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在四次争论中前进

2008-05-22马立诚

资治文摘 2008年5期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改革

马立诚

四次争论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过去的争论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今天则利益的博弈凸现出来,此外改革的技术层面也有争辩,比如医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有时,这三者交织在一起。二是过去往往一锤定音,今天可以说是多种声音的表达和平衡。

第一次大争论:

“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

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主席批准,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这个社论提出这样一个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

大家知道,针对“两个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先是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文章发表之后,遭到当时的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和“凡是派”人士猛烈指责。比如吴冷西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社社长说,这篇文章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当时压力非常大。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支持。5月30日,邓小平说:“现在,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开了36天。25日之后,很多人在会上发言,点名批评汪东兴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压制讨论。接着,在会议上,围绕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又展开了长时间激烈交锋。辩论的结果是,“两个凡是”失败了,实践标准战胜。邓小平在这个会议闭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在这个会议的基础上,12月18日到22日,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另外,全会公报还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要着手认真改革,这是在中央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改革”这个词;公报还说要努力采用各国先进技术经验,这就是开放。所以,现在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1977年~1989年标志性事件

经过第一次大争论,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举出一些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作一些说明。

一、胡耀邦主持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二、小岗村包产到户。

三、成立特区,杀开一条血路。

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制度改革的命题,批评了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和特权等5个弊端。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这篇文献指导下往前走。

五、个体、私营经济破土而出。

六、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八、1984年,莫干山会议提出双轨制。实行计划内、计划外(市场)两种价格,以便慢慢过渡到市场经济。

九、农村在80年代中期开始海选,大约90万个行政村的村民开始选举村委会。

十、文化方面的变革,包括《伤痕》、《班主任》等小说问世;邓丽君、李谷一通俗歌曲唱法的争论;朦胧诗的争论,星星美展的争论,话剧《于无声处》、《“炮兵司令”的儿子》的争论等。

第二次大争论: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989年下半年,“左”的东西得势。当时有人说中央要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要取消个体户了,有人说出国留学政策要变了,有人说留学生回国探亲都要扣下来一个一个审查在海外干了什么,还有人说要让知识分子重新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等等。当时私营企业减少了50%,个体户减少了15%。

1990年,报刊上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的文章铺天盖地,表面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实际阻碍改革开放。

这个时候,世界上发生一件大事,柏林墙倒塌了。在很多单位里,改革开放没人提了,谁要是提改革开放,就有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嫌。

1991年初,邓小平来到上海。针对北京一些人提出的问一问姓社姓资,邓小平说:当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很多人不同意,家庭联产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不要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希望上海人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

邓小平在上海的讲话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但是,他的讲话精神,通过署名皇甫平的四篇呼唤改革的评论文章传达出来了。皇甫平文章发表之后,遭到北京一些媒介合力围剿。我这里举出一些文章的标题,大家一看就清楚了:《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姓资?》、《问一问姓社姓资》等等。形势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很多人为改革开放捏了一把汗。这样下去,改革开放还怎么搞?

正是在这个时候,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说,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一下子把形势扭转过来了。凡是从1992年过来的人,都能回忆起邓小平讲话激起的改革开放的热潮,人们一下觉得阴霾廓清了,思想解放了。

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模式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对“左”的思潮给予了有力回击,并且要求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第二次争论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1989年~1993年标志性事件

一、1992年4月25日,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在中央党校发表反“左”讲话,震动朝野,这是来自高级领导人的最犀利的防“左”檄文。

二、上海股票市场一飞冲天。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由市场引导。仅3天时间,股票暴涨570%。

三、下海潮。南方谈话之后,大批官员、知识界人士下海,成为全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

四、个体私营经济爆炸性增长。

五、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措施,比如开发浦东,进一步开放沿海、沿边城市,加快物资、商业、财政、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下放经营管理权等等。

六、1993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即“50”条。《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要求展开税制、外汇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

七、经济增长摆脱了前两年徘徊在5%左右的局面,1992年当年增长13%。

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对留学生的宽容政策,欢迎留学生回国,“海归”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第三次大争论:

