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产业链:经济生态项的关系与影响
2008-04-29史红
史 红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舞蹈是一种生产—消费的经济活动,经济是影响舞蹈的社会生态因素之一,并且它以不同的生态因子形式作用于舞蹈生产(创作)—舞蹈产品(作品)—舞蹈审美消费(欣赏)的三个产业链的不同层面。
一、 舞蹈生产的经济生态因子——经济支援
舞蹈生产的经济生态因子主要表现为经济支援,它是促使舞蹈进行生产活动的推动因素。经济对舞蹈的支援有:前舞蹈艺术生产即舞蹈创作;舞蹈艺术生产过程即舞蹈里物化劳动 (服装、道具、布景、乐器、灯光、设备等);舞蹈生产与表演组织(舞团)。前舞蹈艺术生产(作品策划、剧本创作)的经济投入是活劳动的支出,它是直接影响舞蹈创作的“软件”。对舞蹈创作的经济支援越多,越有利于创作者的物质条件的改善,但它与作品的关系则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创作出的作品并不完全具有对等的审美价值。心理学家认为经济支援隐藏着报偿成本,它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产生“挤入效果”(Crowd In Effect);当然也会降低人的内在动机,产生“排挤效果”(Crowding Out Effect)。外在的干预(金钱与非金钱)被视为支持时产生挤入效果,控制时产生排挤效果。舞蹈编导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生产力才是决定舞蹈作品质量的核心。编导的艺术生产力大致包括脑力、体力和生理结构(年龄、体魄、健康状况、与特定艺术相对应的感官结构及灵敏度等)、自由人格、审美心理(审美感觉、记忆、想象、理解、情感、意志、无意识等)、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传达能力等,这些并不完全可以依靠经济支援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就可刺激出来的。经济支援—艺术生产力—作品质量之间不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济支援是舞蹈创作劳动供给,而它是其报酬的函数,其弹性系数为正。我国舞蹈经济支援主体是政府,其特点为公益性、倾斜性、调控性。政府经济支援是舞业发展的后盾,但其中的主要问题是总量欠缺以及投资主体单一化。我们应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美国的“资金匹配”、英国的“陪同投入制”①,皆有借鉴意义。
二、 舞蹈流通的经济生态因子
——市场、经济体制
当舞蹈形成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时,等于形成了经营和竞争的舞蹈市场。关于舞蹈市场的分歧:一是舞蹈作品是否应市场化;二是舞团是否应市场化。对前者有人认为商品化只是舞蹈的属性,并非是舞蹈的本性,不能够完全市场化。笔者认为,舞蹈作品虽不是商品但具有商品属性,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对舞蹈作品的要求,也是舞业发展的必然,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地结合也并非不可能。对后者,现实状态使舞团不得不市场化。舞团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经费自给率。目前,全国艺术表演团体经费自给率平均水平37.9%(2007年)②,市场化程度较小,而深化体制改革是推动舞业发展的助推器。舞蹈流通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存在着巨大供需缺口,舞蹈生产成为舞蹈市场化的瓶颈。现在舞蹈市场是卖方市场,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稀缺产品。稀缺规律是经济学主要规律,“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同稀缺作斗争”③。其二,缺少制作、营销机制,舞蹈在市场的操作化手段上市场推广问题突出。从舞蹈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看,舞蹈创作不再只是传统的编导加表演,还要包括制作、营销、核算。这一机制就是把舞蹈作品当作文化产品来看待,进行市场研究,计算投入产出,分析观众心理,建立运营机制,然后筹集资金,推广产品,销售门票,最后分配利润,形成规范性地运作。实际上,我国的舞蹈创作与表演只有进行市场化运营、企业化运作才能进入舞蹈文化产业。舞蹈市场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即利益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经济利益驱动舞团进入市场,以供求关系促使舞团提高创作数量,以相互竞争进行作品质量的优胜劣汰。另外, 理顺舞蹈市场的管理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双轨制”并存,治理整顿市场秩序,建立具体的行为规范与尺度依据,才能使舞蹈市场从无序上升为有序。
三、 舞蹈审美消费的经济生态因子
——经济水平
