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008-05-27赵保佑

中州学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

赵保佑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经。改变广大农村信息化落后的局面,必须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信息化知识和信息技能,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和农民能更好地分享到国家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从而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关键词:城乡协调;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038—04

信息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来看,还是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无论是实施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改善民生、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离不开信息化。推进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普遍服务,普及信息化知识和信息技能,促进广大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能更好分享到国家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城乡居民获得信息公共服务机会悬殊,农村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已经成为“数字边缘化”地区。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三农”问题的困扰,城乡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差——城乡之间存在着收入差别、生活差别、教育差距、身份差别等,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更为严重。从城乡信息设备装备和信息基础设施来看,农村普遍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内容缺乏,服务手段陈旧,有的省至今还有18%的行政村不通电话。目前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数是农村的1.6倍,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是农村的2.7倍。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每年以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而农村固定电话发展相对滞后,且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开始呈下降的趋势。从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来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①,农民的收入没有显著的提高,低收入制约了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从农村信息化建设队伍来看,人才极其缺乏,队伍极不稳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经过近年的发展,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不少,但是体系依然不太健全。目前普遍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的只到省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有17%的市级、超过一半的县级农业部门未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在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仅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从全国范围看,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全线贯通的省区市还非常少。

2.涉及“三农”内容的信息亟待开发利用。在信息内容方面,由于刚刚起步,我国农业信息内容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信息资源分散。我国农业网站尽管体系已经建立,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占全国网站总数的比例偏小。二是信息内容重复。除了一些有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设置也都差不多。三是信息时效性差。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强,而目前农业网站中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时刻发表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信息内容单调,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用户得不到有效的信息,重复访问率和页面点击率低。

3.农村互联网普及和应用程度低。互联网作为大多数城里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在农村应用得却很少。长期以来,受农民文化素质低、支付能力低等限制,农村的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非常低,绝大部分农民不懂电脑操作。目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20%左右,乡村网民普及率只有3%左右,城市网民是农村网民的6—7倍。在一些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是50台以上,农村为3台以下,城市是农村的近20倍。我国网络普及和应用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仅占用户总数的0.76%,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城市网络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但农民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是迫切的。尝到信息致富甜头的农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也对网络有着渴求,一半以上的人都希望购置电脑、学习电脑。

4.信息资源实用性不高。虽然目前我国有2200多个农业信息网站,但是网上综合性、一般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5.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不完善,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农村信息化存在的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另外,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管理、建设和应用三者分离,尚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而且无法共享,农村信息平台有待完善,服务手段和涉农信息发布收集渠道有限,信息内容开发有待加强,并需要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国农村信息化严重依赖于城市信息化,农村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大多是因为有电子无政务,有电子无商务。另外,农村信息化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民既是使用者也是信息源,但是没有积极提供上传信息,反馈较少。

以上情况说明,在城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重新建、轻共享、难整合的问题尤其突出。城乡间“信息孤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经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城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阻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原因有如下5大方面:

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发挥好指导和协调的职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导致农业信息化秩序混乱;三是缺位,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要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让各级政府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如何把信息化建设和领导的政绩、业绩挂钩等等。

2.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渴望获取信息,但缺乏从网络上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畏难心理,这是制约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我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不足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还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令人堪忧。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有100万人,但是这100万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只占4%,有4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对电脑操作等信息化工作方法并不十分娴熟。

3.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而信息基础设施要靠农业产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投入,但由于我国对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不到位,由于投资不足带来的面向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市场价格预测系统、农田决策指挥系统等信息平台开发不足,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信息平台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好,加上我国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导致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化服务不足,生产的盲目性使有的地方鲜活农产品出现十分惊人的腐烂现象。

4.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现在虽说电脑普及了,价格便宜,但最低也需几千元;农民收入虽然大大提高了,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农民购买电脑存在较大困难。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式方便且节省费用,但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5.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一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原因。

针对以上农村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6点依托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基础抓起,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农民子弟的文化素质,尤其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着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对青年以上年龄的农民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电脑扫盲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光盘、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农民观念,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浙江省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到村镇担任“信息化村官”,与电信部门合作共建农村信息化培训基地,促进互联网由“村村通”向“村村会”、“村村用”的提升,效果很好,值得各地借鉴。

2.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普及水平。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下,农村信息化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但调查显示,农民信息消费能力很弱,月人均支付意愿在5—10元之间,整体市场还比较薄弱。由于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信息设施和提供信息服务成本高、收益低,依靠农民自己和信息企业都难以实现信息普及的目的。浙江省创造的“四个一点”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是目前较好能够较快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路子②,值得借鉴。但总体上看,我国应通过国家财政的方式,介入并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国家财政可以两种形式介入:一是补贴电信企业,用以降低企业成本,或直接补贴给农民用做信息相关支出;二是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政策的项目范围内,这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另外,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对电信运营商规定了普遍服务义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的电信普及。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无力独立承担该项义务,可以采取国家设立普遍接入基金,由国家财政、电信企业和社会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共同筹集资金,对于部分电信发展落后而且发展前景不好的地区实行电信投资补贴的变通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电信领域之外的信息基础设施。

3.健全信息法制建设,做好信息化普遍服务。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同时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农村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普遍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从保障农民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入手,国家应加快立法步伐,把普遍服务纳入到《电信法》中,保证弱势群体信息需求。我国共有乡镇4.62万个,行政村73.27万余个,自然村500多万个,乡村人口8亿,占总人口的63.91%,按4口之家估算有2亿家。要想实现“家家通电话”目标,我国还需铺设有线本地环路的缆线长度上千万公里。同时要加快无线接入应用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在21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电信普遍服务必须先行,无线接入是克服电信普遍服务瓶颈的最佳技术途径。

4.政府推动“三农”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缩小农村数字鸿沟的前提所在。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信息弱势群体,受农村经济条件和自然生存环境的制约,围绕“三农”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反映了城乡居民获得信息公共服务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性,近8亿乡村人口基本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这极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解决“三农”问题要求必须加快农业、农村、农民信息化进程。数字鸿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展差距引起的,是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缩小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必然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城市比农村地区的基础要好得多,为了缩小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在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要加强城乡合作,信息化也要走“城市支援农村”的道路。要在国家层次上研究政府部门推动农业信息需求、提高农民利用信息能力。为了确保“信息质量”这个有效服务“三农”的生命线,正确引导区域内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运作的发展,农业部门必须克服困难,配备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科技人员队伍,为信息的来源和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政府在城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上,制定规划,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协调制定和实施标准化;试点、示范,教育、培训、宣传、普及,电子政务服务监管等方面。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组成的社区是构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单元组织之一,它的网络化为重新构造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一切都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都离不开政府的强势推动。

5.加强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对村组干部、党团员、回乡复转军人、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6.加快小城镇和社区信息化进程,推进城乡融合。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而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结合点,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一方面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一方面通信需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小城镇和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领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应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公共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整合多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注释

①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79倍,2007年上升为3.1倍。②浙江省“四个一点”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即政府出一点:由政府统一出台促进农村宽带发展的奖励政策;村里补一点:村集体制定实施相应补贴方案;两电贴一点:电信运营商通过产业链协作方式联合电脑供应商以农民普遍能接受的优惠价格为其提供“宽带+电脑”打包服务;农民掏一点:农民再支付少量费用。

责任编辑:晓立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