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创造者

2008-05-14陈成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创造型思维语文

陈成龙

人们很崇拜那些创造型语文教学大师,很钦羡那些富有课堂教学艺术的学科带头人,心想:如果自己也能成为他们,哪怕是学到他们的万分之一,那该多好啊。

我也曾这样想过,然而有几件事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创造者,语文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创造型的语文教学大师。。

那是2003年1月5日,在福建省语文学会第六届年会上我执教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我模仿电视台的作法,聘请四位学生代表充当嘉宾,走上讲台与我一起“主持”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成功的大学者,到了晚年认为有必要编一本《各朝代的智慧录》,好留传给子孙。于是他召集他的学生来编写。他的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套十二卷的巨著。老学者看了说:“各位,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去读它,把它浓缩一下吧!”几经删减,成了一卷书。然而老学者还是认为太长了。这些聪明的学生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浓缩为一页,浓缩为一段,最后浓缩为一句。老学者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兴奋,说:“各位先生,这真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

我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一句被老学者认为是各时代智慧结晶的名言是什么,不要求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于是嘉宾指派自己组的代表竞猜。他们猜测的名言有:“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出路,而且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快乐。”“知识啊,你是照亮人灵魂的阳光。”“世间没有了友谊,那么就会充满孤独、野蛮、欺诈。”“修养自己美好的道德,将会使你得到最大的幸福。”“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学生每次竞猜并引用论据证明之后,我并不急着评判,而是请嘉宾评判。在嘉宾评判之后,我总是耐心地问非嘉宾学生:“你对嘉宾的评判满意吗?受嘉宾的启发还有补充的吗?”有意识的“挑拨离间”,引起被嘉宾评判学生与嘉宾之间“反目”,造成“窝里斗”。在竞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充盈着教学灵动。而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做简短的点评。例如,一学生猜测这句名言是:“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并举了王治郅到美国NBA打篮球作反例,说在亚运会召开之际,中国队需要他为国出力时他却寻找借口不履行当初的承诺。这一学生刚说完,该组的嘉宾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们不清楚幕后的情况,不应妄下结论。我当即点评道:“王治郅不归队参赛的情况你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但热爱祖国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又如,当一个学生说到某运动员“以三十九岁高龄奋战赛场为国争光”时,哄堂大笑,我当即指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三十九岁的确算是高龄了。”这些点评、点拨的话语及时、幽默,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很大的作用。

这节课上罢,如果用“好评如潮”来形容可能会夸张了点,但与会听课专家、代表确实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老师说:“这节课上得很酷。”还有一些老师夸这节课是“经典之作”,“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对他们很有启发,以前,自己的眼光仅局限于课本,现在知道了,原来语文课程比课本宽广得多。

总之,他们夸我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说这是一节充满创意的课,夸我是创造型的老师。我深受鼓舞,哦,我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我已经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原来这么简单。

这样说来,那早先我与年轻的李晖老师合作上的一节课,也算是富有创造性的课了。

2001年,我在报刊上看到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多活一个小时》,后来,我将这篇文章和自己的一些教学设想告诉了宁德一中的李晖老师,李晖老师以年轻人的智慧对材料和我的教学设想做了完善。后来,李晖老师的这份教学设计在省说课比赛中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孙绍振教授在大会总结中给这节课很高的评价:“李晖老师的课让我感到福建省语文改革的希望,他的课很有新意,步子迈得很快,甚至走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前头。”

于是我明白了,什么叫创造,什么是创造性语文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创造型语文教师。我更明白了,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潜藏着无数的创造因子,当我们把这些创造因子释放出来时,我们就是创造型语文教师了。

创造要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不是么?孙绍振教授在给我们辅导《岳阳楼记》的教学时,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文人围绕岳阳楼写的五类情感的《岳阳楼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学者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这些知识浅陋者或者知识不广博者就不能创造了?不是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我们基层老师也可以利用知识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或许我们不能像孙绍振教授那样懂得五种《岳阳楼记》,但我们懂得乔丹、刘翔、成龙、李宇春;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漪老师那样因具有广博的文学知识,而设计出“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一文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这样的精彩导语,但我们懂得奥运会、超级女声、米老鼠。如果我们将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引进课堂,不是同样可以给课堂带来精彩吗?

我也曾以为,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首先要改造自己的思维品质,首先要使自己的思维富有独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广阔性。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的思维品质中本来就含有创新的因子。只要揭开遮蔽这些创新因子的盖子,思维的品质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前几年某大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学生不幸掉入冰窟窿,十几位大学生奋不顾身去抢救,但终因天气太冷,中学生被拉到岸上时已断了气,但学校对参与抢险的十几位学生都给予了表彰。对这则材料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雷锋精神在发扬光大”。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还会问: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呢?于是他们又提炼出“年轻一代大有作为”、“不以结果论英雄”、“又红又专的人才才是好人才”等观点。课文教学设计也是这样,当我们想好某一篇课文的教法之后,许多老师都不认为自己已找到这篇文章的最佳教法,他们往往再逼问自己:“还有更好的教法吗?”于是许多新的教法又会冒出来。这样看来,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不就是多问几个“还有呢?”吗?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呢?一般的教学都是通过分析小弗朗士的见闻,使学生感受情节发展的轨迹,理解小说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思维能否再深入一步呢?一位老师就逼问自己: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深意呢?于是他根据韩麦尔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讲的两段话归纳出,法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至少农村的教育状况是非常落后的,教育被人认为无足轻重,“流生”大量存在,教学秩序非常松弛,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随时不上课;而教育的落后造成了民族素质的落后,以致在普法战争中落得惨败的下场,丧权辱国。见解深刻新颖。这样看来,思维的深刻性也并不深奥,不就是多逼问自己一句:“还有没有深意呢?”

