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故乡
2008-04-19利芬萍
利芬萍
去年“五一”去湖北旅游,曾登上黄鹤楼。乍见黄鹤楼时,第一个萌生的感觉是失望,一种轻轻淡淡的微痛继之横弥于胸臆。沾满诗意灵气的黄鹤楼,竟是这般地不如人意,在阳光下绽放的令人不忍多看的俗气,一下子砸碎了久积心中的幻想,只觉诗意顿消,美感全无。
落寞中,我还是一步步走上去,渴望在凭栏远眺中,感受一下唐代诗人崔颢的心境,看看能不能让自己进入那首千古绝唱的意境中。爬到第四层,视线豁然开朗,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只见一片烟雾霭霭,极目所尽,房舍、树木,竟迷蒙不可辨,呈现出如梦似幻的迷离感。望着望着,沉寂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及,突然激动起来。不自觉地,我低声念着那首名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念着念着,我忽然明白起来。明白了登楼远眺时的苍茫;明白感叹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恨;明白了登高楼而自觉渺小的谦和,也明白了人生无常,世事茫茫,望断乡关的惆怅。
这惆怅,这触动,这感怀,或许不一定是完全出于对故乡——那个居住的地方的思念。这乡愁,也未必尽出于回家的渴望,而是一种对生命、对心灵内在故乡的呐喊,一种回归自我的呼求。千百年来,多少文人笔下的“故乡”,在深层意义上指的并不是某一个地点,而是“心靈的故乡”。领悟了这一层,再看黄鹤楼,在心境上自是宽容了许多。
阳光下,改建后古意全失的黄鹤楼,俗丽依旧。但是,黄鹤楼因崔颢的感触而有了全新的生命,而就是这人文生命,充盈了一座原本木然建筑物的永恒生命。
我渐渐悟出,从古至今,不管任何时代,艺术家所努力的目标,便是将潜蕴于人们内心中不可言喻的对生命,对永恒,对美的要求,表达出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百年后的今天,一个女子,兀立在黄鹤楼上,终于明白了诗人自问家乡在何处迷茫心情的背后,原来是寻觅心灵的家园。
责编/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