痛。 中间写回国后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像喝醉酒一样的喝采而发生的感叹,看出鲁迅对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的愤懑。“呜呼”是说鲁迅的无法想象,没有办法说出!是鲁迅悲愤到了极点。应读出感情,“呜呼”一词拖长音,重音落在“无法”上。“意见变化了”是指鲁迅到日本求学的想法改变了。他原来是想学医,治病救人,他现在不这么想了。

查资料可知: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望到日本学医,但他看了影片后,学医的想法改变了,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我们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他不学医了。

学生对这一段语言文字阅读的过程,就是感受、理解、分析、阐发的过程,也是语感训练的实践过程,长期坚持,学生语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总之,良好的语感素养需要平时的培养。中学课文,特别是名家名作,文学作品,便是培养语感的最好素材,只要坚持不懈,就能不断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鲁迅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孔乙己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阿迅一族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