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的人

2008-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16期
关键词:强权一代人知识分子

张 闳

柏杨标志着一个生长于极权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能力.但他只留下了面对强权的思考和言说的勇气

柏杨,这个名字让时光倒流,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柏杨的那本名著《丑陋的中国人》正在大陆的读书人当中流传。这是一本介乎畅销书与禁书之间的读物。虽然是公开出版物,但对于大多数大陆读者来说,依然有阅读禁书一般的惊喜和惶恐。

人们依然保持着“文革”后期秘密阅读的习惯,在私下里传阅这本书。我看到的那本,是用旧报纸包上了封皮,破破烂烂,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之手。借书给我的朋友再三叮嘱,要快看快还,切不可外传。这种鬼鬼祟祟的举动,无疑大大强化了该书的感染力。

对于刚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来的大陆知识分子而言,柏杨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没法说和不敢说的话;并且,是以一种高亢的音量说出来的,确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他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尊严与那个年代大陆读者的怯懦和卑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因此造就了柏杨的“英雄神话。”

由于柏杨的火热,也带动了不久之后李敖的流行。人们惊讶地发现:来了一个更狠的。仿佛海峡对岸正在举行一场“说狠话”比赛。稍早一些时候,流行的是琼瑶和三毛,以小女生的缠绵呢喃征服了少女之心;而两位老男人的恶声恶气,却征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

对此,今天的读者也许很难理解。如果说,柏杨尚且以其传统儒生式的稳健和坚定,扮演了一个悲剧英雄的话,那么,之后李敖的到来则标志着文化批判的喜剧时代的开幕。“老生”谢幕,“丑角”登场,公众备加喝彩。在大陆,这场喜剧是那么的漫长,直到这几年方达到高潮。

毫无疑问,柏杨是“五四”启蒙文化的传人。然而,柏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种言说的冲动,一种反叛的勇气,一种启蒙主义的批判精神,一种关于文化和国民性的价值判断。这些精神遗产,至今依然是宝贵的。但很遗憾,它却是有缺陷的。比起胡适、鲁迅、林语堂等“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来,柏杨一代人并没有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柏杨标志着一个生长于强权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能力,但从思维深度和精神高度上看,却是退化了的一代——文化的原创性和精神的丰富性方面,有所退化,只留下面对强权的思考和言说的勇气。失去了正常阅读和正常思维教育的一代人,不得不依靠老生常谈来获得常识,同时还不得不依靠耸人听闻来刺激思维。

柏杨是文化战士,但若称之为“启蒙思想家”,则仍有许多疑问。在强权阴霾下的思考,难免会打上权力的鲜明印记。他的思想通常被归结为一种相对简单的逻辑,较为激烈的口号,在常识层面上的强调和不断重复。这是一种战斗的状态,但不是智慧和理性的状态。

柏杨这一代知识分子,只能把文化变成一场战争,方能进行思考。在不断被强调的文化“战斗”状态中,精神层面的问题变成了一种单调的“对抗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柏杨对于精神文化思考的艰难努力,他的《中国人史纲》试图抛开《丑陋的中国人》式的简单化的思路,把中国历史纳入现代人本主义的叙事逻辑中加以描述,以再现“人的历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这一努力是可敬的,但似乎未能达到目标。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随着台湾岛内政治的转轨,柏杨的文化光芒正在消褪。他属于过去的时代,属于台湾的过去。

柏杨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柏杨本人则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令人尊敬的文化英雄。而一个不断需要战士和英雄的国度,往往是一个国民依旧麻木、愚钝和孱弱的国度,其精神文化必将是一种简陋、单调的文化。

然而,不幸的是,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柏杨精神。

对于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非自柏杨始,也不会以柏杨终。正如当年及时的振臂一呼一样,今天的柏杨,以一个“及时”的死,再一次提醒国人,所谓“丑陋的中国人”依旧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如果说,柏杨一代人的勇气有余而理性不足,标志着在艰难的文化政治处境当中“五四”启蒙精神的部分衰退,那么,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启蒙理性并未有所增长;相反,连勇气也时时衰变为粗俗和野蛮。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对于柏杨先生的追悼,更像是对死去的“启蒙精神”的凄婉的追思。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强权一代人知识分子
一代人
不要种下强权的种子
我们见证了
重要言论
我们的春节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狮子:我是大王,我怕谁?!
知识分子
你是知识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