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力量
2008-05-20周丽娜王婧
周丽娜 王 婧
人们借助互联网祈福、寻亲、救援和资助,形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救援队伍”
祈福——
5月13日凌晨1点35分,一个名为轩紫蝶的ID在百度地震吧里称“我爸爸在汶川工作,到现在为止还没联系上,快疯掉了,我心里好怕。”距离那场8.0级的大地震,已经过去11个小时,震中汶川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这位身在上海的22岁女孩的家人均在灾区。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轩紫蝶一直都在上网,拼命地想和家人取得联系。百度贴吧内很多人都在给她安慰和鼓励。轩紫蝶说,一天下来,她的QQ上加了几十个网友,其中一个网名为“容天”的男生还帮她间接找到了其父亲所在单位的电话。
轩紫蝶哽咽着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当天的情景,“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他们不但陪着我,还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挂出为灾区人民祈福的页面,截至5月18日17:35,参与QQ祈福的网友就达到570多万人。
通过QQ群和论坛,人们迅速集结。
5月16日起,武汉的QQ群里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5月17日19点,武昌洪山广场烛光祈福活动。”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学生称,“看到这条信息后,我立刻转发到了所有我加入的武汉的同学群。”
17日晚,祈福活动开始,一千余人点燃自带的蜡烛。默哀三分钟,然后高喊口号“祈福灾民,心随川动”,几遍过后,高唱国歌和《歌唱祖国》《五星红旗》。
不少网友俯下身子,细心地呵护着燃烧的蜡烛。
寻亲——
5月13日晚上11点多,在新浪论坛里,一则《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引发网友高度关注。
帖子称:“我也是军人,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却没有人救……我马上就要出发了,也许很难联系她……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给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几十小时内,数以十万计的网友们将此帖子进行转载、留言、发短消息、置顶,直到联系江油警方、托在江油的朋友帮忙寻找。5月15日傍晚,王琢终于被江油警方找到。
在汶川地震寻人吧中,一则《跪求大家帮我找我怀孕的妻子》的帖子,点击量超过5万。
在这次地震中,8大医院委托全搜索网站发出千名地震重灾区伤员的名单。各大门户网站随后均推出寻亲搜索平台,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悄然建立。
据媒体报道,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数名教师和学生发起建立寻亲网,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就有10多名寻亲者通过这个网上找到了亲人。
救援——
5月12日深夜,在数家NGO的倡议下,全国数十家草根NGO通过网络沟通,共同组成松散型的民间团体震灾援助行动小组。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负责人臧璐告诉记者,当天晚上第一批创建QQ群的NGO组织只有十几个,等倡议会开完,群成员已经达到上限——150名成员。
各路NGO通过互联网互相交换信息并进行资源分配共享,达成以下分工:成都部分NGO人员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了解灾情,设立物资接收点。贵州数十家民间组织派出小组进行物资筹集并奔赴成都赈灾。云南的机构共同进行物资筹备,并着手准备运输。
“不跟当地政府联系,就盲目募捐,如果当地政府不接受物资,造成积压无法对捐款人负责。”臧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15日以前,他们已经得到政府允许,到灾区直接发放救灾物资。
负责后方协调工作的张丽娜告诉记者,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作是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并为志愿者提供信息服务。“接待志愿者的同事每天接电话都忙不过来。” 张丽娜说。他们仔细询问报名者的专长,是否能提供心理咨询、有无照顾残疾人的经验,是不是会开车……志愿者协调人员将这些资料分别记录下来,并及时给予反馈,告知可以或不能进入灾区的原因。
还有一些网友,希望通过网络找到一个组织,奔赴灾区一线。一名刚刚经历强烈震感的网友在QQ论坛发帖:“我是四川资中县人,现在已经转到乡下安全地区,但是很担心前方。有自愿者组织的队伍,请致电1369830××××,找龙先生,我有车可以赶赴前方。很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络上不只是可以发起志愿者集结令,还能实现直接救援。
“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14日上午10时,网上突然流传起这篇题为《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该网友称,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特别适合空降。一瞬间,帖子也被发入各个QQ群中广泛传播。据报道,15日四川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中心军方指挥层电话联系了这位发帖人——茂县女孩张琪,核实情况后根据帖子信息迅速展开勘查,并最终成功空降汶川。
“帮忙转的,希望大家接着转。一个汶川朋友发出来的短信,从汶川出发,向都江堰方向,车行半小时处有个玉龙硅厂;一小时绵什镇;一个半小时桃关村;4公里,一小时四十分钟,草坡沟。这些地方没路标,但是却很多人在等待救援!”这样的信息在网络上也被大量转载,对于网友而言,这是举手之劳,却能够为救援者提供资讯支持,寻找救援的盲区。
资助——
一名白领志愿者称,一个“并不太熟悉”的同事突然在MSN上问他能不能帮忙找帐篷给灾区,于是他们一个一个打电话,“只要有希望就问问”。
后来他们加入一个名为“震灾援助行动”的QQ群。看到“灾区需要100顶帐篷”后的跟帖——“我是济南的,我这里有”“我这里有车,可以开车运过去”……
“这个群让我很震惊。群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不少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白领阶层。在这个群里,大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种朴实的信任油然而生。”
在百度地震吧里,一个名为《“天佑华夏,众志成城”,百度网友赈灾倡议书》的帖子,阅读量超过35万人,5天之内回帖高达1万余条。
不仅仅是物资,倡议捐款的信息也出现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淘宝支付宝、腾讯财付通、易宝支付分别为李连杰壹基金、北京红十字会开通个人网上捐款平台。短短3天时间,这3个捐款平台收到捐赠都突破1000万。每一笔均是来自网友的个人自发捐款——代表着真正社会意义上的慈善——“人人可慈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与过各类志愿者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
盲区——
但据了解,由于缺乏救援经验和同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很多NGO组织和个人向相关部门申请去灾区的救援被婉拒。
大批的志愿者从各地奔赴灾区。北京C4户外店店员何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几天来这里采购装备的都是去灾区的。但志愿者的慈心有时候能收获喜悦,有时却带来失望。
北京市的一队民间志愿者,背负30多公斤的大包,经过数小时“几乎体力虚脱”的攀爬,进入被大山隔断的彭州山区,却发现自己的到来已经没有什么价值。解放军已经在他们到来之前将废墟中的幸存者救走。
“我们经过搜索,在废墟中发现了两处生命迹象。但没有专业设备,肩挑手提,大约10小时后才救出一人,但伤势过重,最后仍然死了。”一名参与此次救援的志愿者有些沮丧地回忆。
王跃和朋友从成都带来两车食物和水,进入到绵竹山区。这里分布着一些不知名的小村落。让他们难过的是,这些就在山路边的小村落鲜有救援。“最边缘的地区和最核心的震中,都已集中了大量救援力量,反倒是这些中间的村落成了盲区。”王跃叹息着。
单兵志愿者和政府的救援主力,还没有在这次灾难中形成完美的互补。志愿者能深入很多容易被忽视的地区,填补灾区物资补的空白点,更利于开展长期帮助。但这些都有赖于与政府的信息沟通。这正是臧璐和她的伙伴们所努力尝试填补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