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抗战中的蒋介石

2008-05-14

知识窗 2008年5期
关键词:热河抵抗蒋介石

周 益 陈 璐

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民国史研究专家吴景平教授,正与胡佛研究中心合作,逐步整理和公开该所珍藏的民国史料,并陆续出版,其中就有蒋介石在抗战时的日记。

对日:

“不抵抗”与“雪耻”同行

我们一直认为,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始于“九一八”事件。但日记公开后,学者们发现早在1928年,蒋介石就有过不抵抗的决定。

1928年4月,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北伐”,目标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蒋介石所率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就攻入山东省。日军为了阻止北伐军进程,借口保护侨民,于5月3日悍然发动袭击,惨杀中国军民多达1000人,制造了“济南惨案”。

5月10日,南京国民党两个重要人物到山东与蒋介石开会,研究对日到底是打还是不打。蒋在日记中写道:“决定不抵抗主义。”后来也就因此有了北伐军绕道继续北上的行动。这篇日记确凿地证明,蒋介石的不抵抗并非从“九一八”开始的。蒋在日记中写道: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北伐,是打倒张作霖;和日本人打,北伐就无法进行了”。

不过,吴景平也告诉记者,尽管蒋介石在“济南惨案”发生时在日记中写有“不抵抗”,但他日记中同时也出现两个字:“雪耻”。

此时,蒋介石的抗日思想是复杂的,由于他认为中日实力对比悬殊,虽然战争不可避免,但中国绝无可能短时间取胜。所以在日记中,蒋介石每日提出一条如何“雪耻”的措施,自我惕励。在行动方面,一方面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积聚力量,积极备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在日记中以“日倭”、“倭寇”称呼日军。吴景平说,蒋介石抗战到底、拒绝与日本和谈的思想,在此期间首次出现。

对张学良:

多次感到失望

1933年2月,日军在占领山海关后立刻扑向热河(今属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热河抗战爆发。但是,当时在张学良的指挥下驻守热河的数十万东北军,面对日军一触即溃。短短十来天工夫热河全面沦陷,使得中国军队一下子失去了战略缓冲地区。

吴景平说,当日军悍然进犯热河时,蒋介石在日记中表示“义愤填膺”,希望东北军能利用热河的有利地形来牵制打击日寇。随后,蒋介石发现张学良在热河不仅指挥无能,还为了保存实力不敢用主力抵抗,对东北军失望的心情在那段时间的日记中也多有提及。

当中日正式宣战后,蒋开始坚决反对和谈。1939年,日本暗中筹划扶植汪精卫政权,并于香港放出消息,指称蒋如愿和日本谈判,日本就不再支持汪精卫,并且会除掉汪。孔祥熙主张派人和日本谈判。蒋坚决反对,批示说: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

对苏联:

一直缺乏信心

1943年年底,两次安排二战后世界格局(包括东方格局)的会议——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先后召开。蒋介石代表中国出席了“开罗会议”,当时的舆论把中国与美、苏、英并称为“四强”,蒋介石也成了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并列的“四巨头”之一,蒋介石的个人声誉达到顶峰。不过,吴景平从蒋介石抗战时期的日记中发现,他对其他三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同时也威胁到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共同的敌人促使中苏两国重新接近。1932年12月12日,两国恢复了中断几年的外交关系。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终于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不过,各种迹象表明,蒋介石对苏联一直缺乏信心。吴景平对记者说,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表示了对苏联的抱怨。抱怨主要集中在苏方提供的援助物资,在兑现时间和货物数量上都跟之前的协议相差甚远。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标志着之前中苏协定的实际失效。吴景平说,这个情况是蒋介石预料之中的,他在之前的日记里已经多次提到中苏协定是不能起到保护作用的。

从史料来看,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正式恶化是因为苏联在1944年初春对新疆问题的干涉。吴景平说,蒋介石在这个阶段的日记中,多次表现出对是否能保全新疆主权的担忧。

对英、美:

痛恨与忍耐

尽管英国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盟国,但早年在蒋介石的内心对英国则充满仇视。在蒋介石早期的日记中就能看到“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能安枕乎”、“英番不灭,焉能解放全人类”等话。吴景平认为,早年英国是侵略中国的头号帝国主义,所以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是仇恨。

抗战期间,蒋介石曾派出嫡系精锐部队远征缅甸,来挽救英国在当地的败势,但在付出军队伤亡数万、爱将戴安澜阵亡的惨重代价后,英国对中国的态度依然没有改观。对日本的侵华行为采取绥靖政策,甚至把在天津的租界交给日伪政权。

在即将整理出版的《蒋介石宋子文战时往来电报选》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在西藏问题上对英国的强烈不满。例如1943年电报显示,当时,英国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无理指责。对此,宋子文与丘吉尔交涉,强调西藏的领土和主权属于中国。蒋介石闻讯后接连给宋发电报,支持宋的主张,要求他顶住英国的压力。

同样的不满表现在香港问题上。1943年1月中英签订的平等新约中,没有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要求。中方为何作这一让步呢?在蒋的日记中,吴景平发现了真相。

在1942年12月30日的日记里,蒋介石一方面对英国的态度感到“此可忍孰不可忍”,但又写道:“只要正约签订后,则九龙香港必为我军先行进入,造成事实,虽无文字之保留,亦何妨耶。”就是说,蒋介石考虑在盟军反攻时,中国及时派兵进入香港,接受日军投降,造成中国收复香港的既成事实。虽然这一想法最终没实现,但能看出蒋介石对香港问题的态度。

对于自己最重要的盟国美国,蒋介石内心的抱怨主要集中在美国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身上。虽然美国对华援助在几个重要盟国中是最多的,但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自己没有对这些援助物资的使用权。同时,蒋介石认为,连作战指挥权都要交给史迪威,那会使“中美互信”受到损害。

吴景平认为,从已公布的蒋介石日记来看,他还是颇有民族气节和风骨的,也一直在努力谋求中国的现代化。但由于个人性格的限制与时代的局限性,使这位曾经是中国最有权力的男人,背负着“失去中国大陆”的历史苦果而于1975年在台湾去世。

(武月霞摘自:中国期刊网)

猜你喜欢

热河抵抗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承德关帝庙探析
理论与现实的碰撞:1946年前后中共对东蒙的策略
六世班禅热河觐见史略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