舞蹈审美消费特点为:对舞蹈创作的依赖性,对舞蹈创作的产生的检验、反馈的反作用性,由消耗性而产生的对舞蹈创作的动力性。舞蹈审美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问题,即“随着一个人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增加的或边际的效用量是减少的”④。就单个舞蹈作品而言,消费者舞蹈消费的最后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心理快乐效用,是随着他欣赏的这种舞蹈量的增多而递减的。就舞蹈整体而言,舞蹈审美消费具有外部经济效应,消费的越多产业就越发展。这和Peacock A.(1992)的“现代文化经济学”里的文化消费具有不减少效用的特征,即消费越多,效用越高的观点是一致的⑤。影响舞蹈消费的个人原因有消费欲望、消费能力、消费者个人的审美修养。经济水平因素对舞蹈消费的最直接影响是:其一,影响舞蹈消费水平,消费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二,影响舞蹈消费类型,我国舞蹈审美消费从福利型转化为消费型,已逐渐出现消费者自主选择、消费结构与层次主体化和多样化格局;其三,影响舞蹈消费倾向,都市高而乡村低。当前舞蹈消费的主要问题是能力和欲望之间的矛盾,其原因有虚假宣传、“第三人支付”(公款消费)、所有相关成本和目标利润的简单叠加。虽然舞蹈由于很难提高劳动生产力,会呈现成本上升倾向,所以舞蹈产业的供给价格相对地高,这就是Baumol的“成本腾跃病”(Cost Disease)⑥,但舞蹈票价应由艺术表演质量和市场需求决定的。观众消费能力和欲望之间合适的比例是制定合理票价的依托。只有尽量减少演出成本、寻找资金来平衡预算、专业化的管理运营,不将成本全部转化到票价这条单行道上,才为上策。舞蹈审美消费行为函数是:首先,收入增长对舞蹈审美消费有正影响,高收入加大了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消费量,这为舞蹈创作繁荣提供了良好契机。其次,高票价对舞蹈审美消费则产生负影响,抑制高层次的舞蹈审美消费。与此相对的是,政府补贴和企业赞助演出可以反方向来影响票价。积极倡导审美消费要依靠增加舞蹈作品有效供给、提高居民收入以及规范消费行为来实现。
四、 经济生态项对舞蹈的作用与关系
就舞蹈与经济生态项的具体关系来说,如图示:
从上图可见,经济生态项作用于舞蹈的内部结构因子主要有经济支援、经济体制、经济收入等要素,它们对舞蹈的不同层次产生作用。经济支援直接作用于舞蹈生产,它是舞蹈创作的启动键,往往可以直接获得反馈。经济体制作用于舞蹈流通,它形成舞蹈的市场环境,主要通过经济政策这一中介链间接实施。经济水平作用于舞蹈消费也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影响舞蹈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而影响舞蹈。舞蹈生产链三者是相互链接的,舞蹈的生产影响消费;舞蹈消费也会反馈与制约舞蹈生产。从作用特点上看,经济支援对舞蹈的影响为显性的,而经济体制、经济收入主要为隐性的。从功能特点上说,经济生态项对舞业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就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言,经济支援越多,越能够激发起舞蹈生产组织于舞蹈生产者的积极性;经济体制对舞蹈的束缚越少,舞蹈市场就越活跃;经济水平越高,舞蹈观众就越多。就消极的抑制作用而言,经济支援多了,有时反而会使舞蹈的创作臣服于拜金主义的“石榴裙”下;市场经济越发展,舞蹈市场的竞争就会越激烈,无序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水平越高,观众的消费欲望与能力就越高,对舞蹈的审美要求就越高,对舞蹈的满意度就小。就舞蹈与经济生态项的整体关系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其一、舞蹈艺术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正相关的关系;其二、舞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三、舞蹈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具有统一与背离的关系;其四、舞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
①美国的“资金匹配”即要求各洲、各地方拨出相应的地方财政来与联邦政府的艺术资金配套。在英国,如果一企业决定资助文化工业,政府便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政府“陪同”投入的比例是1∶1,对于企业的第二次资助,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 2的比例投入。
②《山西艺术表演团体调研报告》,http://www.sxwh.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1&Classid=6. 2008年5月7日。
③Team David N. Hyman, The Basic Task of An Economy[Z] icroeconomicsIrw inBook, 1997, p.10.
④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675页。
⑤⑥金相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三种解释》,载《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3期。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