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爱玲
2008-04-27沙红旭
沙红旭
在上个世纪战乱阴霾密布的年代,有一个女人姗姗下楼。不同于别人的混乱和惶恐,她照着往常一样梳洗,化个淡妆,穿上平素最爱的旗袍,缓缓走进洒满阳光的书房,提起笔,在一张张白纸上写下一个个温婉的、苍凉的、凄美的小故事,那些平凡而又奇特的悲欢离合。
这个女人用笔叩开一扇门,把门内华美的文字波浪似地放逐出来,涌向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爱着她、迷着她的读者们。
张爱玲,说着不舍,念着心疼。从《倾城之恋》到《金锁记》,从《红玫瑰与白玫瑰》到《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再看《创世纪》,再读《霸王别姬》……都是传奇般的,藏着太多太多的悲伤。
白流苏的无奈与叹息,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她要解脱,要从她那个世态炎凉的白公馆逃出来。即使为人情妇,也甘愿。她是典型的那个年代的女人,渴望自由,又摆脱不了命运的枷锁。她要的只是一纸婚姻,而那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恰恰给了她希望。在炮火中建立的信任让那个漂浮不定的男人给了她承诺,也给了她尊重。
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让人联想到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但爱玲却没有白流苏幸运,她那个“情圣”般的恋人愚弄了她,玷污了她纯洁的爱情。
于是我看到性格扭曲的七巧,沉闷堕落的薇龙,预谋幸福的流苏,还有虚伪无奈的振保……那一个个不甘于向命运屈服,却又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愿走的道路的主人公们。他们的爱情(有些也许还称不上爱情)在缝隙中成长,他们的故事在堕落中延续。带着虚幻的色彩,却真实地反映了爱玲的心,反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
张爱玲,我不知道究竟是那个年代造就了她,还是她推动了那个年代,让人们记住了专属于她的三四十年代—沉闷、慌乱,让人心惶惶的战争,还有似是而非的爱情。
梦是易碎的,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而张爱玲却狠狠地把梦抛向高空,任其陨落。即使碎落一地,也只是微微叹息一声,便又开始造梦。
张望,是最好的方式。
爱玲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解说员。不用大量的史料,只要几行小字,几个细节,那个年代的风便微微地吹向你,让你迷醉,并硬生生地扎进你的骨子里,叫你疼得说不出话来。
张望爱玲,张望一生。
(指导教师徐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