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8-05-19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学校

在经过跨越式发展之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论从规模、数量、办学层次和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实现了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关键的两点:一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多样性、多元化是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多样化。探讨高等教育就必须从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完整的内涵出发,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二是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如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从行业办学转变为教育部直属管理,从研究生教育为主转变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从科研为主转变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在新时期,学校及时总结办学经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长远发展的关键,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信誉,并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的思考和认识,学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的思想。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体办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二是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以及满足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三是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和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创新之基在实践,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二、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日益凸显。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我们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依照个体差异性,同时面向国家、企业需要,探索并建立了学分制、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转专业制度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创造性开展的“订单式”、“国际石油合作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而且为石油石化企业培养了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我国本科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尤其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这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为解决这一矛盾,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与石油石化行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港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和海洋工程公司等11家石油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多专业联合培养学生近400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企业能够参与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毕业生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企业选拔到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

积极探索“国际石油合作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内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平台,在深入调研合作开发项目需要的人才数量、规格的基础上,同企业联合制定面向国际石油工程管理的外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采用校内外导师组的培养方式,为中国石油企业培养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等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自2001年以来,学校面向校内18个硕士点,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统招新生进行培养,已经累计招收181名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多数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壳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海外石油项目的相关工作。2006年,中石化出资2,400万元,由学校和俄罗斯古勃金石油大学共同培养81名国际化人才;2007年,学校又与中石油合作向俄罗斯派遣了60名留学生,这些学生将成为中石化、中石油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力量。

积极探索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满足石油石化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优质资源,与企业协商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并以此为平台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等45家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进站研究生达到近400人,仅2007年就达到156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搭建了学生了解企业、企业引进人才的平台,同时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2005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教育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和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2004年,学校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对本科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2007年,学校围绕努力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发展定位,进一步修订本科培养计划,积极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启动了新一轮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以石油工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了基于石油石化全部生产过程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及相关的支撑学科专业。坚持本科专业结构与学科实力相适应,每个本科专业都对应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作为支撑。同时,加强了新办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新办专业要经过院(系、部)申报、教务处审核、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校长审批、报上级部门批准5个程序。新办专业的设置以石油石化工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如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依托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设置了信息与计算机、地球探测信息、井筒探测信息3个专业方向。学校把专业招生数量与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低的专业实行限招或停招。

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加大通识课程设置,夯实基础,构建由自然科学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等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开展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平台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类课程体系,扩大开设的数量和类型,提高课程整体质量。2005年,学校再次修订了804门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打通部分专业学科的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并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增设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发展方向或不同层次课程模块。如石油工程专业设置了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提高采收率与油气田化学3个专业方向。同时,加强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将研究生课程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与成才的需要。

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单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完全与实践教学等同,它更重要地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彻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实践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把实践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五个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即:实践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规定实践教学环节的累计学分,工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理科与经管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文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学校24个本科专业都建立了较完备的实验室,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同时还依托产学研合作办学,在校外建立了88个实习基地和3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

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教学运行机制

学生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的教授来实现,因此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大力提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而且从教学运行机制上提供了保障。

坚持名师上讲堂的传统,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学校在2005年出台的《关于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2003年以来,学校60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同时,学校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于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的教材,评选为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国家级、北京市级教学改革项目,评选为国家级、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奖项,学校给予1∶1的配套资助或奖励。此外,学校在人员编制上,采取了优先保证教学需要的政策;在职称评定、个人评优、津贴分配等方面实行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学发展现状和改革的重点,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科学评价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构建了“点面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先后制定了《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本科教学教师工作基本要求》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明确了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了教学委员会制度、校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工作专家组制度、学生教学测评制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制度、开学初和学期中的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科研促进教学运行机制。学校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本科教学中。科研骨干教师全都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为教材和教学实验设备;石油主干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92%以上来源于教师的研究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机构,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每年为学生提供的科技创新项目分别不少于10项、4项和两项。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从2003年开始,学校全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一二年级学生每15人至20人配备1名导师,三四年级学生每10人左右配备1名导师。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已取得显著成效。3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精品教材12部,省部级教学改革立项8项,“十五”、“十一五”国家级教材立项17项。获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科技竞赛奖180多项;两篇博士生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石油大学毕业生已成为广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

(执笔人:文永红)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研究生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