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草原首次大面积发生菟丝子危害
2008-04-29李寅菲等
李寅菲等
摘要:2007年夏,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大面积发生菟丝子危害,发生面积达33万hm2,成灾面积10万hm2。据实地调查、采样分析鉴定,此次发生在宁夏草原上的菟丝子为中国菟丝子,该菟丝子寄生能力强,寄主范围广。据调查统计其寄主多达10科30属33种,多数为草原野生牧草。本文对其成灾原因及危害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关键词:菟丝子;宁夏草原;发生
中图分类号:S 453
宁夏回族自治区处于我国大西北的东部,据黄河中游,属于中温半干旱的草原气候地区,其天然草地资源丰富,现存天然草地244.3万hm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47.2%。2007年夏天,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上出现大面积菟丝子,此次菟丝子在宁夏地区大规模发生尚属首次。
1、发生及危害
1.1菟丝子的分布和生育期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站统计,这次菟丝子大规模发生主要在7月初,据宁夏草原站统计现发生总面积约为33.3万hm2,占草原面积的13.6%;成灾面积10万hm2,占草原面积的4%。成灾草原区主要集中在中卫市城区、中宁县、盐池县、银川市兴庆区、平罗县、灵武市。
笔者于8月下旬到宁夏草原调查菟丝子危害情况时,发现菟丝子大都进入花期后期,有一部分菟丝子的种子已经形成。
1.2寄主范围
菟丝子寄主范围广泛,主要寄生在豆科、菊科、蓼科、蔷薇科等木本和草本植物上。调查中对菟丝子所侵染的寄主进行了统计,侵染寄主共10科30属33种。
豆科(Leguminosae)共8属9种,包括苜蓿属:紫花苜蓿;槐属:苦豆子;棘豆属:刺叶柄棘豆;胡枝子属:胡枝子、牛枝子;野决明属:披针叶野决明;锦鸡儿属:小叶锦鸡儿;甘草属:甘草;骆驼刺属:骆驼刺。
藜科(Chenopodiaceae)共6属6种,包括雾冰藜属:星状刺果藜;猪毛菜属:猪毛菜;沙蓬属:沙蓬属;虫实属:瘤果虫实;碱蓬属:碱蓬;盐生草属:白茎盐生草。
菊科(Compositae)共6属7种,包括蒿属:猪毛蒿、沙蒿;凤毛菊属:盐地凤毛菊;蓝刺头属:沙兰刺头;蝈菊属:鳍蓟;旋复花属:蓼子朴;雅葱属:叉枝雅葱。
禾本科(Gramineae)共3属3种,包括画眉草属:画眉草;狗尾草属:狗尾草;赖草属:赖草。
旋花科(Convolvulaceae)共1属2种。旋花属:田旋花、银灰旋花
蒺藜科(Zygophyllaceae)共2属2种。蒺藜属:蒺藜;骆驼蓬属:匍根骆驼蓬。
萝蘑科(Asclepiadaceae)共1属1种。鹅绒藤属:地梢瓜。
大戟科(Euphorbiaceae)共1属1种。大戟属:乳浆大戟。
百合科(Liliaceae)共1属1种。葱属:细叶韭。
蔷薇科(Rosaceae)共1属1种,委陵菜属:二裂叶陵菜
由上得出,菟丝子的寄主多为天然草地牧草,其中对豆科、菊科、藜科牧草的危害率较高。对禾本科牧草危害相对较小。
1.3寄生及危害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寄生危害率为100%。调查中发现,菟丝子对植株侵染往往是对整个植株缠绕使其受害。菟丝子对寄主的危害严重,被菟丝子缠绕的寄主长势衰弱,表现出萎蔫、发黄、矮小,以致不能正常结实,严重的甚至死亡。
菟丝子对草原的危害呈斑块状。由于菟丝子的蔓延性强,由单一植株向四周蔓延。一旦一株植株被菟丝子的茎缠绕,周边邻近的植株也会被菟丝子新生的茎缠绕。草原上被缠绕的植株丛形成斑块状受害。斑块的面积根据植株的分布和密度而大小不等。
1.4种类鉴定
菟丝子是菟丝子科菟丝子属(Cuscuta)植物的通称,是缠绕在植物茎叶部营全寄生生活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常见种有中国菟丝子、南方菟丝子、田野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等。取样制成标本,通过对病原物花的形态、茎粗及种子测量分析,结果发现,菟丝子无根,叶已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花小而多,聚集成穗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鳞状,卵圆形;其茎较细,直径1 mm以下,黄色。花柱头为头状,蒴果球形,内含种子2~4粒,且种子较小,成熟的种子种皮坚硬。由此确定对宁夏草原造成危害的菟丝子为中国菟丝子。
