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探月视野四十年记(上)

2008-04-29

农家参谋 2008年1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钱学森嫦娥

编者按:“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公元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两昌,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美誉的川两小城,“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奔向月球、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而图像与公众见面,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嫦娥一号今后一年的科学探测活动正式开始。至此,“嫦娥奔月”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当举周上下为之欢欣鼓舞的同时,人们更不应忘记中国航天人40年来为我国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汗水和艰辛。

1962年至今,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40多年的艰难历程。上世纪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21世纪初叶,继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举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向又一个里程碑——探月计划。

2004年2月13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向世人宣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球土壤样品采回地球。

1978年,当时的美国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看着很大,但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华国锋将样品转交给科研部门研究。有关部门很快就找到了远在贵阳的科学家欧阳自远。

“1克的样品虽然很少,但对于做研究已经足够。我当时把样品小心地切成了两块。一块用于做研究,另一块保存了起来。”欧阳自远说。对这0.5克样品进行研究后,中国学者发表了14篇相关研究文章,并推断出这是由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学者们还掌握了样品是什么编号,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背阳还是背阴。“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很让美国人信服的。”欧阳自远说。

在中国学者对月球展开研究之前。中国空间科技事业已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起跑线则是卫星和火箭的研制。1955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44岁的钱学森博士回国。8个月后,他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份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份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书。为了保密,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一词来代替“航天技术”。“导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钱学森这样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立即召集在京的几位元帅,对钱学森的建议进行讨论,结果是一致赞成。一个月后,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作出了在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成为首任院长。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月17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并批专款2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负责实施该计划的“581组”和三个设计院很快成立.研究所大楼和高空模拟实验基地也相继建成。然而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导致研制被不断推迟,直至1970年4月24日,太空中才传来来自中国的声音——“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此后十多年,载人航天工程虽被搁浅,但中国学者对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1962年,毛主席批复了一份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1971年4月,80多家单位、400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确定了“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但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已拿不出更多钱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由于经费的缺口,载人航天计划无力为继。“把用在载人航天上的钱,搞经济建设更有实际效果。”国内开始出现很大的争议。最终,毛泽东拍板,“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未完待续)

(科小特)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钱学森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钱学森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钱学森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钱学森的家风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