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商马克等
2008-05-14许丽文等
许丽文等
近几年,英国的一些零售商的销售额不断下降,股票纷纷暴跌。但是,贝斯伦敦公司的马克·韦罗纳却是一个幸运儿。
韦罗纳于1995年与人合作创建的这家男鞋公司是英国成长最快的工商企业之一,销售额从1996年的120万英镑猛增到2000年的1600万英镑。
现年44岁的韦罗纳最初涉足商业是在1982年,他开办了劳埃德鞋类公司。18年间,韦罗纳将其生意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买卖,获得了330个商店的租让权。现在他的精力主要在经营贝斯伦敦公司,尽管仍拥有劳埃德公司30%的股权,但他把生意的日常管理交给了别人。
韦罗纳创建贝斯伦敦公司的构想是在巴黎的一家餐馆里形成的。韦罗纳说:“我们想要创造一个既实现规模效益,又不同凡响的品牌。我们知道市场上有一个空缺,就是中档并注重时尚的鞋子。”他与其合伙人搜集了20个鞋子模型,聚集了意大利的制鞋精英们。这些鞋子大获成功,不久,贝斯伦敦公司的品牌就出现在全英国的商店之中。
通过一系列的大力促销,他们积极地向18岁到30岁年龄组推销。3年前的一项大胆活动使推销达到高潮。那时,公司推出了一本供人们在伦敦游玩的指南,大胆地向人们推荐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去处。韦罗纳说:“首发式的晚会热闹非凡。晚会是在旧的奥尔德维奇地铁车站内举行的。晚会充满了平民气氛,这恰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
对想当企业家的人们,他的赠言是:“要做好调研,要了解市场,知道自己正在努力去实现的是什么,要制订好生意上的计划。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在美国,你可以通过营销打入一个市场。但在英国,产品就是一切。”
(来源:新华社)
李倩玲: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
□凌越
李倩玲,1965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1981年,李倩玲幸运地进入台湾文藻外语学院。之后,李倩玲赴美国留学。 1990年,李倩玲从伊利诺斯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台湾,进入智威汤逊工作。后来李倩玲所属部门与奥美合并,成立传立媒体,李倩玲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14年。李倩玲的职业生涯可以用“顺畅”两字来形容:工作之初从事策划工作,一年半后就升为主管。 1995年,李倩玲没有经历副总监的职位,直接升职到总监,负责福特汽车这一非常重要的专门客户。
2002年5月,在“台湾区传立”工作了12年的李倩玲调任传立上海分公司董事总经理,2004年3月升任传立媒体大陆区CEO。短短两年间,她的业绩突飞猛进。2003年度,传立以6亿美元媒介承揽额首次超过它的竞争对手实力媒体,荣登中国媒体购买公司榜首。
很多年前的一个情人节,李倩玲和丈夫开始恋爱。10年美满婚姻,5年幸福母亲,一年60多亿人民币的广告业务成就出14年一路飙升的事业。她从来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这就是一位广告人的快乐人生。
在广告行业流传着一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她说:最诱人的是我觉得这个行业步调很快,可以让你一直保持非常年轻。再一个就是你永远可以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做的这个行业常常是帮我们的客户把产品推到市场上去。很多时候,在产品刚刚有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投入,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产品要出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很兴奋的产业。
(来源:《首席执行官》)
成功从一粒米开始
□川线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王永庆从这里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而买米的顾客又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来源:《深圳商报》)
错出来的成功
□蒋平
1876年,20岁的威廉·瑞格理只身来到芝加哥,他一无文化,二无特长,为了生存,只好帮商店卖起了肥皂。后来,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投入所有的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威廉·瑞格理一咬牙,决定将错就错,索性将身边仅有的两大箱口香糖贡献出来,凡来本店惠顾的客户,每买一包发酵粉,都可获赠两包口香糖。很快,他手中的发酵粉处理一空。
在随后的经营中,威廉·瑞格理又发现:口香糖在市面上已经越来越流行,虽然是个薄利行业,但因为销售数目庞大,发展前景要比发酵粉好。他当即把所有的家当都押在口香糖上了。营销过程中,他积极听取顾客的意见,配合厂家改良口香糖的包装和口味,后来他感觉这种配合局限性很大,索性倾其所有,自己办起了口香糖厂。1883年,他的“箭牌”口香糖正式面世。但在当时,市场上口香糖已有十多个品种,人们对这支生力军接受的速度非常慢,他一下子又陷入了困境。这时候,他想了一个更为冒险的招数:搜集全美各地的电话簿,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给每人寄去4块口香糖和一份意见表。
这些铺天盖地的信和口香糖几乎耗光了年轻人的全部家当,同时,也几乎在一夜之间,“箭牌”口香糖迅速风靡全国。到1920年,“箭牌”口香糖已达到年销售量90亿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营销单一产品。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