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让学生生活在他人话语中

2008-05-14汪益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纸币话语个性化

汪益军

“自我话语”和“他人话语”是对话理论的始祖巴赫金提出的一组概念。“自我话语”又称“个人话语”,是“每个人的个性话语”①;“他人话语”也称“集体话语”,“是指社会语言”。②

在《吕叔湘论语文教育》一书中,笔者看到两段中学生的习作,其中第一段是初中生写的,第二段是高中生写的。吕叔湘先生在点评这两段文字时说:前一段作者说的“全是自己的话”,后一段作者就有“不少地方套用现成话语”。如果把这两段文字看成是同一个少年在不同时期写的,“那就有点叫人担心了”。因为“多用套语不是写文章的正经路子”,“很容易把写作的人引到邪路上去”。③

可现在更“叫人担心”的是,小学生就开始套用“他人话语”了。前几天,笔者就从一位同事的小孩——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那里读到一篇尽是“他人话语”的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

尊敬的老师,光阴似箭,眨眼之间,第二十三个教师节即将来临。金秋时节,在这个伟大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想对您说:

老师,您就像那辛勤的园丁。每天辛辛苦苦地为我们浇水、施肥、除草,盼望我们健健康康地茁壮成长。

老师,您还像那伟大的妈妈。每天为我们说知识、讲道理。而我们,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在走廊上追逐打闹。

老师,您也像那熊熊燃烧的蜡烛。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让黑暗和愚昧在我们心中退去,让光明进入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广阔,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祝您教师节快乐。请老师放心,以后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说的尽是社会上通用的套话、流行话,尽是人云亦云的“他人话语”,几乎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没有个性化的“自我话语”,简直可以“复印”给全国每一个小学生共同使用!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小学生作文除了遣词造句尽是“他人话语”外,连记叙抒情的样式也尽是通用型的“他人话语”。不妨看看笔者早些时候曾收录的两篇小学生作文。

第一篇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的,名为《医院见闻》:

听说幼儿园教我的廖老师因生孩子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吃过晚饭,我就随爸爸妈妈到医院住院部去看望廖老师。

在护士办公室,我见到护士很忙。一会儿给小婴儿打针,一会儿给病人挂葡萄糖,忙得出了汗。

好不容易忙完了,我关切地对阿姨说:“阿姨,您忙了好一阵子,现在可以休息一下了吧!”“不,”阿姨微笑着摇了摇头,“我还得去巡视病房,了解病人情况,看看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您这样忙个不停,不觉得累吗?”“累是有点累,可是为病人服务,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再苦再累也值得。”

望着护士阿姨远去的背影,我忽然觉得她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啊,真不愧是品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第二篇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的,名为《一张朝鲜纸币》:

今天,全家大扫除,我无意中发现一张发黄的朝鲜纸币。

这是一张伍元的纸币,反面的下方印着“1947”几个数字,其它的都是朝鲜文字。我想:“‘1947可能是这张纸币发行的时间吧。”我掐着指头算了算,哇!这张纸币已经有57岁了。我非常纳闷,家里怎么会有朝鲜纸币呢?

这张纸币是哪儿来的?我就去问家中年龄最长的爷爷,爷爷说:“那是我在朝鲜打仗时候,在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拣到一个仅有三四个月的小女孩,她的父母都被炸死了,小女孩的身上有张纸条,上面写着姓名,家庭住址。”爷爷喝了口茶,接下去说:“我就把她带回了部队,因我们要打仗无法照顾她,就把她交给了政府抚养。后来,小女孩的姨妈知道自己的妹妹和妹夫被炸死了,只留下了自己的外甥女情况后,就把她给领了回去。战争结束了,小女孩的姨妈为了感谢救她外甥女的人,就千方百计地寻找我。而我们部队已经离开了朝鲜,来到了海南岛。这位姨妈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找到我。并通过军委把这张钱寄给我,以表感激之情。”说完,爷爷一脸的自豪,又呷了一口茶,目光炯炯有神的注视着远方……

听完爷爷的话,我紧紧地握着这张纸币,眼前仿佛看见爷爷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拼杀,又仿佛看见两国人民心连心,手拉手。

看了这两篇充满“文革遗风”的小作文,我们一定会非常吃惊。小学生是语言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可他们模仿到的尽是公式化的话语,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谁该对此负责?

