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有什么不同?
2008-05-14列孚
列 孚
就《赤壁》而言,之前诸多国内大导演拍的“大片”,是无法超越它的
很难抗拒吴宇森带来的震憾——因为这部《赤壁》。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仍无法称他为大师,但是不能不承认当下最优秀的华裔电影导演可能就是他。在广州首映礼上,吴宇森谦称“我是广州人(吴出生于广州),现在只是将在外面学回来的一些东西回来向乡亲父老汇报,不敢说是衣锦还乡。”
一直就有英雄情结的吴宇森,这次打造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也最脍炙人口战役之一的赤壁大战。投入巨资、历时两年,他把镜头化作描绘风云际会的如橼大笔,对人物塑造有如泼墨般挥洒但却另蕴笔锋,将他心目中的英雄按自己的创意去龙蛇走笔,拓雕出另一番意味的三国英雄。
而《赤壁》已创下印1200个拷贝的新数字,更多人开始期待它能创下中文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都说吴宇森像片中的周瑜般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并拍出了足可成中国当代电影代表作的《赤壁》。这部《赤壁》,除了有相当的资金(他自己也垫支了一部分)和他拥有好莱坞经验外,最重要的是他一贯的英雄崇拜理念的坚持,并在这一理念下延伸出他独有的暴力美学体系。
当年他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喋血街头》《义胆群英》等让他不但声名鹊起,并获好莱坞青睐,先后拍摄了《终极标靶》《断箭》《夺面双雄》《职业特工队2》等,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地位。
早年师从张彻的吴宇森,当他曾经尝试拍摄原来并不擅长的类型后,重拾及发扬张彻的阳刚电影,才发现自己已超越了“师父”。
这是吴宇森能建立自己体系的基础。
观看本片时会容易让人想起《英雄》《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由内地一线导演们摄制的,同样是千军万马、规模甚大的影片,无论张艺谋、陈凯歌或冯小刚,都未曾也未能建立起自己的体系。
就《赤壁》而言,张、陈、冯是无法超越它的。如果一定硬要比较,即使《墨攻》或《投名状》与之对比,则越比较越显得小器。当代内地古装动作片类型电影,除了何平的那部《双旗镇刀客》曾经给过人惊喜外,我们再也不见有这方面的贡献。
究其原因,首先是内地缺乏类型电影土壤、气候和水分。其次是内地对电影人缺乏对类型片的热情。吴宇森绝对是类型电影培育下成长的杰出导演,类型电影是世界电影主流。千万不能因《英雄》等几部“大片”以为已在拥抱类型电影。
太多的内地导演其实是看不起类型片,理由就是它太迎合大众而不是领导大众。认为类型片属低层次电影。从张艺谋到冯小刚他们,只能被认为是开了类型片“半窍”脑袋的人,从《英雄》《无极》和《夜宴》的生硬和态度就知道。
事实上,无论是第五代或他们之后的一辈又一辈的导演们,过多地以电影作抱负,老觉得电影非有什么使命不可,他们不肯从俗并看不起从俗的类型片。这是当代内地电影最大的共性。哪怕是冯小刚。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审美差异?
曾有人批评第五代的美学是“八路军加农民”,很草根。事实恰恰相反,第五代们所缺的正是草根思想。当第五代获得了比起第四代(如郑洞天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也同时失去了城市人的文化身份。
城市人的文化身份表现之一是对事物的敏感、接受和吸收并会走在前端。例如陈凯歌、田壮壮等“大院子弟”虽然是北京人,却只属地理上的、行政上的北京人,未必在文化上也属北京人——至少,他们就不如居住在胡同里的同龄北京人那样鲜活、那样更具“京味”。他们的文化和文化思维就算走出围墙仍不属于北京,他们也不怎么会对现代的菜市口或大栅栏的变动产生怎样的情绪。这是狭义的大院文化。
广义的大院文化则出现在像张艺谋等身上。如果说,大院里出来的陈凯歌们不会对草根有什么情愫,而从广义的大院里走出來的张艺谋们则需要提升至“大院级”水平,要摆脱草根。
他们的审美态度产生了与电影本义的异变,以为搞电影是为了成为大师,于是电影很神圣。要不,田壮壮就不会讲出“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观众看的”这样的话。
吴宇森们却与陈凯歌们完全南辕北辙,他们从来就很草根,香港导演出生在跑马地(传统富人区)的绝无仅有,反而多数出身于廉租屋村。市井化的审美情趣早早就注入于他们的血液,类型电影的大众化则向来最能迎合他们的审美追求,看电影不过就是追求娱乐而已。而拍电影则是因为觉得电影很有魅力,很有趣,并能谋生,而从来不会觉得电影如何伟大。
两种电影观,必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效果。
究其实,陈凯歌张艺谋他们还不全懂何为类型电影、想通俗但又不甘于俗。这样不成熟的美学概念,当然跟不上努力要与观众保持零距离的吴宇森,更难与《赤壁》的成就相比。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们内地电影人应获得的启示。
不过,是否因此称吴宇森为大师,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