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诗风之比较
2008-05-27王焱
王 焱
【摘要】王维与孟浩然诗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一、思想上都受儒家影响,王维受佛家影响较突出,孟浩然后期受道家影响较多。二、王诗诗中有画,以禅入诗;孟诗秀丽淡雅,深湛涵泳。
【关键词】自然;清淡;静美;诗眼;诗中有画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奠定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基础,继而王维在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发展了山水田园诗派,所以称此派“始于孟而成于王”。王、孟有多方面的共同点,他们的创作成就及风格相近,乃是主要的因素。但他们的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可一概而论。
纪昀说:“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有微别。”但王孟之别,不仅仅是“体格”。从思想上说,二人并有“兼济”之志与“独善”之思,但又有所不同。王维少年及第,虽然一直抑郁不得志,却又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他诗中所说的“隐”,实质上是仕而不得志的苦闷情绪的发泄,更准确地说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王维对隐居的要求是不失大伦。他对自然和隐居的看法,继承了郭象,向秀的“庙堂”即“山林”、“名教”即“自然”的合一论。他政治上追随张九龄,倾向进步,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安史之乱”对王维的冲击不小,他遭受到人生的挫折,正视了社会的诸多矛盾,此后便将整个精神寄托到隐士生活和宗教境界里,所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就是其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他的内心趋于平静,反映在诗中,便呈现出一种恬淡幽美的风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幽静之境所映照的正是王维寂寞的心境,而被视为空寂禅境的诗化。
孟浩然则不同,他的思想发展轨迹,由一个从追求理想到向往田园的过程,即“由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转为道德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政治功利思想递减,道家意识逐渐递增”。他的归隐是失意者寻求的一种解脱,对现实处境的无可奈何,因而其笔下的山水田园,流露出一份内心的抑郁和对社会的冷淡情调,这在王维诗中是找不到的。譬如同样听到蝉鸣,他们的感受不同,在王维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陶醉和享受,在孟浩然却是“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的寂寞和悲凉。孟浩然青少年时期追求功名利禄,但终老布衣,良可慨叹。如《南阳北阻雪》一诗中说自己“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使自己的文采让皇帝欣赏,然后大展宏图,因而“冲天羡鸿图”,幻想自己能如“鹏击水”、“鹤冲天”,借此表达胸中的远大抱负。
从诗歌创作风格与特色看,王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个人的感情。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人闲、夜静、山空是从静态着手的,花落、月出、鸟鸣是从动态着手的,一个“惊”字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幽静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宁静以致远”的心态。诗人追求的就是这种幽静沉寂,在这种幽寂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应该说“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他能将画境融入诗境中,来表现诗中独特的美感,诗中绘画性特色分经营位置、选材、对比与烘托以及语言的“色感”等,所以不论抒情、写景、传人,都很注重谋篇布局。他以作画的“经营位置”,稼接到诗中,更能体现诗趣、画趣之效果。如《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第一句“东山”与第二句“春日”紧接,是为春耕之态。而第三、四句之“绿堪染”与“红欲然”六字为色、光之融合。王维对景物的描摹善于彩绘。为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比起孟浩然来,王维许多诗更接近画,试比较王维的《田园乐》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可以区别开来:
桃红复含春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桃红、柳绿、落花、啼莺,一一点染,以山水画家的眼光营造意境以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不但有层层的构图,而且有鲜明的设色和具体描绘。使读者先见画,后见意。孟重在写意,遥望着青山绿树,宾主随意闲话桑麻的亲切,通过田家留饮的情景表现出来。王维还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富有灵妙的生气。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另一大特色便是“以禅入诗”。他诗中的禅趣,用清净、空寂等词,并借禅理来显示自然之悟境。他的禅理诗追求超越现实,“同乐法乐,并入佛界”。晚年甚感虚无,希望人性心理意识与佛性融合,以达到不可感觉的境界。王诗禅境的表现以“脱俗”、“忘我”及“入神”(禅定)等为其特色。由脱俗而避世,由避世而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这是王维诗中审美观的最高表现。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数里,古木无径,而泉水之声激石,日色挂与松。本诗所用之意,因寺侧有空潭,故思及陧陀王故事,以此安禅而去烦恼之意,故最后两句写坐忘入禅的至高禅境,内如梦境,外如幻影。
孟浩然的诗却是淡雅清冷,其格韵为人们所称道。读他的诗,总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感觉,使人觉得他确是一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诗人。例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又如:“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晚泊浔阳望香炉峰》)这些诗都是为人所熟知的,足以表现孟浩然诗境中所呈现出的宁静清冷之风。一般认为:风格的形成,是靠继承和模仿。其实,作品风格还受创作个性和一个时代审美趣味和环境的影响。白居易总结孟诗风格形成的原因时说:“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游襄阳怀孟浩然》)说明荆楚山水的灵秀,对他诗风的浸透。
孟浩然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并不断地在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着,作者的感情是直抒出来的。诗人将物象和情感、精神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中诗人将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非常简练,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以上就是王孟诗歌风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不同角度粗略地进行了比较,要深入了解他们更多的诗风特点,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