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西柏坡中央大院的大忙人
2008-04-19史进平
史进平
1993年5月2日上午,杨尚昆同志回到了阔别44年的西柏坡。我作为西柏坡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接待工作。杨尚昆同志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我仍然记得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杨尚昆同志讲述自己在西柏坡短短10个月间不分昼夜繁忙时的情景。
三委合并,杨尚昆身兼数职
1948年春,党中央经过为期一年的艰苦作战,前往河北平山县(时称“建屏县”)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三委合并后,中共中央对各部门的机构和人事重新作了调整。5月15日,由周恩来起草、毛泽东签发了一份给各中央局、分局和前委的电报,通报“杨尚昆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仍兼中央军委秘书长”。同时,杨尚昆还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直党委书记和中直机关的警卫司令等多个职务。这是一份迟来的任命书,其实早在延安时期,杨尚昆就已经接替李富春承办中央办公厅的许多工作,但一直没有正式的任命。到西柏坡后,才正式宣布这些职务。对此,杨尚昆并不在乎,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曾经这样说:“那时候,组织上分配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计较这些手续。”
作为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所负责的中央办公厅的日常工作就是上承下达,具体事务包括上至中央常委开会会场的布置与记录、文书草拟和下发,下至托儿所、食堂工作的安排以及房屋修缮。他日常的工作便是不停地找人谈话、听取汇报、看电报、批阅有关文件、布置检查以及办理中央领导交办的一切公务等,负责处理的事情极其繁杂,天天工作到深夜。
杨尚昆的家当年设在距西柏坡5里地的夹峪村,那是中央办公厅、中央秘书处的所在地。他平常白天步行到西柏坡去办公,晚上回夹峪村。说是家,实际上是家的三分之一:妻子李伯钊是华北局文委副主任,兼华北文工团团长,常年在外,不住在夹峪村;老大杨绍京放在四川老家;小二绍明(7岁)和小妞(不到1周岁)住在夹峪家里,由晋西北带来的青年保姆照管着。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及前线的情况,通过不同的渠道汇总到这里,作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每天都要和相关单位根据规定,把情况或直接、或经筛选和初步加工后,送交中共中央书记处处理决策,同时要备齐中央领导在处理和决策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咨询和参考材料。中央领导的决策和各项指示,也要通过他及相关单位,传送到指定送达的各地方和部门或前线。为此,杨尚昆经常开会到深夜不能回家,后来就又在西柏坡中央大院里找了一间房子当临时居所。
回不了家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要参加周恩来主持的“大办公”会议。到西柏坡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日益严重,所以他的工作就改由周恩来接管。周恩来为全面掌握情况,每周都召开一次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的联席会议。每天从晚饭开始,开到深夜,被称之为西柏坡中央大院的“大办公”。
杨尚昆由于身兼数职,“大办公”会议他是必到的。当时规定行政方面的电报由杨尚昆批发,叶子龙经办。同时,为缩小“大办公”的范围,减少“陪会”人数,周恩来按问题分了类,除了作战问题外,日常工作由杨尚昆、薛暮桥和杨立三参加。杨尚昆后来回忆:“我们坐在长桌子的一边,恩来同志坐在对面。要处理的电报摆在桌上,属于财经方面的事,由薛暮桥先提出处理意见,经过研究后,恩来同志明确地讲个一二三;属于物资供应方面的问题,杨立三先发表意见。……凡定下来的事,当场起草电报交给恩来同志,他修改后发出。会议每晚都要开到12点以后,常常到凌晨两三点。重要的电报,等毛主席起床后立刻送给他看后,再发出。这样,工作效率很高,办事比后来在中南海时还要快。”
“脚步不停”,接待各地来宾
杨尚昆还负责中共中央领导的安全警卫和生活后勤保障,中央办公厅警卫处、中央办公厅行政处等也在他的管理范围内。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好转,一些外来宾客的接待工作全都压在了杨尚昆身上,他跑前跑后,不分昼夜地忙于安全警戒、生活接待等方面工作,忙得连回家看小孩子的时间都没有。那年农历的大年初一,他都没有回夹峪村的家与孩子团聚,初二才赶回去,放了3颗信号弹,用他自己的话说:“算是过节给孩子们乐一乐。”
