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无梗五加根腐病发生初报

2008-04-29玲等

植物保护 2008年3期

旷 玲等

摘要:通过对丹东地区的多次调查,发现此病害发生严重。无梗五加根腐病在4月初开始出现,5月份为发生盛期。本文对无梗五加根腐病进行了症状描述,并对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此病害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无梗五加根腐病;病害调查;病原鉴定;Rhizoctonia solani

中图分类号:S 435,67

无梗五加又名短梗无加、五加皮、少刺五加、刺拐棒、绿参等,为五加科落叶灌木药用植物,与刺五加同科同属。无梗五加根皮含五加甙、强心甙及0.2%挥发油和烟酸,叶含0.23%强心甙、0.1%挥发油及少量皂甙,具有滋补强壮,调整血压、神经、血糖和胆固醇等作用Ⅲ。由于无梗五加嫩茎具有无污染、口味独特,并具保健功能的特点,已成为辽东人民传统食用的精品山野菜,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随着无梗五加人工栽培面积的日益扩大,在辽宁省无梗五加产区发现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导致植株根茎腐烂、植株枯死,严重影响无梗五加产业的健康发展。经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初步报道辽宁省无梗五加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并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病害调查及症状观察

于2005—2007年对辽宁省丹东地区无梗五加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统计发病情况。

1.2病株采集和病原菌分离

在辽宁省丹东地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株,用塑料袋装好,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分离前,先将病株用清水冲洗干净,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

1.3致病性测定

取无梗五加健株,将其根部用无菌水反复冲洗,种植于装有灭菌土的盆中,待苗长到9~10 cm高时,分别将菌丝悬浮液、菌核和带菌的玉米粉沙土培养基作为接种体,放入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另设不接菌作为对照。接种后,仍然在室温下培养,观察发病情况。接种后发病的植株,均进行再分离。

2、结果与分析

2.1发病调查

2005—2007年作者对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无梗五加产区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发现3年内根腐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年生植株发病率为10.8%~25%,2年生植株未见发病。调查结果见表1。

2.2症状描述

无梗五加根腐病主要危害短梗五加一年生植株的根茎,发病初期地上部开始萎蔫。在根茎交界处形成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图1a),地下根部皮层腐烂、脱落,后期可产生黑色球形至不规则形菌核,且多个可相连成壳状(图1b),最后导致地上部全部枯死。

2.3病原鉴定

室内镜检发现,该病原菌菌丝直径6~10 μm,呈直角分支,在分支处缢缩,分支不远处形成隔膜(图2a)。在PDA培养基上,初生菌丝白色(图2b),老熟菌丝变为褐色(图2c);菌核由菌丝体交结而成,初为白色(图2d),后渐变为褐色至黑色(图2e),1.2~3.4 mm,球形至不规则形,以菌丝与基质相连,褐色,表面粗糙,内外颜色一致,表层细胞小,但与内部细胞无明显不同。参考Ogoshi、Parmeter等人和陆家云主编的《植物病原真菌学》对立枯丝核菌的描述,通过菌丝直径测量、菌丝细胞核染色(图2f)和培养性状的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2.4致病性测定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试验采用的3种接种方法均可使无梗五加发病,并可从接种的植株上重新分离到病原菌,证明立枯丝核菌为无梗五加根腐病致病菌。试验发现,不同的接种方式发病率和发病时间均不相同,其中菌核接种发病率较低,发病时间较长。从室内盆栽试验可以看出,健康植株发病后,第1天地上部叶片开始萎蔫,第2天症状逐渐加重,直至第5天,地上部全部枯死(图3)。

3、发病规律

该病以土壤传播为主。一般在4月上旬至6月下旬均有发生,4月初病害始发,5月初为发病盛期。低温、高湿、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并且雨后天气转晴时,病情呈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土壤线虫和移栽时造成的伤口,以及根系发育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在相同栽培条件下,1年生植株最容易发病。

4、防治建议

4.1田间管理

根据其他同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建议秋冬季节及时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和控制传染源;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修剪病枝和多余枝条,以促进通风透光和改善田园小气候;坡地由于雨水冲刷、浇水,有的苗根外露,要及时培土踩实;适时除草。

4.2种苗消毒

种子在播种前用40%甲醛配成150倍液,浸种30 min后捞出,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苗,种苗用50%多菌灵600倍液浸泡2 h。

4.3药剂防治

定植时,可用适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细土,撒入定植穴内;发病初期灌根,零星发现病株时,可用20%乙酸铜(地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株灌100 mL,每7~10天1次,连灌2~3次;整株成片发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8%咪鲜·松脂胴(保治达)乳油1包(20 mL)加水15~20 kg喷雾;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 g、福美双(或多菌灵)350 g加水300~400 kg喷雾;在茎秆裸露部分,可刮除病部,后涂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倍液防治;发病期间交替喷淋70%恶霉灵(土菌灵)2 OOO倍液,10~15 d喷淋1次,连续3~4次。

5、结论与讨论

无梗五加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新病害,在辽宁省无梗五加产区普遍发生,在生产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生无梗五加根腐病发生最严重,这可能与植株抗性和移栽后造成的缓苗有关。此病在4月初出现,5月初为发病盛期,雨水多和伤口有利于病害发生。

植物根部微生物种类复杂多样,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明该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

无梗五加根腐病的发病率几乎等于死亡率,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根据发生特点,本文提供了一些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

近年随着无梗五加人工种植面积扩大,无梗五加病害开始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无梗五加根腐病的系统报道,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等均不详,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防病需求。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无梗五加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危害程度,为病害鉴定和一步开展无梗五加根腐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