又如有的老师在思维活动中善于思考,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总会问:这个观点是否有不完善之处?这种方法是否有可改进之处?他们发现他人或自己的观点、方法有不妥之处,就会毫不犹豫地批评改正,去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当有些人排斥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时,有的老师就质问:语文科的工具性真是那么可恶吗?当有的人极力推崇语文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时,有的老师就质问:是否就要排斥片断的揣摩呢?当有的人把拓展延伸无限扩大时,有的老师就问:那么语文教学的脚到底要伸多长呢?对教学理念如此,对教材的分析也是如此。对《故宫博物院》的前三段,有的老师就问:这三段与全文的内容文气是否不贯通?对《曹刿论战》的主题,教参上说:这篇文章以具体的史实阐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有的老师从教材实际出发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观点与文意是不一致的。正确的主题应该是: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战术,才能取胜。这样看来,思维的批判性也并不神秘,不就是以怀疑的眼光多瞄上一眼,以怀疑的口气多追问一句:“这个观点就百分之百正确了吗?这个方法难道就非常完善了吗?”

再说思维的灵活性。有这样一个故事:牧师的妻子去买东西,牧师正在准备着讲道,可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牧师无奈中拾起了一本旧杂志翻阅,书中有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世界地图,于是他撕下了这一页,并将它撕成十几片碎片,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可要花费约翰一个上午的时间了,可是没想到不足10分钟儿子就拼好了那幅世界地图。“孩子,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牧师问道。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图案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就是正确的。”牧师微笑着给自己的儿子2角5分钱。“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道。”他说,“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牧师又把孩子拼图这件事转化为第二天布道的内容。有许多人赞扬这个牧师,说他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其实他只是善于做好思维的转换工作罢了。如果这也称得上是思维的灵活性,那么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复杂情境灵活对待,那更称得上富有思维的灵活性了。比如一节语文课正在进行,窗外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呼啸,继而大雨滂沱,教室内外一片嘈杂。该教师便当机立断,中止了阅读训练题讲解,进入写作训练“观察与认识”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音、形、色等几方面观察和感受窗外雨景,然后迅速完成一段4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结果。许多学生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写作水平得到超常发挥。这位老师灵活应变盘活了一堂陷入困境的语文课。善于放弃,善于转换,这是不是思维的灵活性?

再说思维的敏捷性。不就是说思维的迅速与快捷吗?这种事情我们语文老师处理过很多了。比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到“美女蛇”一段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有没有美男蛇?”面对这恶作剧式的发问,老师没有指责、训斥,而是因势利导,指出这位同学天真好奇,问得很有趣。但问的思路不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是美男美女,照此想下去,还可以问,“有没有丑男蛇丑女蛇?”要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迷人的外表,“蛇”是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美女蛇”、“美男蛇”都一样。都是害人的蛇,都是容易骗人的害人虫。这位老师从现象到本质去思考,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正轨,既稳定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理解了“美女蛇”的深刻寓意。一位教师正在进行课文教学,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蝉,吱吱地叫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有的女生叫出声,有的学生则打算离开座位捕捉这只蝉。教师急中生智,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蝉”组词?看谁想得快,想得多。很多学生被吸引到这项有趣的活动中,“蝉翼”、“蝉联”、“金蝉脱壳”……词组得差不多了,蝉也已飞走了。非但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而且学生对组词发生了兴趣。我想这两位老师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转瞬之间就迅速做出判断,重新调整教学程序,称得上思维敏捷了。但说白了,不就是平常所说的急中生智吗?

总而言之,创造性思维品质,不就是多问几个“还有呢”?“还有什么深意呢?”不就是多以怀疑的口气追问一句“难道这个观点就百分之百正确了吗?”不就是善于放弃不恰当的思路,善于转换吗?其实,我们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这不就说明我们的思维已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吗?

一些专家们说什么创造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项素质。除了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品质、高超的教学艺术之外,还要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创新意识、丰富的创造情感、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等等。专家的认识固然不错,但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已具备了创造的素质,我们千万不要被理论所左右,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心底都居住着一个创造者,我们的身上都充盈着创造的因子,当我们心底的那个创造者苏醒并大显身手时,我们的课堂也就充满了灵性。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创造者!

猜你喜欢

创造型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创造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浅议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模式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