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说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

2008-05-14盛大林

杂文选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反对者济宁标志

盛大林

针对一百零八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在山东济宁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表示,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他说:“这个文化标志城最早是济宁提出来的,已经七八年了,有六十九个院士的签名支持,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2008年3月12日《新京报》)

上百名全国政协委员“联署反对”,民间争议中的反对之声也呈“压倒性”,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身为济宁市市长的张振川代表作出了“肯定要建”的表态。这无异于告诉所有反对者——“反对无效”!

可是,张振川凭什么说“中华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你有这个力排众议、一锤定音的“资格”吗?

不错,张振川先生是济宁的行政长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是,是否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并不只是济宁的事情,甚至不只是山东的事情,济宁的市长岂能“一言九鼎”?退一步讲,即使完全是济宁的事儿,也不能由市长一个人说了算吧?

山东方面在介绍“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时候,总是要把“六十九名院士签名支持”挂在嘴边儿。这大概也是张振川“理直气壮”的原因之一。可是,“院士签名”能证明什么呢?笔者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也罢,他们都只是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权威,但“中华文化标志城”是一个文化工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如果非要找“国字号”的权威研究机构,那也应该去找中国社会科学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文化问题上,两院院士的判断力恐怕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多大区别。

“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可能是张振川底气十足的重要原因。可是,真有哪位中央领导会作出明确支持“中华文化标志城”上马的批示吗?笔者是不相信的。张振川说:“‘中华文化标志城目前只是一个创意,现在还在面向全球征集方案,到底建个什么东西还没有确定。”试问,连“方案”都没有定下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怎么可能明确表态呢?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争议都还停留在学术层面上,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从文化保护或产业发展的角度论述的。其实,笔者以为,这些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最应该追问的应该是决策的程序:无论是张振川,还是山东的其他官员,在谈到文化标志城项目时,都是一种箭在弦上非发不可的态度。可是,这件事是如何定下来的?都经历了哪些决策程序呢?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近年来,中央以及各级党和政府都在强调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是相辅相成的。要做到科学决策,就必须广泛吸纳民意、充分调查论证,可是,在山东方面突然“宣布”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之时,公众对此几乎一无所知。而要做到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就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让民众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来。

根据宪法以及各级地方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凡是重大的事项,都应该交由人大或者常委会审议表决。当年三峡工程的上马,就是由全国人大决定的。虽然如何界定“重大事项”,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一个省来说,三百亿元以上的项目肯定算是“重大事项”。作为一个冠以“中华”的超大项目,文化标志城项目甚至应该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文化上的事情,向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该不该建,反对者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支持者的观点似乎也有道理,谁也不可能说服谁。那么,到底建不建呢?这不应该由某一个人来拍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之后纳入民主决策程序——让人大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舆论汹汹之中声称“肯定要建”,既是对民意的漠视,也是对民主的蔑视。在未经民主程序作出决策之前,张市长还是请收回这句话吧!

【原载2008年3月14日《盐城晚报》】

插图 / 李育峰

猜你喜欢

反对者济宁标志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自救
被历史误会的人:“反对者”陈独秀
白岩松和反对者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
唐太宗兴邦:以古为镜、以人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