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女单的忧虑
2008-05-14洪钢
洪 钢
中国队女单长达8年处于绝对优势,而浓厚的优势意识已引发了某些问题
中国羽毛球队的女子单打已经有8年没有受到过太大的挑战。
自从1999年世锦赛丹麦名将马丁连挑中国队四人夺走冠军之后,中国女单夺得了之后2届奥运会和5届世锦赛的全部冠军,在各大公开赛上也很少失手。但是,自2007年世锦赛之后,她们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麻烦。丹麦拉斯姆森、马来西亚黄妙珠和香港队周蜜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抢走了五站公开赛后座。
在刚结束的金英羽毛球公开赛上,继张宁、谢杏芳首轮出局后,小将卢兰最终惜败丹麦的拉斯姆森摘银。同时,一直处绝对优势的女双也失掉了冠位。
有人不免担心,离北京奥运会越近,是否中国队离金牌越远了。
优势意识影响梯队建设
女单近几个月在比赛中频频被对手突破集团防线,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奥运积分压力下的疲劳作战、每球得分制的影响等等,但是我们首先该探讨一下主观方面,在女单选手梯队建设、青年选手培养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中国队女单长达8年的绝对优势,掩盖了青年队员培养存在的一些危机,而且,浓厚的优势意识导致一些决策值得商榷。
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中国羽毛球又在当年的广州世青赛上包揽了6项冠军。那批队员表现出相对外国同龄选手的优势,可以称作“黄金一代”,其中包括现在中国队的绝对主力林丹、鲍春来、郑波、谢中博、魏轶力、赵婷婷和张亚雯等人。然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其中没有一位女单选手。
当时的女单冠军韦艳因伤早早退役,亚军王荣现在回到了江苏队。也就是说,2000年世青赛那批队员人才济济,女单却没出来人。再加上1998年世青赛女单冠军龚睿那在雅典奥运会后退役,等于四年两批青年队只为现在的国家队女单输送了谢杏芳一个人。实际上,即使到2002年世青赛冒出的朱琳、蒋燕皎这一批,女单整体条件都不够理想,所以才有卢兰、王琳、王仪涵这些青年队选手目前占据国家一队半壁江山的局面。
综合看来,中国女单选手在1982、1983年龄段有一个明显断层。随着龚睿那退役,周蜜转投香港队,这个断层被再拉大。雅典奥运会后,老队员的去留一直不明朗,这直接影响了年轻队员的培养,直到2005年后,1984年之后出生的队员才被略显仓促地推上前台。经过两年多国际比赛的磨练,朱琳、卢兰能有现在的表现已经很不容易。
实际上,在中国的体育体制下,并非没有机会让龚、周留在队中再坚持一届奥运会。但是,当时张宁老而弥坚,谢杏芳强势崛起,而且国际上看不到对手,依靠她们两人以老带新,似乎足以保证中国队的优势。不过事态的发展证明,我们对张宁的状态、谢杏芳的伤病过于乐观,而对对手的进步估计不足。否则,至少不会放周蜜出去打球。
2008年韩国超级赛,正是这位前世界头号选手连胜张宁、卢兰夺冠,并且成为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潜在对手。
另一方面看,中国羽毛球队充分尊重运动员的个人意愿,尊重她们个人的发展,也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崇的进步理念。
技术风格单一引发问题
即使不熟悉羽毛球队的人,通过比赛转播也可以看到,每局比赛前,谢杏芳都要认真地把厚厚的护腰裹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护具几乎是中国队所有运动员的标准“配置”。龚睿那之所以在雅典奥运后退役,也是因为严重的运动伤痛已经不堪忍受;周蜜要离开,她脆弱的膝关节难以承受国家队高强度的训练和对抗也是原因之一。
伤病,是中国运动员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有全民身体素质基础薄弱的影响,有青少年训练急功近利的影响,也有训练理念和手段不够科学的问题。对于羽毛球女单选手来说,除了这些之外,和近年来一味追求高大化、力量化也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中国队的女单主力中,像龚智超那样身材条件一般,但技术、步伐、战术意识突出的选手越来越少,冲击北京奥运会的四个主要人选张宁、谢杏芳、朱琳和卢兰是青一色的速度力量型打法。相对来说,张宁这样的老队员受当年女单风格的影响,技术上还有些自己的特点,可年轻队员们在这一点上就普遍乏善可陈。
选材和打法上过于强调身高、力量等素质,特别是这种打法在队中一统天下之后,带来了几个方面的后果。首先,过多的不正确的身体训练,非常容易导致伤病。而且青少年期间因为基本功和技术被忽视,错误的动作带到成年,更增加了受伤的风险。在羽毛球项目中,伤病对女单的杀伤力是很大的,甚至是直接导致龚睿那、韦艳等人过早离开国家队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们的打法单一之后,不仅对那些奔跑能力非常突出的选手不适应,比如黄妙珠和韩国队,多次让中国队在这方面吃亏;而且当出现一个身材、力量更突出的选手,比如丹麦的拉斯姆森,我们没有第二种打法可以选择。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龚智超被誉为力量型马丁的“克星”,可现在拉斯姆森已经没有了这份担忧。中国队在过去这几年,利用身高力大“欺负”亚洲对手和“海外兵团”,现在面对一个个子更高、力量更大的欧洲人,才发现,技术到了用时方恨少。
好在国家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2006年,李永波总教练曾经在全国羽毛球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女单的选材和技术风格要多样化,避免一味强调高度、力量,也要重视培养那些技术过硬、球感好、意识突出的青少年选手。不过,前些年走的弯路,现在却面临“埋单”。
优势不再,焉知非福
另外,每球得分制和奥运会新的参赛资格规定,也的确使中国队受到了些影响。
每球得分制一方面拉近强弱之间的差距,使比赛的偶然性增加,对于女单又有额外的影响。根据统计,羽毛球采用每球得分制后,五个单项中只有女单比赛的时间反而拉长了,过去发球得分制下女单每局只打11分,而现在和男单一样要打满21分。如此一来,对女单选手在比赛中的体能要求更高了。中国队员大多数时候都要打到比赛的最后阶段,而其他选手更多的会较早被淘汰,长期下来,中国队员比对手更加疲劳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规定,一个协会每单项要报三名队员,必须是排名前四中占据三席以上,比以往选拔的难度大大提高。进入奥运会积分赛周期后,中国队就为了强项拿满三个名额而疲于应付。在积分的压力下,不得不连续征战,伤病得不到治疗,状态得不到调整,尤其对以老队员为主的女单来说,确实渐感吃力。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中国女单有过分的担忧。
首先,几站超级赛毕竟不是奥运会,对手显示出了实力,也会暴露弱点。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对于热爱羽毛球运动的人来说,相比于中国羽毛球队在各种比赛上大包大揽,更愿意看到它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女单在过去这些年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对羽毛球运动发展来说是大势所趋,反过来也是促进中国选手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
而只有形成竞争,才能使这项运动长期健康地發展壮大,作为传统强队的中国也必会从中获益,那比夺得几个冠军的效益更大。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