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毅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2008-04-09吴志菲

金融博览 2008年3期
关键词:林毅夫舒尔茨世行

吴志菲

在中国经济学界,能用“传奇”二字形容而决无夸大的学者,莫过于刚刚荣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他的人生经历是不可复制的。

——香港《大公报》

小平头是林毅夫留给人们的一个“标准”印象。温和的笑容背后,林毅夫常常显出一丝羞涩,然而一旦步上演讲台,他却又显得激情满怀。无论是在中南海,还是在政府高层论坛,亦或在北大的课堂,往往演讲结束后,掌声仍是经久不息。如要谈到中国政府的经济智囊人物,不能避而不谈这位“海归”派经济学者。

传奇学者

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林毅夫设法回到祖国大陆,在北京大学攻读完经济学硕士之后,赴美留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80年代末,他携妻将雏再次回到祖国内地,开始了漫长的中国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带着中国经济案例走上了世界讲坛。

1952年林毅夫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父亲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1968年林正义考上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但是一个学期后林正义突然宣布放弃就读,转学陆军军官学校,并更名林正谊,这同当时台湾普遍“好男不当兵”的社会风气相抵触,引发舆论关注。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他担任排长一年,随后考入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随后林正谊被调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马山前哨距厦门的直线距离仅有2300米。

1979年5月16日傍晚,林正谊作了一个惊人的抉择,只身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岛跳海游到了厦门。成功地登上大陆后,他把自己改名为“林毅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要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之后,林毅夫辗转来到北京,最后选择到北京大学学习经济学。他当时的想法是,要为国家富强作出贡献,首先必须了解大陆社会,特别是作为大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在北大经济学系政治经济专业读研究生期间,他刻苦钻研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开始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行思考。本来他是抱着熟悉大陆社会生活的目的到北大学习,最终却因此走上了经济学之路。

舒尔茨的入门弟子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以及芝加哥大学前副校长、经济系主任盖尔·D.约翰逊,应复旦大学之邀到中国访问,临回美国前舒尔茨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林毅夫受北京大学经济系指派担任舒尔茨教授演讲的翻译工作。林毅夫不但出色完成了任务,他的才气也给舒尔茨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舒尔茨教授回国后即给北京大学经济系和林毅夫本人写信,盛情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于是,1982年林毅夫在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经退休10年,未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入门弟子。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全美高等院校中最好的经济系,云集了一大批大师级经济学家,素以学风严谨、淘汰率高著称。当时,林毅夫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且国内经济学教育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十分明显。面对这种巨大挑战,林毅夫付出了超人的努力,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几年间他几乎没有节假日,也不分白天黑夜。勤奋努力使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学习成绩优异,4年后在同时入学的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林毅夫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1987年,他成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家。

强国富民献心智

回国后,林毅夫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和增长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在回国的这些年里,他孜孜不倦,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分析工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九届)。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2001年10月,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是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都极具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林毅夫就是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并以此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地位。

林毅夫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水平跟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有很大差距。如果局限在农村里面,只靠一亩半地绝对富不起来,而且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少农民?只有将农民转移出来,从生产者变成消费者,真正提高在农村里面的这些农民的收入。而把劳动力大量转移出来,就需要城市里的工业化,靠城市里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业化实际上并不妨碍农村劳动力的社会成长。只有城市工业化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农村里面农民的收入问题。他相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将再一次推动中国向前更快发展。

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

1986年,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林毅夫在世行当了三个月实习生,他无论怎样也不会想到,时隔20多年后,自己将再度步入世行总部。

2008年2月5日,也就是中国农历春节前夕,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宣布了对林毅夫的任命——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在世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60多年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但林毅夫的脱颖而出并不意外。早在酝酿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名人选之初,佐利克就明确了从发展中国家遴选的原则,林毅夫不仅来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其学术成就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他对“中国奇迹”的经济学阐述早已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世行行长佐利克在任命林毅夫的声明中说,林毅夫的到职将会给世行带来“一套独特的技能和经验”,他期待在非洲发展、南南合作以及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等诸多领域与林毅夫进行密切合作。

谈及对新职位的设想,林毅夫说,首要的就是进行调查研究——和世行的700多位经济学家一道,选好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反映发展中国家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揭示他们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和中长期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然后,共同探讨合适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解决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

猜你喜欢

林毅夫舒尔茨世行
A Lost Ball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持续跟踪 精准发力 充分发挥世行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引智引资作用
“世行管理项目”提升养管水平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世行贷款改善湄洲湾航道
亚行与世行选聘工程咨询顾问的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