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白的人格

2008-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4期
关键词:模范人物张元济亲戚

杨 键

想想我这亲戚的孩子,想想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兴衰混乱时期的榜样,可以说是无穷无尽,难道在他们的书本里就没有一位人格的典范,在他们心理的危难之时,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挺身而出?

我有一个亲戚的小孩,15岁,一个多月前开始在夜里两三点钟时出走,亲戚只好在后面紧跟。几天前,他将这孩子送到脑科医院检查,经初步诊断有神经分裂的可能。两口子大吃一惊的同时,也心惊胆寒。

说来话长,这孩子小时候并不生活在父母身边,两口子白天上班时将他交给父母,晚上回到父母家吃完饭后又将他丢给父母。孩子原先成绩很好,自从喜欢上流行歌星、电脑之类,快速下降。成绩不好,自然受歧视。我这亲戚觉得奇怪,儿子竟然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如此孤独,不知城市化的推进无形中对此有无影响。

很快,这孩子对父亲的管教会狠狠地扔来一只板凳,他把自己房间的门关上,你根本不知道他躺在床上在做些什么。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两年之后即出现了上述夜里出走之事。我这亲戚对捆绑在脑科医院病床上的儿子痛心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1936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在校阅《史记》时,常为其中的英雄人格所感动,因而想到要为青少年编一本书,以唤醒中华民族的人格。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选出八篇故事,译成白话文,并附评点,成书后定名《中华民族的人格》,于卢沟桥事变前两月出版。

他在《编书的本意》中说:“我现在举出的十几位,都能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为尽职,有的为知耻,有的为复仇,归根结底,都是孔圣人说的志士仁人。这些人都生在两千多年前,可见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人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这薄薄的只有几十页的小书的出版,立即引来日本人的屡次禁绝,这从1945年抗战结束后,张元济在好几本《中华民族的人格》书前的题辞上可以看出:“一•二八”后,敌军欲亡我国,严禁此书,妄冀消灭我国人之人格,岂知消灭不了,反益发扬,欣喜之余,书此记痛。

同年11月18日,他又在书前题词:孔子曰杀身成仁,所谓仁者,即人格也,生命可掷而人格不可失。圣训昭垂,愿吾国人守之毋忘。

此书出版后,张元济还曾要求胡适为其作序,以便扩大影响,而胡适给张的回信,俨然如古板与应时之争,胡适说,“我读了张先生的小册子,也有点小小的意见,我颇望张先生在这些古代故事之外,另选一些汉以后的中国模范人物的故事,时代比较近些,使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事迹不限于杀身、报仇,要注意一些有风骨,有肩膀,挑得起天下国家重担子的人物。”胡适建议再增加马援、诸葛亮、陶侃、王导、魏征、陆贽、范仲淹、韩琦、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张元济以年事哀孱为由,不复有下编。

然而胡适所说对我们今天所选之模范人物仍有启迪意义,这同当年张元济编写《中华民族的人格》的缘由一样。张元济说他编这本书是因为这样的理由:近几十年来,设学堂,讲究新学,但在社会上弥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卑贱、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使我国家遭到这样的田地,不能不说也是它的后果,回想四十年前,我们在那里提倡新教育的主张,到今朝,良心上也受着很严重的谴责。我们将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结果是如此了。他还引用张伯苓先生的一句话:我国教育太不适宜中国实际环境。

闲暇时我偶然翻翻现在初中的语文课本,深深感到雷锋年代或董存瑞的战争年代已然过去,新时代人格榜样的确立已是迫在眉睫。当然,这种人格榜样一定是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去寻找的人也一定是有责任,有爱心,对中国之崛起有决定性信心的真正的教育家,这是真正的重任。

想想我这亲戚的孩子,想想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兴衰混乱时期的榜样,可以说是无穷无尽,难道在他们的书本里就没有一位人格的典范,在他们心理的危难之时,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挺身而出?事实上是我这亲戚对于举着板凳朝自己砸来的儿子束手无策;对于他十五岁的孤独更是大惑不解;对如今发生的这一幕,当然更不知如何是好了。而我也同样常有无能、无力之感,大抵源于我小时候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而这空白随年龄之日增愈显紧迫和危急。★

猜你喜欢

模范人物张元济亲戚
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在培育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推动功能路径探析
关于模范人物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几点思考
不以资历选人才
比亲戚
慈禧逼出近代杰出出版家
张元济“犯傻”
吉林组织先进模范人物参加休假疗养
引避
二十世纪中国早期函授教育的创始者——张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