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特征的研究
2008-05-16张霞
张 霞
摘要: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血乳酸、血尿、血氨、睾酮及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一个完整赛前训练在4~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上呈现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女子摔跤;赛前训练;生理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G886.9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77-06
2002年女子自由式摔跤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4年,我国选手王旭勇夺雅典奥运会冠军,使我国女子摔跤项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方面,我国教练员还存在“经验主义”的倾向,缺乏生理生化等量化指标的参考。因此,如何利用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和把握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节奏成为当前备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其中48 kg级运动员9名、55 kg级运动员9名、63 kg级运动员11名、72 kg级运动员10名。全部为健将或国际健将。
1.2研究方法通过对部分运动员比赛及赛前训练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来反映运动员比赛及训练负荷的特征。具体指标及测试方法如下:
1.2.1血乳酸血乳酸(Bla),取运动员训练内容结束后5 min的指血20 μL,加入到40 μL溶血液中,混匀。通过YSI 1500测试,参加国际比赛时,采用便携式的血乳酸仪(Lactate ProTM)进行测试。在便携式血乳酸仪用之前与YSI 1500标定。
1.2.2血氨血氨(Amm),取运动员训练内容结束后5 min的指血,通过Ammonia CheckerTM ⅡAA-4120测试。
1.2.3血常规在每周一早晨6:00-8:00取运动员静脉血0.5 mL,加到EDTA-2K抗凝管混匀。采用Beckman Counter三分类血球仪进行测试,采集的数据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细胞压积(Hct)等。
1.2.4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在每周一早晨6:00-8:00取运动员静脉血0.5 mL,加到EDTA-2K抗凝管混匀。离心,取血清,采用Beckman Counte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
1.2.5睾酮、皮质醇睾酮(T)和皮质醇(C),在每周一早晨6:00-8:00取运动员静脉血1.5 mL。离心,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p<0.05为显著性水平。
2结果
2.12006年亚洲锦标赛的强度监控
通过对参加2006年亚洲锦标赛的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赛后的血乳酸、血氨测试显示,我国运动员比赛的血乳酸都在10 mmol/L以上,平均值(11.7±1.47)mmol/L,血氨的平均值(200.60±11.61)μmol/L(表1),以此作为赛前训练负荷强度的监控指标(表1)。
2.2赛前不同训练内容的强度监控
2.2.1赛前常用技术训练手段的监控由于血乳酸可以作为训练负荷强度的检测指标,因此,通过不同技术训练内容后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该训练内容的强度特征。表2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训练内容强度差异很大,同一训练内容不同组合安排训练强度差异也很大。比如手法练习,3 min×5组合的手法练习组合与手法练习10 min(p=0.035)、6 min×3的组合相比(p=0.045)都有显著差异。
2.2.2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的强度监控实战2 min×12和模拟比赛实战的负荷强度都不高,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模拟实战比赛第三局后48与72 kg两个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表3)。
2.2.3教学比赛的负荷强度监控表4列出了4次教学比赛的强度监控血乳酸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第一次教学比赛中,72 kg级运动员的血乳酸值与48 kg级运动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4);第三次教学比赛的血乳酸在72 kg级和55 kg级两个级别之间差异显著(p=0.037);第四次教学比赛的血乳酸在48 kg级和55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39)、48 kg级和72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41)、55 kg级和72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02)、63 kg级和72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42)都有显著差异。
在4次教学比赛中,第二次教学比赛的平均血乳酸值最高,大于其他三次教学比赛。并且,第二次教学比赛的血乳酸与2006年亚洲锦标赛时运动员的血乳酸相比略有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在日常的训练也可以接近或达到比赛的强度。
实战训练2 min×12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的训练强度远远低于教学比赛和正式比赛的强度。
2.3.172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的负荷结构
2.3.1.1王×在基础训练期的个体特异性王×在基础训练期的血尿素小于72 kg级的全体运动员总的平均值(p=0.02),肌酸激酶大于72 kg级的全体运动员的总平均值(p=0.03)。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5)。
2.3.1.2王×在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结构的监控王×在2006年亚运会赛前训练期的肌酸激酶显著大于基础训练期(p=0.000)(图1),也显著大于72 kg级的整个全体运动员的平均值。血尿素也有所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总睾酮值升高,但是也没有达到显著性(图2)(表6)。
2.3.263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的负荷结构
2.3.2.1许×在基础训练期的个体特异性许×在基础训练期的红细胞(p=0.001)和血红蛋白(p=0.002)显著低于63 kg总的情况,但是肌酸激酶显著大于63 kg级总的平均值(p=0.04)(表7)。
2.3.1.2许×在赛前训练期负荷安排的监控2006年世界锦标赛赛前的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2)。总睾酮也升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血尿素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8)。