社会要负责,学校、教师也要负责。

先说社会。我们的社会,“通用语”太多,“公用语”太滥,报纸、电视、广播里出现的尽是高度“标准化”的通用话语。比如:自从有了“希望工程”这个话语后,什么公益事业都叫“工程”了,甚至连学校的营养餐也叫“营养餐工程”;自从出现了“亮丽的风景线”这个话语后,什么东西都可以叫“亮丽的风景线”了,连校园角落里的一棵小草、教室后墙上的一张讲义也都是“亮丽的风景线”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了浙江电视台选送的一个小品《汇报咏叹调》,讽刺社会上“他人话语”横行,套话空话泛滥,大大小小的会议,使用的话语竟然都是一个模式:一,提高认识,强化意识;二,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三,发动群众,做好宣传;四,持之以恒,环环相扣;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再说学校。大多数学校对学生说的教育话语都是通用的套话,连校训也十有八九是“团结、进取、求实、创新”。还有教师。教师忙于应试,大多读书不多,“自我话语”较为缺失,而“他人话语”却很丰富;可他们偏偏又“有意无意地以‘他人话语去浸侵直至吞没学生的‘自我话语,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评价都特别看重文章的社会意义”,于是“导致学生在作文时会情不自禁地说着‘他人话语,并且能够说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④上面两篇小学生作文《医院见闻》和《一张朝鲜纸币》就是被任课教师看好并送到报刊上发表出来的“优秀作文”!韩军在《反对伪圣化》一文中曾举到这样的例子:中央党校一位34岁的教授李书磊博士痛惜地说,现在他是一个“吃写作饭”的人,而自己写作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痛苦,“就是总得费力地排除来自学生作文时代的陈词滥调”。他至今也没有怨恨过自己的语文老师,但却无法原谅这种写作培养方式。⑤

当然,学生自身也有一点责任。人生来就有惰性,喜欢搬用现成的“他人话语”。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有位专家说:“如果自我不是在向他人的趋进中证明自己、发展自己,不是在向群体的汇聚中撞击自己的生命火花,而是以自我的丧失汇入他者的生命之流,把我的参与,变成他性的效仿,那么,集体话语可能导向丧失个体自觉的傀儡生存。”⑥

面对学生严重的“自我话语”缺失现象,教师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一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要让学生克服惰性,不安于套语滥调,不轻易滑到“套板反应”里去,努力呈现自己的语言个性。20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是《季节》,孙绍振先生介绍说,在众多考卷中,出现了对现成套话进行颠覆的富有新意的个性化警句,如:“城市人是季节抛弃的人”;“上班族是被迫离开季节的”;“季节是一种秩序,而我们却是秩序的破坏者”;“这是个欲望充斥灵魂的季节”;“在古典诗意中习惯于: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而现代社会则习惯于: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张兆浩老师的一位学生这样写同学的笑:“语文老师说了点笑话,她呢?马上卖笑。矜持一点的,咯咯的发出似乎是‘银铃般的笑声,说好听点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那种娇笑,说难听点,晚上遇到这种声音非汗毛倒立,觳觫不可,以为女鬼找到相好的。她那声音像是专门练出的,同一波长,同一频率,做功相同,传递能量相同,甚至连振幅都一样。没有前奏,自然不会上升,不会下降……”并不是每个学生的话语都能达到如此个性化,但每个学生都应该朝着自己的个性化努力。

二要鼓励学生锤炼自己的语言。有时候个性化的“自我话语”通过句中的一两个字词就体现出来了。《容斋续笔》中关于王安石推敲字词的记载传颂至今: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宋祁诗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勾勒出了一幅花红、蝶舞、蜂鸣的盎然春景,金圣叹点评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说:“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三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有独立的个性化的思想才会有独立的个性化的“自我话语”。曾任上海《青年报》主编、《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钱沛璋先生这样回忆自己读小学四年级时的一次写作:“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人之初》的作文题目。同学们大多是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上做文章。我认真地思索了一番,感到不对,人生下来怎么会就是善或者恶呢?我按自己的体会,一开头就写下了这样几句:‘人之初,本是无知无识的。随着教育、环境和本人努力的不同,逐渐发生了差异。这篇与众不同的小论文,受到了语文老师顾辑明先生的赞扬。他对同学们说:‘作文,不能光是美丽辞藻的堆砌,而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像钟信超(我当时在学校的名字)同学的这篇作文,就有一种哲学思想。”⑧这样的老师,令人钦佩。

四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想象。一位语文老师布置作文《我是谁》,郭静仪同学发挥了新奇的个性化的想象:“我想,我是一首诗。每天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深味世间万象,俯仰间有多少诗情画意有感而发。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我,是不同的诗。有时稳重踏实,像一首格律诗;有时活泼开朗,像一首自由诗;有时细腻善感,像一首婉约诗;有时热烈奔放,像一首豪放诗。……/我想,我是一棵树吧。当绿意覆满了树冠,树静静地将芬芳洒向每个人心上;当烈日炙烤,树偏要在各种思绪纷扰下长得更茁壮、更茂盛;当西风萧瑟,树只在寂静中低语,不管秋风秋雨的浇淋……”作者个性化的想象引出了个性化的“自我话语”,语文老师很快把这篇佳作推荐到报刊上发表。还有这样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有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⑨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走出“他人话语”,形成“自我话语”。目前学生的表达状况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

注释:

①②董小英著:《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第24页、第23页,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③李行健等主编:《吕叔湘论语文教育》第324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④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第27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⑤《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7日“冰点”专栏。

⑥谭学存:《人与人的对话》第13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5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⑧钱沛璋:《笔与我》,选自王丽主编的《我们怎样学语文》第88页,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联:浙江衢州市衢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纸币话语个性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消失的纸币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猜纸币
猜纸币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