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2008-04-29

国际商务财会 2008年6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

杜 杨 周 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阐述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发展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环渤海 一体化 经济结构

环渤海经济圈是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后中国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增长极,对于我国北方经济追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地区是北方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区域。然而环渤海经济圈与中国另两大经济圈相比,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其能量的释放。

一、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障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两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从以上数据看这一区域就和另两大经济圈有极大的不同。珠三角地区主要位于广东省的南部,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人口几千万;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明清时代称为江南,主要包括苏南地区浙江大部分和上海市,面积约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亿。对比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圈明显在范围上大得多,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未来对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要协调这一广大的区域,不断深化其一体化程度的难度。

除此以外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区域经济的融合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珠三角经济圈因其主要集中于一省而有着先天的优势。而长三角经济圈在战国时期就同属于楚国,宋朝南迁后,苏杭二州就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此后千年此地区就成为中国经济钱粮最富有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早已形成。而环渤海地区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关键区域,地处黄河中下游,面临渤海。在战国时期环渤海地区就分属燕赵齐鲁等国。由于此区域早期的独立发展,形成彼此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特的文化(山西商人和山东商人在经商上就有很大不同,而这方面江浙商人区别就未必明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另外由于北方为全国政治中心地带,历史上战争和人为割裂较严重,加之近代经济金融总体起步较晚,所以要形成像长三角地区那样的经济一体化区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经济一体化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尽管与“珠三角” 、“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一些先天不足,但是这一区域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从西方经济中心的转移来看,开始是在如威尼斯这样的小城邦,而后转移到荷兰、英国和美国,其涉及的地域和人口越来越多。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在珠三角、长三角率先并稳步发展后,形成一个新的、更广阔的经济圈继续带动经济增长,这正是环渤海地区的优势和机遇。但是若希望这一区域尽快融合并健康发展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一) 区域中心问题

似乎每一个经济圈都有一个经济中心,但是有经济中心的区域却不一定能形成经济圈(我国的很多省,省会较发达,其他地区却相对落后,因而未能成为一个较发达的经济区域)。根据产业布局模型理论,能形成经济圈区域的产业布局也基本是网络模型(即在经济圈内形成多个经济增长点,各增长点间通过路线连接形成一个经济网)。中国另两个经济圈都是如此。以长三角为例,在其区域能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多个经济增长点(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平衡发展的网络发展局面。而环渤海地区发展并不平衡,有经济实力的大中城市也远不及长三角。因而环渤海地区的“大腕”城市们不应该过多的陷入地区经济领导者的争夺中,而应积极协调,带动区域间的其他中小城市发展,形成自身的经济网和区域领导者。

(二)经济结构问题

江浙、广东等地私营经济较为发达。例如浙江2007年1~5月份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229.21亿元,而同期私营经济工业增加值为895.89亿元。在2004年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中,仅杭州市就有超过50家企业入围。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私营经济的活力。在广东也是如此,2007年1~6月的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企业占1175.71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1676.06亿元。如果扣除粤北经济不发达区域,单单计算珠三角地区,其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必然更大。而这一现象在环渤海则很难看到,历年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很少有来自环渤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北京、天津、青岛等环渤海地区的领袖城市的经济更多的是靠国有大型企业和三资企业来支撑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由于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是划地经营、竞争不足,造成本地区产业升级较慢,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地区竞争力的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划地经营的产生,地区间的经济很难融合。而这方面正是民营企业的优势,民营经济更崇尚扩张,从一个乡镇扩展到一个城市,进而是几个城市、几个省,较少受政策和地域的限制。虽然这种扩张有时会导致经营的失败,但却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融合。

正是几代宁波商人、无锡商人、上海商人和温州商人的经营才促成了今日的长三角经济圈。而相反在环渤海地区私营资本不足,经济融合缓慢,人员往来多为学习和打工。这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又一个软肋,这不仅是政策、经济环境的问题,更是观念上的问题。这需要本地区的各级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鼓励和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 景体华,陈孟平. 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 周文群. 创新、整合与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 浙江省统计年鉴2006[M].杭州:浙江省统计局

责编:洪伟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
环渤海发展纲要获批将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冷眼看首都经济圈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