2006年亚运会前的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2)。总睾酮有所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但皮质醇显著性升高(p=0.001)(表9)。
两次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除了皮质醇以外(p=0.009),其他各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图3-6)。
2.3.355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结构
2.3.3.1苏×在基础训练期的个体特异性苏×在基础训练期的白细胞(p=0.000)、红细胞(p=0.000)、血红蛋白(p=0.005)、细胞压积(p=0.007)显著高于55 kg级总的平均值(表10)。
2.3.3.2苏×在赛前训练期负荷安排的监控在2006年赛前训练的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8),总睾酮也增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11)(图7、8)。
2.3.448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结构安排的监控
2.3.4.1黎×在基础训练期个体特异性黎×在基础训练期白细胞显著低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00)、红细胞显著低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20)、血红蛋白显著低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41)、肌酸激酶显著高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08)、血尿素显著低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4)。
2.3.4.2黎×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监控2006年亚运会赛前肌酸激酶显著大于基础训练期(p=0.035)。总睾酮也增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13)(图9,10)。
2.3.4.3任×在基础训练期个体特异性任×在基础训练期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7)、细胞压积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8)、血尿素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18)和皮质醇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0)(表14)。
2.3.4.3任×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监控2006年世锦赛前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0),血尿素也显著升高(p=0.000)。睾酮也升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15)(图11-12)。
3讨论
3.1赛前有效训练手段的特征通过对赛前技术训练内容安排的分析发现:1) 同一训练手段不同组合的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练在安排训练内容时,要根据自己的训练目设计相应的组合方式。有研究提出赛前技术训练强度的乳酸值应在8 mmol/L左右,而本研究对象赛前训练的技术训练强度与这一要求有较大差异。2) 同一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同样的训练手段施加于不同的运动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运动员血乳酸动力学变化特点存在个体差异以外,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对训练的投入程度也会造成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应注意激励运动员的斗志,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适应比赛强度,赛前训练经常安排一些实战、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和教学比赛,从监控结果可以看出,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之间强度没有差异,血乳酸值都在4~7 mmol/L之间,但是远远小于比赛中运动员所达到的血乳酸水平。推测原因可能是实战和模拟比赛实战训练中,多对运动员一起进行实战演练,运动员没有建立起正式比赛的意识。因此,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的训练强度可以作为提高运动员专项有氧耐力的强度,而不是适应比赛的耐乳酸强度。
反观本研究对教学比赛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某些教学比赛的强度可以达到国际比赛的强度。比如在前述的第二次教学比赛中,负荷强度已经接近国际比赛的强度。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教学比赛是2006年世界锦标赛的一次摸底,运动员重视程度很高。因此,赛前教学比赛可以作为耐乳酸训练的有效方式,但训练效果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情况。
3.2赛前训练合理负荷结构的特征
本研究分析了5名我国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此判断和评价其训练负荷结构的特点。这6名运动员包括:2名2006年世界锦标赛银牌获得者,其中1名运动员还是2006年亚运会金牌获得者,2名铜牌获得者和1名第五名运动员。
研究结果显示,这5名运动员在基础训练期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与同级别的其它队员相比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但是在赛前训练期都表现出负荷强度高于基础训练期而训练量低于基础训练期的现象,这与图多·博母帕等的训练理论一致,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节奏各有不同。
72 kg级运动员王×在亚运会上获得冠军,同时也是2004年奥运会该级别金牌得主。该队员是在2006年的12月10日参加比赛,12月5日离开北京。赛前安排的3次监控的时间分别为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在基础训练期的体重不大,因此在去赛区之前不需要降体重。该队员在到达集训队前一周已经开始赛前训练,赛前总体负荷强度增加、训练量有所降低。从肌酸激酶的监测看出,该队员在赛前的训练强度是先升后降,但是总体强度水平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从血尿素的监测发现,其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安排节奏相反,也就是先降后升,但是变化幅度较小,总体水平比基础训练期略有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该队员的赛前训练在强度提高时训练量略有下降,强度降低时训练量稍有增加,在赛前1周仍保持较高强度。