1949年1月30日至2月8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中共中央非常重视,书记处的同志在这段时间内全力以赴,连周恩来主持的“大办公”会议也停了一个星期。这是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一次重要的接待任务。1949年1月29日,杨尚昆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贵客将到,忙坏了我们。”当时西柏坡的接待条件十分有限,在吃住方面,为体现对客人的尊重,杨尚昆颇费心思。据时任翻译的师哲回忆:“当时地上都铺着苇席,还有沙发,床也都是钢丝床,很阔气。饭菜也做得相当好,一天一个样,米高扬非常满意。”阎长林对第一顿饭也记忆犹新:“这顿饭,也是做了准备的。有滹沱河里的鲜鱼做成的红烧鱼、熘鱼片,有烧里脊、烧鸡块、扣肉,还有凉菜。西餐有猪排、牛排、肘子肉、煎鸡蛋、沙拉等,还有黄油和面包。苏联客人爱喝酒,事先就从石家庄买来了酒,除汾酒外,还有葡萄酒。”
这是一次规格极高、要求极严、保密性极强的接待工作。杨尚昆曾这样描述米高扬来之前的准备工作——“脚步不停地跑了3小时,客人总算到了,共10人,一切均顺利,来客之主要者为我所熟悉。目标太大,颇不易隐蔽。”因为此次访问西柏坡是秘密之行,1978年12月13日,杨尚昆接受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白占基访问时说:“因为他们是秘密来的,我们对外是绝对保密。同时我们也向他们提出不要外出走动。所以,中央除极少数人知道外,就连一些做领导工作与具体工作的人员都不知道。当时规定群众不准进人院内。苏联这次来的人员,每人一把手枪,警惕性特别高。每次离开房门时,除上锁外,还用胶布将门缝加封,回来时警卫人员走在前边先看胶布动了没有,疑心很大,因此引起了我方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此,在杨尚昆的亲自安排下,在米高扬一行居住的后沟临时设了个岗哨卡。有警卫把守哨卡,除客人能自由进出外,其他人外边的不准进,里边的不准出。如有事可在岗哨卡处说,保密制度非常严格。
经过7天的成功接待,1949年2月8日凌晨,米高扬一行圆满完成密访任务之后离开了西柏坡,杨尚昆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贵客已走,大家松了一口气。”
时隔不久,1949年2月22日至24日,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也来到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拜见毛泽东主席。杨尚昆亲自参与了这次接待。在机场,他代表中共中央致简单的欢迎词后,大家互相进行介绍,握手寒暄。代表团成员之一的江庸一见杨尚昆,非常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我们还是亲戚呢。说起来你还是我的岳叔啊!”原来江庸有个太太是杨尚昆的一个当家侄女,杨尚昆大为吃惊。一番介绍之后,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汗马功劳的傅作义将军走
过来,见杨尚昆抽烟很凶,便从包袱里抽出两条哈德门香烟,一定要送给他,杨尚昆再三推辞说,既然是想给主席的,那就带给主席吧。之后,在石家庄花园饭店进行午餐后,杨尚昆率上海人民代表团一行人乘吉普,沿滹沱河西上到达中共中央与解放军总部所在地西柏坡。
在西柏坡,除接待工作的安排外,杨尚昆还亲自参与了双方的谈判工作。经过努力,最后双方就和谈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就南北通航、通邮问题进行了交谈。杨尚昆曾回忆此事时说:“谈判是在后沟西头的那间平房里。当时我们这里条件不好,为了接待和平代表,从石家庄借来了沙发、茶几、地毯等物品。用后即还给了人家。晚上,中央机关还在西柏坡中央大礼堂安排了歌剧《白毛女》,这出戏感动了在此观剧的代表团成员及傅作义、邓宝珊先生,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宵衣旰食,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召开
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是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夜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将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提供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杨尚昆作为中央办公厅主任,受周恩来和任弼时委托,具体负责了此次会议的会务工作。
