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技法当是商业技法

2008-05-08

金融博览 2008年4期
关键词:技法经营银行

张 衢

领导方式有其价值观与方法论,因此,领导技法不出自生硬的模仿,只有闪烁着思想解放激起的火花,才能点燃技巧的神灯,奇妙地将理想变成现实。有人问:你为什么总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其实那就是支点,或是抓手。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刻骨铭心地展示出自己的理念与机制,如同每个细胞的DNA,都记录着全部生命的信息。

不妨轻看一点考核

考核是经营的指挥棒,敏感有效、简捷明了、导向清晰,无论对领导还是员工都发挥作用。有时讲一百个道理不如变动一个指标。考核什么人们就重视什么,哪项权重大就关注哪项,无不自觉为之奔忙。它像一根绳,牵动着整个系统大军的行进,哪家主管部门都不肯舍弃考核,似乎离开它就不踏实。一位老总说,没有考核,下面能听从管理吗?要么一把米,要么一根鞭,考核功能兼而有之,特具奇效。

人们离不开考核,依靠它鉴别工作业绩;人们也嫉恨考核,因为它一刀切并不公平,更不能完整地囊括经营工作内容。考核毕竟只是一种管理手段,不能替代管理,更不管百事治百病。尽管领导们不断关照下级别做考核指标的奴隶,要多从长远从整体安排经营,但事与愿违,谁都不得不打着自己的算盘,磁石般地在考核机制下运作,这正是遗憾所在,也是考核的负面作用。

中国有句老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于其下。”这总是上级设定指标时的动机和理由,让下级跳一跳,发挥出潜力,求得最大效应。而“留有余地,预防万一”也是历史的经营常识,是当事者面对复杂市场确定工作计划时自卫的动机和理由。记得有一次在下达电子银行计划时,我企图以高指标将分行压向新业务市场,提高市场比重,提出新增1000万户(比上年增长一倍),而部门老总却不同意。他说1000万户能够完成,但花费极大的气力才落个刚刚完成,与其他专业低指标多超额相比显然吃亏,建议下达600万户。最终下达了考核的必成数与预期的期成数,这正是市场与现实矛盾的妥协与统一。为了避免每年在指标上的争执,我改用了市场目标定位的方法,即在未来3年力求建立起6000万户的客户群,以占网民30%的比重为目标确定各分行的计划,这种方式逼迫各行自己从市场找到指标,解决了总省行间考核的利益机制问题。

一位支行行长对我说,考核项目或权重总在变化,前年第15位,去年经营得更好反倒变成20位了。这样的变化使他颇受压力,一脸懵懂和无奈。我说,别去做指标的奴隶,该做经营的主人,跟着市场奔跑吧,那才是经营之本。其实,领导者都清楚,从无不偏不倚的公平,从无精确合理的指标,从考核指标的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一切皆围绕着解决全局管理中的主要矛盾,一切都服从于实现领导者的目标,调节当然是必要和经常的,环节和矛盾都在行进中不断演变,不会有假设理想的乌托邦,更不会有学院式的纯粹。这就是考核,要认真应对,也别过于认真,否则干得很累,甚至反受其害。

我们不妨轻看一点考核,特别是面对着条块体制下层层考核的天罗地网。乖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被考核的众多经营、行政事项中,总有做得好的、做得差的、无法做到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故,有优势之长、也有劣势之短,总得有取舍,扬长避短。毕竟走在市场上,更在竞争中经营,一切并不完美,而经营之道总是扬长避短求胜,总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总是在与对手较量之中,天下难有事事全。

考核针对着结果,而经营精彩之处更多地蕴藏在整个过程之中。哪个管理者都有自己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块一块的铺路石倾注着多少艰辛,有顺畅、有迂回、有屡攻不克、也有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眼看功成名就却又遽然回到起点,有时濒临心灰气丧却豁然柳暗花明,充满着搏击、洋溢着激情、凝聚着智慧、耗费着心血,每个人都忘不了那些亲身的经历,却未必记得住年年考核的数据。人生该坦荡地面对考核,重视结果而别计较结果,更别忘却了过程之美,其伟大之处在于催人奋进并使人在锤炼和提高中成熟,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如果进入这样的境界,就不会对一时的绩效考核过于兴奋或过于惆怅,眼光自然移向更核心的经营活动中去,这正是市场所望,也是考核本质所求。