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

这一时期有个新的东西出现,就是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万言书。

第一份万言书《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于1995年初流传。该文说,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变了,阶级关系变了,社会意识变了,执政党也变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把共产党“连锅端”。

第二份万言书出现在1995年夏秋之间,题为《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文章提出,苏东剧变之后,中国面临的形势严峻。国内由于新的资产阶级形成,和平演变危险大大增加。因此,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条战线,开展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的阶级斗争。

第三份万言书的题目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1996年底问世。该文说,两种改革开放观斗争的焦点,就在于是坚持还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该文反对国务院制定的“抓大放小”的方针,说为了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小的国企也不能放,要保住所有几十万个大中小国有企业。

第四份万言书的题目是《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在1997年初邓小平去世之际流传开来。这份万言书开列了一个很长的“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名单,还开列了许多“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媒介名单。名单中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作家和理论家,以及许多重要媒介。要求对这些人和媒介采取严厉行动。

这四份万言书,开启了“左”的代表人物发表不同政见的一种形式,造成很大困扰。一位省委宣传部部长说,一些干部看了万言书之后,心有余悸,“想说话不敢张嘴,想走路不敢抬腿”。

1997年5月29日,邓小平逝世后3个多月,江泽民来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他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这就是针对万言书明显地否定邓小平理论的倾向。江泽民在谈到学风问题时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这就对万言书作者拿着马克思的条条到处吓唬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江泽民在讲话中还重申了邓小平的一句话:“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就更直接地拒绝了“左”的选择。

这一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观念。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更进一步肯定了“资本的活力”,要求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并提出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万言书的作者们要求压制和打击私营经济的企图失败了。后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私营经济并不是祸水,而是活水。

1995年~2002年标志性事件

一、厉有为事件。1996年秋,身为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来到中央党校学习。他在党校写了一篇学习体会,题为《关于所有制的思考》,在学员班里传阅。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公有制可以和私有制并存,互相融合。他还提出一个介于公与私之间的“社会所有制”的概念即股份制。北京一些“左”的代表人物就拿厉有为开刀,散发万言书,批判厉有为搞私有化。稍后一段时间,厉有为告诉我,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刻,江泽民看了他的文章,并且在中南海接见他,鼓励他“回去安心当你的书记”。

二、“陈卖光”事件。1993年到1994年,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光,把这个县级市里的小型国企和集体企业卖了272家(该市一共有288家小企业),得了一个外号叫“陈卖光”。北京一些左派杂志、报刊就骂他是“私有化先锋”,“反社会主义”,搞得很紧张。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基1996年到诸城考察,得出结论说,诸城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陈光后来升任菏泽市市委书记。

三、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的争论。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七一”的讲话中说,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当把其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四、围绕国企改革的争论。从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开始,各地陆续开展产权改革,先后持续了十几年,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产生不少问题。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暗箱操作、私相授受;有的故意低估国企价值,从中牟利;有的投资者收购国企之后随意打发职工,造成职工生活困难等等,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

五、加入WTO有利还是不利。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一些人说,WTO是西方国家套住中国的绳索,是扼杀中国经济的软刀子,主张不加入。当然,这种主张被实践否定了。

第四次大争论:

中国改革搞错了吗?

这个争论有个大背景。这就是,多年来GDP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光辉成就,也造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成就相比,虽然是第二位的,但也非常严重。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议论新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还发生了一些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等,再加上一系列恶性腐败案,还有国企改革、征地拆迁中的问题等等,导致怨气丛生,凸现了城乡差别、两极分化、腐败成风、环境恶化,以及借改革之名寻租营私等诸多问题。这次争论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这次争论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三个旋风、三个万言书。

三个旋风。一个是“郎咸平旋风”。从2004年6月起,郎咸平多次指名痛斥一些人借国企改革鲸吞国有资产,引起轰动。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郎咸平进而声称国企效益比私企好,要求停止国企改革,遭到诸多有力反驳。再有就是“刘国光旋风”。2005年,老资格经济学家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文章成为热点。他担忧西方现代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削弱,并提出了“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还说姓社姓资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广泛争议。第三个是“张勤德旋风”。张勤德自2004年以来在互联网上多次发表极左文章,点名批判50个著名人士,给他们扣了上百顶耸人听闻的政治帽子,从而引发诸多纠纷,有人准备诉诸法律解决问题。

