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的教训
2008-05-14陈安
意林 2008年13期
陈 安
拉尔夫·埃利逊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黑人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年击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赢得全国图书奖,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其散文、评论集《影子与行动》也被视为力作。他病逝于1994年。
然而,当人们现在再提起他的时候,更多的却是惋惜。因为他过多地陶醉于荣誉和名声,过早地江郎才尽,后来便再也写不出像《看不见的人》这样有价值的作品了。生怕别人说他写作没有后劲,他甚至撒谎说,他有一部365页的手稿在康涅狄格州家里的一场大火中给烧毁了。
他的传记作者拉姆珀萨德用证据点破了他这个谎言。拉氏在写作传记过程中,既赞赏埃利逊的多才多艺(他也精通爵士乐),又为他性格上的缺陷感到遗憾,对他成名后孤芳自赏、落落寡合、回避其他黑人艺术家、脱离黑人现实生活的态度,尤感痛心。他常怀疑其他黑人作家在和他竞争,惟恐有人超越他的名声。他痴迷于加入排外的白人俱乐部,热衷于联络社会名流、政界人物。当他发现自己是某委员会、某理事会的惟一黑人成员时,他便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最有资格取得这些地位。与他接触的白人则越来越感到此人庸俗而疏远了他。
埃利逊有意摆脱自己的种族同胞,一心攀附白人上流社会,其结果是黑人同胞也规避他,物色精神领袖的青年黑人们也绕开他,到头来,便成了孤家寡人,郁郁寡欢,只好豪饮买醉,借酒浇愁。
《看不见的人》的主角是个黑人青年,始终未提及姓名。因为他周围的人都无视他的存在。他哭诉道:“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只因为别人不愿意看见我。”作家自己,竟也因为不愿看见别人,而逐渐被人看不见,被人淡忘。
(杨兴文摘自《艺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