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于时间限制”背后的思考

2008-05-14毕泗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情感

毕泗建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说这样的话:“由于时间限制,咱们不再……”于是武断地打断了学生兴趣正浓的参与活动,再很不自然地进入教师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出现,在指定的教学时间内因完不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拖堂的现象。

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上一堂课,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三维”整合的、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计划(教案)。但是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层面。过于强调语文学科内容直接导致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在语文课上得不到保障。为了切实保障学生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而不是控制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完成预先计划的实施活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成了被动的计划执行者,忽略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其优点是周密而严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其缺点是“统”得过死,因为语文课堂上有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有些教师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呼声,一味按照准备的教学设计施教,无视语文课灵动的变化因子,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来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课堂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育因素,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带着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正因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式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预定要求。”这里提到的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便是在一种偶然出现的复杂微妙的情境中迅速生成的教学事件,它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善于挖掘生成的可利用的课堂教学事件,巧妙利用这些动态资源,就会促成我们的课堂呈现更多的意外惊喜,出现更多的精彩和收获。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课堂上我们应该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预料的意外,善于发现意外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营造生命成长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才能使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这样,语文课堂也就变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了一方精彩纷呈、智慧飞扬的天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富有巨大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因此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性的调整。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或“完不成教学任务”。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由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欲望和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语文教师要激活、活化知识的“种子”,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活力,并能够将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知识播种到学生的头脑中,促使这些活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和生长。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倾听学生的情感反应。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内蕴。在教学内容、师生的态度与心境、教与学的体验、师生交互等课堂教学环境因素作用下,在教学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短时存在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应倾听学生的情感反应,做到自己的情感活动与学生的情感活动合拍,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使师生双方流畅和谐地实现情感的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情绪的互相激励、互相鼓舞,双方不断地产生课前没有的体验,形成积极畅通的情感沟通。再次,教师还应与学生开展思想上的交锋、交往,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是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成长动力来自于学生思想的创造性。语文的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认识、情感、思维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教师与学生可以展开思想上的交往,语言上的论辩,思维上的碰撞,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学生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挖掘学生各种潜能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着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专注教学活动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才能使学生成为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语文课堂因学生而美丽,语文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师生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