在筹备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中央办公厅的部分负责人已前往平、津等地,夹峪行政处处长邓洁已到平津去调查情况,军委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将去天津工作,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又抽去北平安排迁移问题,中央办公厅头绪繁多,杨尚昆倍加繁忙。他每天开会安排各项事宜,检查会场布置、警戒及新闻摄影等工作,夜晚还要参加周恩来召集的“大办公”会议,会后还要就七届二中全会的会议筹备和后勤工作等问题向周恩来请示,这样几乎每天结束工作都在凌晨2点左右。2月12日,杨尚昆约伍云甫、叶子龙、汪东兴共同开会商量会务事宜,安排分工:住房和生活接待由伍云甫负责,机要文件的阅发由叶子龙负责,安全警备由汪东兴安排。
3月1日,东北、华北战场的同志们都已经到达西柏坡,盛况空前。杨尚昆怀着激动的心情到驻地去看望久未谋面的亲密战友,像洛甫、王稼祥和李富春等同志,自延安分手以来,杨尚昆还只是在新闻纪录片《东北民主》中看到他们,这次重逢大家十分兴奋。他们谈到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还谈到辽沈战役打锦州时牺牲的朱瑞,心里都很惆怅。会议召开前夕,为了保证七届二中全会的防空需要,杨尚昆专门从东北野战军总部调来4门高射炮,2门高射机枪,设在驻地附近的山头上。六十四军一八七师参谋长杨尚德回忆说:“吃过饭,杨主任就向我们交代任务,在场的还有中央警卫处处长兼中央驻区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方志纯、中央警卫团团长刘辉山。杨主任说,中央在此开会,你们这个团和高炮营担任外围警戒,准备对付敌人的空降、空袭,防止敌人来轰炸和捣乱,一定要保证会议的安全。”
3月5日上午,杨尚昆最后检查了会场布置、警戒、新闻摄影等工作。下午3时,七届二中全会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幕,到会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11人。杨尚昆负责收集并经刘少奇核定的《政策汇编》也印发给与会同志们。作为与会人员,杨尚昆认真听取毛泽东等每一位中央领导的报告和讲话,并在笔记本上作下详细记录。这一时期的杨尚昆格外忙碌,除日常工作及参加会议和小组讨论外,他还要到各同志住处征求发言者,安排布置每天的发言情况,就连“三·八节”那天其他人休会时,他还到周恩来办公室参加关于统一意见的会议。同时,为丰富与会代表的业余生活,他还精心筹划,每晚都安排了不同的文艺节目或电影放映。当时的影片大部分为苏联片,有《胜利国家的一.日》、《苏维埃乌克兰》、《宁死不屈》等等,也有国产电影片,如《东北民主》等。
对于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布置,杨尚昆在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他说:“开会以前,我们讨论过,设计一面党旗,用红地衬金色镰刀斧头,加上‘中国共产党的字样,开会时就这样布置的。会议期间,大家议论,共产国际的旗帜是镰刀斧头,我们加上‘中国共产党,不太合适,所以后来就不用有字的了。因此,中央领导讲话时的照片一部分党旗上有字,一部分无字。毛主席讲话时无字的照片,应该是主席作结论时照的。”“会场是中央招待所所长陈心良等布置的,最初挂的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照片。3月5日那天,毛主席一看便提出批评:开会不要挂我们的像,这样不好,应该挂马、恩、列、斯的照片。第二天就挂上了四位国际伟人像,可大家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说法不一,就又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像挂在两旁,结果再次受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就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大会通过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做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费尽思量,顺利“大搬迁”进北平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央书记处决定要将中央机关迁到北平。对于杨尚昆来说,这是自他接替李富春工作以来的第三次“大搬迁”,第一次是从延安撤到晋西北,第二次是从晋西北来到西柏坡,中央从西柏坡进北平是第三次。然而这次搬迁意义非凡,它将预示着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搬迁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在西柏坡,中央专门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管,杨尚昆和曾三具体负责的“转移委员会”,负责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是驻地的选择。