该队员赛前的睾酮、皮质醇和睾酮/皮质醇比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运动员的恢复能力及训练和比赛的欲望都在逐渐的提高,赛前身体机能状况调整到较高水平,同时,亚运会冠军的比赛成绩也清楚地显示出该队员赛前训练负荷节奏的安排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63 kg运动员许×是2006年亚运会铜牌和2006年世界锦标赛银牌获得者,该队员是在2006年的10月1日参加世界锦标赛,9月26日到达赛区,赛前监控安排在8月28日、8月28日、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9月25日。2006年亚运会的比赛日是12月10日,12月5日离开北京,赛前训练监控安排在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的赛前体重较大,因此在去赛区之前就开始降体重了。但是经过对该队员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降体重对该队员的血尿素没有影响。从其两次赛前训练的总体负荷安排来看,都是在赛前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有所降低。但是,该队员两次比赛的训练负荷的节奏安排有所不同,在2006年世界锦标赛前训练强度是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赛前一周强度恢复到基础训练期水平,而在2006年亚运会的赛前训练中,负荷强度是先升再降,在赛前一周还保持在高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两次赛前训练负荷节奏安排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次比赛前训练强度下降的过早,而第二次赛前训练强度的安排更为合理。该队员在两次比赛上分别获得是银牌和铜牌,但都是输给同一名运动员,所以到底哪一种负荷安排对于该运动员更为合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苏×是2006年亚运会55 kg的参赛选手,亚运会的比赛日是12月10日,该队员于12月5日离开北京。赛前训练监控安排在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的赛前体重较大,去赛区前开始降体重,但是经过对该队员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降体重对该队员的血尿素没有影响。该队员在到达集训队前一周开始赛前训练,其赛前训练强度的节奏安排是先升后降再升,在赛前一周还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训练的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没有显著性变化。该队员皮质醇的变化表明其比赛欲望不高。
48 kg的两个队员黎×和任×分别参加2006年亚运会和2006年世锦赛。其中,任×赛前实施降体重,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降体重对该队员的血尿素没有影响。该队员是在2006年的9月29日参加世界锦标赛,9月26日到达赛区,赛前监控安排在8月28日、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和9月25日。赛前训练安排的总体趋势是强度增加,训练强度的节奏是先升后微降,再升再降(在赛前的第四天下降—),但仍高于基础训练期水平;训练量的节奏安排与训练量的节奏安排一致。该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第二的成绩。
运动员黎×12月10日参加亚运会比赛,12月5日离开北京。训练监控安排在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也是在到达集训队前一周开始赛前训练,其负荷节奏是训练强度先升后降再上升,但是总体强度高于基础训练期,训练量的安排稍有增加,但与训练基础期没有显著变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对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内容安排的研究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但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对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赛前训练在4周~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是训练强度显著增加,训练量非显著性降低。但是训练负荷安排节奏有不同的方式:1)训练强度先升后降,在赛前一周前保持在高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变化相反,先降后升,总体低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2)训练强度变化与第一种类似,但训练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变化节奏一致,都是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赛前一周强度保持在高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但训练量变化不明显;4)训练强度采用先升后降再升再降,训练量保持逐渐升高的趋势。从比赛的结果表明赛前训练总体安排相对比较合理。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4.2建议教练员应根据训练目的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和手段来提高赛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赛前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训练中要激发运动员的比赛欲望、提高其身体的动员和投入程度,以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选择和使用赛前负荷安排的不同节奏方式。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主编.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79;265-287.
[2] 白玛尊珠.血乳酸测定在摔跤训练中的初步应用[J].西藏体育,2003,1:41-43.
[3] 陶大浪,何子红,冯连世.女子摔跤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后血氨变化特点[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47-449.
[4] 韩炜.赛前训练的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5-8.
[5] 刘建和.关于赛前训练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2):40-43.
[6] 李波.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6-9.
[7] 左琳,李少丹,邵斌.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方法、手段的安排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4-8.
[8] 何子红,陈观云,陶大浪,等.优秀摔跤运动员训练疲劳与恢复的生理生化监控[J].体育科学,2005,25(11):43-46.
[9] 何子红,陈观云,陶大浪,等.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常用训练手段的生理生化监控[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5):569-574.
[10] 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