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2008-04-30姚若河
姚若河
[摘 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准。结合作者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就引入竞争机制到具体的培养过程等,探讨了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2-0119-03
一、前 言
众所周知,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1]。目前我国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00多个,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超过13万人,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博士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准的提升。因此,抓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外博士生培养的基本制度
1-入学和学制
国外在招收博士研究生时不举行统一的入学考试,通常的做法是报名者提供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明、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单、GRE成绩以及两位教授的推荐信,即可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课程。采用这种比较宽松的入学制度,有利于选拔和录取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
博士生前1~1-5年以课程学习为主,基本不安排论文与研究环节。第1-5~2年安排严格的资格考核,考查学生对科研基本理论、技术的掌握程度,科研能力等。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将被淘汰或转读硕士,通过者进入2-5~4年完整的博士研究阶段,一般需要4~6年才可以获得博士学位[2]。
而国内一般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才可以获得研究生的学习资格,但只要入学就基本不会被淘汰。我们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与国外相比更侧重于分数,特别是许多院校在招生中规定英语一票否决制,这样不仅淡化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科研能力的考察,而且使许多在学术方面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被淘汰。同时,“严进宽出”的管理模式制约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尽管这种管理模式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并且有关部门和专家也正在为改变其现状而努力,但迄今为止,“严进宽出”的管理模式仍然在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惯性运转[3]。
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主要还是3+3学制,即硕士、博士各3年的分段式学制。这就造成真正用于作博士论文的时间不足而影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4]。例如,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博士生通常不愿意承担风险较大的创新性课题,因为风险课题如果遇到挫折那么就意味着博士生要延期毕业。
2-课程培养
国外博士生的课程学习需要完成规定的学分,但选修哪些课程由研究生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没有必修课。设立的课程课堂讲授较少,以试验、讨论和学生网上主动学习为主[2]。这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所需的基本技能,也可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研究兴趣,同时对导师的情况也可以有所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有权力在入学后选择和更换自己的导师,而导师没有充分的理由则不能拒绝学生。
我国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一般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通常以知识传授和课堂讲授为主。近年来,也有一些培养单位增设了到相关实验室轮流学习的课程。由于一些课程学生人数比较少,部分老师采用了学生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但因为缺乏淘汰机制,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通过,导致部分学生并不认真对待课程的学习,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实践及思考
1-体制上引入真正的竞争
纵观博士研究生培养体制,可以发现国内缺乏健全的淘汰机制。而优胜劣汰是自然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激发其学术上的竞争积极性,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使博士生改变思维方式、萌生创造性灵感的基础[5]。目前国内大部分博士研究生锐意进取的意识并不强烈,很多人不是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在相关领域勇于探索,而是求稳怕难,过多地依赖导师,满足于遵循导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还有些人则急功近利,追求所谓的“短平快”,以尽早发表几篇文章、获取一纸文凭毕业作为在学期间的主要目标。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术上竞争意识的薄弱是一个主要原因,而竞争意识的薄弱又与目前我国博士生遴选方式以及博士生培养质量相关。
结合我国的国情,同时借鉴国外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应从实际出发。首先,从博士生遴选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是扩大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特别是加大基础理论学科的比例。目前,国内一些重点高校逐步实施了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机制,主要是在优秀的本科学生中挑选适合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从时间上来看,比普通博士生多了一到两年的时间,这样非常有利于其将课题做得更深入,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直博生都能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刚开始的1~2年主要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基本不安排论文与研究环节, 第2~3年安排严格的资格考核,考查学生对科研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科研能力等。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将被淘汰或转读硕士,通过者则进入3~5年完整的博士研究阶段。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2-鼓励博士生向国外期刊投稿
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该鼓励他们向国外重要的学术科技期刊投稿,进行国际交流。
国外期刊的审稿一般采取盲审,审稿周期比较长,大概需要5~6个月,但是审稿结果会及时反馈给作者。通常一篇文章一般有几位学术权威专家审稿,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并且不一定是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但大多都有投稿的经历或本身是高产作者。由于具体刊物的做法不同,专家的姓名可能向论文作者公开或者匿名。同样,作者的姓名也可能向专家公开或匿名,力求公正、公平。同一篇稿件同时送给若干个专家审阅,专家的数量或多或少,一般三四个。他们仔细审阅稿件并将评语反馈给编辑部或作者本人。需要指出的是,专家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如果作者与他们的意见不一致,可以进行解释或辩解,不要轻易顺从或放弃。同行评审的主要目的是对稿件的质量进行控制,确保提交的论文是可读的、可信的和有意义的。这样,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就可以足不出户同国际顶级权威专家探讨学术问题,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外高水平科技期刊投稿,因为其审稿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的过程。
3-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指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国际学术团体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交流会议。其主要目的是为参加会议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舞台。我们应该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参与学术会议,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一般而言,不论是大型的国际会议还是本学科的国内研讨会,都将邀请本领域的权威专家做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不仅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同行专家展示,而且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目前举办的学术会议除了安排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外,一般还会组织一些包括招待宴会、文化晚会和参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结识很多同行的专家,可以面对面地讨论学术问题,可以和他们做朋友,形成自己的学术交流圈。因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
4-向博士生开放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
建议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期向国内所有高校博士研究生开放。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促进全行业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制定出具体实施的方案和制度,例如每年接受若干名相关专业的博士生来实验室工作半年至一年,从而为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实验室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潜力和优势,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吸收博士研究生是实验室开放的重要形式。实验室利用政府资助和自筹资金,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招标开放课题,不仅可为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可为依托学科的对外辐射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应该提倡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向全国的博士研究生开放。
四、结束语
国家《学位条例》对博士生知识结构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博士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博士生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它影响着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准的提升。因此,不断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跃华. 中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06-608.
[2]蔡绍辉,任先达,雷兵.制约我国博上生培养质的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56-59.
[3]杨伯伦,刘永忠, 梁丽,等.博士生竞争意识培养浅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 (11):20-22.
[4]查瑞传.关于博士生培养的若干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 (3):16-18.
[5]保铮.谈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些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15-17.
(责任编辑 吴 霞)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Doctor
YAO Ruo.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Abstract:The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doctor concern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 innovation and academic level of a countr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author's ,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to the actual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doctor.
Key words: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doctor candidate; quality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