同样的魔术有的演得引人入胜,有的却乏味可陈,这在于演技的生动性。经营也一样,鞭子终究只是鞭子,不能打坏马,更不能当马骑,上级银行更关注机构的竞争力,关心下级经营者的一招一式,期望他们顾及长远,标本兼治,只有那样,经营的价值观才会生动地回归自由,符合市场的特性。

银行的清规戒律

哪个行业都有清规戒律,用来约束某些不该属于你的权力。它是一种保护权力人的法器,告诫人们需保持清醒,唯有循规蹈矩,方能规避在道德上失信,防范在风险边缘失误,减少直接犯错的机会。

银行是他人财富的集散地,而资金是通过权力运作的,自然对有权人层层设防,处处设限,防范着内部人的失职、失误、失控。因此,清规戒律密集而生,还有诸多行业的规则。银行以制度规则著名,内控之严密有滴水不漏之称,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也成各行业之先。银行内部有种种对权力的约束:用设定的作业范围和权限等级,控制着行使权力的内容和金额,限定了风险区间和最高数额;用设定的流程管理,控制着业务流水的过程,来约束相互之间权力的关系。此外,还用一种对道德及职务的约定,即以纪律、规范方面的制度来限制权力,防范漏洞和腐败。

也有一些未写在纸上的重要规矩,许多人并不清楚。例如,一把手不得直接管理信贷,不能直接从事采购事项等。这是对工作方式的限定,告诫行长不得直闯此类是非之地。这两个领域一直是案件事故高发地带,一个是市场的风险,一个是道德的风险,稍不留神或技术经验欠缺就容易失误,掉进陷阱去——如果挖开看看,哪个陷阱里都会有不少失足者。风险的陷阱多设在过程中,具体工作该由别人分管,行长定位于清醒的旁观者,只能驾驭其上,不得掺合其中,做最后的把关者,看起来不如直接操办淋漓痛快,实际是免灾避难。

2006年我去日本JCB信用卡公司的电话银行中心参观,才真正领略到大通间办公对权力约束的意义。这个中心三百多人集合在一个工作场地作业,密集度是我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出的,身置其中强烈地感受到工作的氛围。员工7人一组成排,6张对放的桌子,横头那张是组长的,隔断很低,一目了然。这样的组合有三四十排,几百个话务员和业务员忙碌应答着,轻声细语,并无嘈杂的感觉。从不同区域的座位以及桌边不时竖起的标识,显示出人员的分工和群落,有的区域甚至比其他整体高出一两个台阶,像是更高一级的话务员。身临其境,感受到这样布局的作业效率已发挥到了极致,据介绍,他们的电话接听率达98%。接待人员咬着耳朵向我们介绍,生怕弄出大声,指着坐在远处中间的一排人说,那就是总经理,几位副总分坐在两边,他们现场还掌管着全日本四家电话银行机构。那位女总经理远远地看到了我们,走过来低声打了个招呼。此刻,我感受最多的是这个职位相当于总行部门的总经理,置身在三百多人之中办公,像在大会议场主持开会,她抬头举目全场尽收眼底,谁都在领导者的眼皮下,整个业务状态都在掌握之中。同样,员工们抬头也能看到她的一举一动。这种经营方式把业务、管理、文化和监督融为一体。人们总是寄希望于用体制改革来解决管理中的许多难题,其实不然,理念落后和方法不当同样滋生出许多麻烦,这个事例能不引人思考吗?

戒守规矩不易,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寂寞是修炼之难关,只有当思想有信仰,蓝图在心中,懂得积跬步以行千里时,方能静得下心,不再有非分越轨之念。当今的银行机构更需要行长坐得住,把心思集中到关注经营细节问题上。坐得住心才静,思维才集中,坐得实心才细,思考才周全。分支行长稳坐营业场,才感受得到内部细微的变化,措施秩序方能到位。国际上哪有行长天天在外应酬的?对精致的银行而言,管理者心思浮躁不稳坐现场,一切管理皆成空话。例如一家支行有五个营业机构,你每周来坐班一次与每月走一趟绝非相同。如果天天心浮在外,顿顿在桌上陪,时时有手机响,活脱个小商人而绝不是银行家。国际同业的行长们,讲求经营的秩序,关注着数据动态,都是专业技术的行家里手,不会是关系至上的俗客。当世界越来越复杂,经济运行越来越混沌时,人们更渴望用知识去解读,而不希望用酒精去麻痹。就像如今的战争把刺刀换成了导弹,如今的银行靠人情关系维持不了多久。面对千千万万个财富托管者,行长不清醒,银行能清醒吗?自己不精通,客户会明白吗?