1.5危害规律
相关研究显示不同存放时间和不同含水量的菟丝子种子发芽率在1%~21.7%,平均发芽历期5.83~15.08 d。发芽后,长出纤细的黄色茎,其茎顶部慢慢旋转寻找寄主。碰到寄主时,便紧贴其缠绕,不久在其与寄主的接触处形成吸盘,并伸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料。随后,茎基部逐渐腐烂或于枯,藤茎上部分与土壤脱离,靠吸盘从寄主体内获得水分、养料,不断分支生长,开花结果,繁殖蔓延,其生长发育过程就是寄主植物受害(枯黄乃至整株死亡)过程。
菟丝子种子的传播媒介多样。菟丝子种子小、种皮坚硬、种子量大,落在土里的可存活几年。据报道,大豆菟丝子经过家畜消化道随粪便排出后仍有活力,种子经过动物肠胃消化,特别是经过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排出后仍能发芽生长。宁夏地区虽然全区禁牧,家畜传播的可能性小,但是不排除草原上鸟类的传播。其次,菟丝子可随风传播。菟丝子种子虽不会随风传播很远的距离,但是其种子量大,新成熟的种子会随风传播到寄主周围的植物,待种子萌发又侵染新的寄主。发病中心若处于风口处,则顺风向可远距离传播,作者在银川市兴庆区调查时就发现此类现象;再是水力传播,即土壤中的种子随地表径流和流水传播等。
菟丝子以成熟种子脱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成为次年的主要侵染源。菟丝子种子在土壤中保持休眠,有的可保持5年多,最长可达20年。
2、成灾原因
2.1气候适宜,适合菟丝子种子萌发
根据气象资料,2007年夏宁夏地区的雨水条件较往年充足,甚至出现了强降雨,不但极大地补充该区地表水,对解除该区北部长期持续的干旱,对植被恢复与生长十分有利,也非常适宜菟丝子种子萌发、蔓延危害。
2.2草原围栏禁牧。造成生态位空缺
自2003年起,宁夏在全境实施全区草原禁牧封育,天然草原有机会“休养生息”,沙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植被逐渐恢复。目前宁夏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的植被覆盖率分别增加了50%、20%和25%。草地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长年禁牧,没有家畜适当的采食,给寄主广泛的菟丝子提供了良好的寄生条件。
3、防治建议
3.1药剂防治
从在陶乐县取样方做的药效试验来看,笔者认为,100倍仲丁灵(地乐胺)的灭杀效果最好。草原站对受害草原作了药效试验。选择了市场上流通的2种药剂,仲丁灵和草甘膦,取样方做了不同的处理,分别在5、7、10 d后观察药效。仲丁灵随药剂浓度对菟丝子灭杀呈现出差异,而草甘膦则对菟丝子无明显作用。其中,100倍的仲丁灵灭杀效果最好,菟丝子呈现出明显的枯死状。进行药剂防治最好是在菟丝子苗期进行。一旦菟丝子开花结实,会增加防治难度。
3.2对恢复较好的草场实行适当放牧或轮牧
由于草原面积广,如果单靠药剂灭杀则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能对受害草原进行合理区划,对恢复较好的草场实行适当放牧或轮牧,将是最经济的治理方式。当然,进行放牧或轮牧,在草原上引入家畜后,要配合相关试验,对牛羊粪便检验,防止牛羊粪便作为一种传播途径。
3.3及时收割牧草
在菟丝子开花期或种子未成熟前,组织人员收割其寄主调制青干饲草,不仅可以防治菟丝子种子繁殖,也减少对牧草的伤害。
3.4焚烧“斑块状”区域
菟丝子种子一般在9月上、中下旬种子成熟,被其危害的寄主也呈干枯状,可以对“斑块状”危害区用火焚烧寄主和已经干枯的菟丝子茎,破坏其种子的活力,起到防治的作用。
3.5作为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菟丝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秋季种子成熟时,连同寄主植物一起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筛去杂质即成中药用菟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