三个万言书。第一个是2005年5月,一部分人签名建议书,对国务院在年初发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36条”)提出批评。这些人认为,“36条”违反了宪法第6条“公有制为主体”。他们认为私营经济已经很强了,再鼓励支持不就变成私营经济为主体了吗?第二个万言书是2005年8月,有人指“物权法”“保护私有财产”违宪,结果暂时阻碍了“物权法”的进程。第三个万言书是2007年7月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人痛陈两极分化、官员腐败等种种问题,指责改革开放全盘搞错,要求改变“路线错误”,回到毛泽东时代。

十七大对这些来自“左”的挑战做出了回答,同时也为第四次争论做出了结论。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结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不少措施,如降低公益事业收费门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等,着力改善民众生活,解决环境恶化等问题,受到民众好评。有些重大措施如加快经适房廉租房建设、制定医疗改革方案、建立全民社会保障等还在进一步推进之中。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在出席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座谈会时讲话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

最近,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力倡新的思想解放,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在第四次争论的复杂博弈过程中,颇有一些人觉得改革停滞,突破无力。汪洋的讲话,给沉闷的氛围注入新的活力,呼唤了新的期待和努力。汪洋提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世界眼光,要以人为本,要通过推进改革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希望,思想解放的呼唤,要和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和寻找新的突破口结合起来,这样才不至于落空。

十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界人士对此反响强烈,觉得讲到了点子上。这就是一个新的突破口。这是多年来中央第一次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方面,应当集思广益,提出思路。像直选乡镇长、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党内差额选举的力度,实施党代表常任制,以及实施公共财政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

去年春节,我到吴敬琏教授家里拜年。他对我说,现在有两个病灶:一个是民族主义,一个是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蕴含着非理性、情绪化倾向,令人担忧。中国过去这方面教训很多,不应淡忘。中国的出路还是要靠改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改革怎么往下走,是现实的课题。

2004年~2007年标志性事件

一、“非典”事件和南方雪灾。2003年的“非典”和今年初的南方雪灾,都是对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检验和挑战。凸现了知情权对于广大民众的重要性,提出了怎样做才能维护中国国际形象的问题,同时要求政府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原罪”之争。2004年上半年,媒体热炒部分私营企业主“第一桶金”来历不明,引发诸多争议。有人主张用搞运动的方法清算私营企业主。有学者指出,这是在煽动民粹主义。

三、私营企业主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私营企业主第一次被纳入全国劳动模范评选范围。与此相关的是,2003年3月,出席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2900名代表中,非公有制经济代表有200多名,约占代表总数10%。

四、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农村免除农业税,同时向农民提供多项农业补贴。2007年,实现了全国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这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一大德政。

五、医疗改革激辩。有人主张把全民医疗纳入公益范围,主要由政府买单。有人主张推进并完善市场方向的改革,打破医疗事业封闭状态,扩大开放,实现多元化。最后由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吸收各方意见制定改革方案,牵动着全国人心。

六、陈良宇腐败案。这个案子和湖南郴州官员集团腐败案再次敲响警钟,时不我待,必须支持和加强各种方式的监督,通过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寻找遏制腐败的良策。

七、重庆钉子户事件。2007年,一件西南城市的拆迁个案,竟闹得全国沸沸扬扬,其中蕴藏的内涵,早已超出这件个案的补偿金额,它彰显出老百姓对权势人物强行征地拆迁的强烈反弹。老法学家江平主张依法办事,却遭到猛烈攻击,令人忧虑。

八、厦门PX事件。2007年3月,105个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迁建,到5月底6月初,互联网形成强大舆论质疑PX项目,随后,厦门市政府启动公众参与程序,促使多方利益实现共赢。在这一事件中,“电子民主”跃然而出。这种“新媒体时代的民意表达”,在上海磁悬浮列车路线选址的争论中,再一次得到体现。

(摘自《新京报》2008年3月26日)

猜你喜欢

邓小平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红色读物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