回归银行的技法

营销最讲究技法,最能反映一家银行的管理特征,也表明其经营的市场化成熟度。然而,不规范的市场也滋养了银行许多的劣性,当市场竞争激烈时,其丑陋一面也会连同职业人品质的弱点暴露殆尽。

中国式的营销总与酒文化难解难分。早期的竞争中常能见到这番营销场景:酒桌上拍胸脯表态,像赌气一样地拼比;兴头上拍着脑袋决策,如赌博一般地下注;义气用事地谈判,一旦得手便似阿Q般地得意。现在看来这是些江湖汉子的粗俗所为,事实上在9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在银行屡见不鲜,即使今天也不乏鲜见。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关系贷款都带有先天的风险基因,这大概就是一些银行滋生不良贷款的基本原因。按理,银行家不该是酒席宴会中的常客,银行雇员该是他人存款与信用的守护神,来不得半点义气用事。这些人曲解了市场竞争,搞乱了银行秩序,留下的只是风险恶果,不少糊涂汉就是这样滑入了别人的圈套,葬送了自己,换来后悔莫及。

近些年出现的一些高层营销术,同样令人瞠目结舌。有的银行行长跑过一个个省市,向省市领导一诺千金,张口就给数百亿贷款,更有表态三年给予1000亿元、五年给予2000亿元贷款的,各处签订银行与省市政府的合作协议,美其名曰“贷款营销”。气度非凡的大手笔自然博得省市领导的笑逐颜开,一时间媒体炒作得十分震撼。尽管是赫赫有名的大行长,在市场面前一样会犯浑,有的以此显示其成功营销的特有风格,有的顾不得一切在拼争项目,此刻当然淡漠了社会责任——而这正暴露了经营思想的缺陷。这些口若悬河的承诺有多少会履行呢?事实证明不多,自食其言的不少。人们该问:哪能以贷款规模造势作姿呢?哪能言而无信做高级营销秀呢?职务高者更迷惑人,更误人上当。这股风盛行起来,若不是银监会及时叫停,不良之技会带坏银行经营。

这哪是经营银行?分明是旧体制的遗风陋习,绝不是商业银行正经的经营方式,不仅有失诚信,也有损银行家的身份。确实,在西方银行的字典里,不会出现这类节目,更不会有官员式的营销手法——自食其言必将成为丑闻,至少是不稳健的,更有非市场化操作之嫌。在东方银行的字典里,同样不该有新的注释。人们会问:银行怎么啦?过去都是政府干预银行贷款,如今银行反倒上竿子推销,真叫人疑惑不解。银行刚刚转制,苦果还有后味,千万得留个记性!追求轰动效应是政治家的事,银行家该回归做稳健的业务经营者,回归商业的手法。

只要市场竞争无情,技法就有异化,今后仍在所难免。体制转换之时,旧习性难割难舍,新技能尚未成形,小动作总频频不断,这是一种现实。服务竞争力弱了,只能用关系去弥补;制度性规定及规范性运作少了,社会人际关系就发挥作用了;产品功能创新力薄了,只得依赖于酒饭维系。我不反对喝酒,也喝过不少酒,但深感其弊端:有人自己先醉了,忘了营销的主题;有人喝酒喝成了习惯,没酒反倒不知所措;有人天天醉着回家,怎能再学习?这正是令人担心的。喝酒交往终究只是解决社会关系问题,情感越来越不能替代利益纷争,营销方式向技术服务方式转移已大势所趋,市场开始逼迫银行回归到自己的经营技法。

个人业务银行与法人业务银行之差异,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经营方式,请客吃饭是否真属于法人业务银行特有的营销方式,既令人费解又耐人寻味。而时下我们崇尚的零售银行,唯有对个人客户施展各种服务技能,创造出令他们喜欢的产品,方能赢得青睐,这才是银行经营看家的真本事,会成为他们越做越资深、越来越受欢迎的理由。零售银行是真正符合市场的经营方式,当市场客户的压力传导到内部,银行总是在改善服务上寻求出路,不断地提升经营本领,而不会首先在疏通关系上着力,这该成为法人业务银行的经营榜样。

银行的技法当是商业的技法、服务的技法,以己之专长,解客户之需、之难,发挥银行功能,把服务做到家。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期不远了。(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摘自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银行》)□

猜你喜欢

技法经营银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