早在1月中旬,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杨尚昆先后让李克农等人去北平选址,经过仔细勘察,先遣人员建议先以离北平市区20公里的香山为中央机关的临时驻地,因那里环境幽静,又利于防空,并且香山的慈幼院有一批现成的房屋可以利用。其次是安全警戒。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杨尚昆在2月份就安排四野先抽调一个师到香山一带驻守,并安排扫雷人员和无线电人员随同中直供给部副部长范离等人一起作为先遣人员去香山,做好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工作。第三是交通电信。为保证搬迁过程中广播不中断,进北平前,杨尚昆特地请新华社社长廖承志来,把电台广播的交替问题进行了缜密安排。3月16日晚,杨尚昆将迁移的准备情况向朱德、周恩来等同志进行了详细汇报,为中共中央迁入北平提供了翔实的情况。3月17日晚中央书记处决定:23日启程向北平进发。
为确保搬迁工作万无一失,中央又指定杨尚昆在3月24日提前到达北平安排布署工作。于是,杨尚昆和曾三商定,由曾三、邓典桃、邓洁、廖志高和方志纯负责转移的组织工作。1949年3月23日下午,在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书记们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后,杨尚昆和伍云甫一起乘坐小吉普离开西柏坡,第二天黄昏时分到达香山。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来到北平,并在西苑机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杨尚昆因赶去检查益寿堂休息室内的餐饮和休息床铺等未遂事宜,而未能参加阅兵仪式,每每提起这件事,他总说是一个遗憾。
重返西柏坡,再忆当年好时光
1993年5月2日,刚刚卸去国家主席之职的杨尚昆来到西柏坡,重新踏上这片阔别44年的土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西柏坡陈列展览馆,杨尚昆认真地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详细观看玻璃展柜中的文物。在观看了当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时的历史资料片后,他嘱咐纪念馆工作人员说:这些资料很珍贵,一定要保管好。纪念馆领导向他赠送了两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幅是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的照片,另一幅是他与周恩来在西柏坡与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的合影。接过照片后,杨尚昆一边道谢,一边风趣地说:“这照片上的我很年轻嘛!”
走进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他回忆起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往事,说:“当时我作为中办主任,到主席和总理的住处最多,很熟悉。”他指着南墙说:“那时这墙上挂的是一张大地图,总理当时是军委副主席,总是不分昼夜地工作。”他指着依墙而立的两组书柜说:“这是活动书架,行军时可以驮在马背上。当时我们很多同志都用这种书架,坚持学习。”
从毛主席旧居出来,西柏坡的几位老党员和乡村干部正等候看望他,他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说:“从前咱们见过面,现在都老了,你们身体还好吧!”他还关切地询问了村里人现在生活怎么样,能不能看上电视?当听说村里办了制钉厂、塑料编织袋厂,人均收入也提高了,每天都可以收看电视节目等好消息时,他感到很欣慰,高兴地对大家说:“祝大家日子越来越好,希望老同志们身体健康。”临别时,他为平山人民题词赠言:“发扬西柏坡精神,加快平山建设步伐”,并为全国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题写校名“西柏坡希望小学”。
西柏坡之行,杨尚昆还与当地干部群众在大院中间一起栽下了一棵国槐。如今这棵树已经有碗口粗了,它日夜守卫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院内,守候着每天来这里参观瞻仰的游客,仿佛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那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往事。
杨尚昆曾对自己的工作有过一个说法:“一年四季忙到头,到年终数不出几条成绩。但宵衣旰食,不敢一刻懈怠。打麻将不是有个叫‘听用的牌吗?办公厅的工作好比是‘听用,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国家在政府内有个不管部,任务是干没有专门部门归口的那些工作。”就这样,他忙着,宵衣旰食,不敢一刻懈怠地忙着,紧张有序、快速高效地忙着,在西柏坡如此,在他的一生中都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