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摄影家葛玉修
2008-03-31张蕾
张 蕾
每一只鸟都是一个飞翔的花朵,鸟儿是天使的化身。
这是摄影人葛玉修常说的一句话。也正是由于这份心绪,葛玉修,一个金融人,在业余时间里利用镜头,加入到了“关爱自然,倡导环保”的社会志愿者行列中。
葛玉修,山东人,现任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摄影家协会理事,“青海青”网站站长。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被誉为青海湖“鸟王”和“中华对角羚之父”。
青海湖畔的“鸟王”
葛玉修从1995年开始关注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12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上百次去青海湖,十余次到三江源,四次深入可可西里,风餐露宿,拍摄野生动物,倡导环境保护。
为了拍摄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鸟类,他连续三年利用“黄金周”假期到青海湖的一个孤岛上蹲守,一呆就是六七天。岛上没有淡水,没有遮蔽物,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强烈的紫外线和夜晚不期而至的暴风骤雨,使葛玉修脸上的皮肤翻裂开来,一撕扯就掉下一大块,嘴上是大口子,手上是血泡,身上也被跳蚤叮咬的满是红疙瘩,又痛又痒。而为了保护岛上的自然环境,他六七个昼夜没喝一口热水,没吃一口热饭。
2001年“五一”长假期间,葛玉修到距西宁850公里的隆宝滩拍摄黑颈鹤。这里海拔4200多米,气候恶劣,高寒缺氧,年近五十的葛玉修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恶心,四肢无力。5月4日早晨,葛玉修在湖北侧的沼泽地发现了一对黑颈鹤,他兴奋异常,立即隐蔽靠近,突然,一脚踏空掉进了沼泽地,越陷越深,情急之中他用三脚架手柄钩住旁边的草墩,拽着三脚架借力拔出了右腿,一只胶靴和尼康相机的镜头盖却永远地留在了隆宝滩。家人、朋友知道此事后都心疼地责备他“摄影发了疯,要鸟不要命”。还有一次,是2003年春节的大年初七,葛玉修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在青海湖拍摄大天鹅,为了达到最佳的拍摄位置,他一点点接近目标,不想湖面冰层太薄,“扑通”一声掉进了冰窟窿,所幸持照相机的左手还架在冰面上,他便小心翼翼地放下照相机,一点一点挣扎着爬了上来。同行们开玩笑地说他是“为大天鹅殉情”,还有的说青海湖的“鸟王”要是这样“光荣”了,鸟儿们都会不答应。
为了拍好鸟,十多年来葛玉修利用大量时间观察鸟的生活规律和习性,购买,借阅有关书籍,请教鸟类专家,以至于能够从鸟的鸣叫声预知鸟将要起飞或降落,从鸟的神态预知鸟的下一步行动。当他看到滚滚沙漠正在逼近鸟儿的家园,青海湖鱼类的锐减加大了鸟儿觅食的难度,镜头中时常出现的折断了翅膀的鸟儿,葛玉修感到一阵阵的揪心。他积极呼吁:保护鸟类,保护我们的朋友!他多次与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一道巡湖,并联合省内摄影家发起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摄影网站——“青海青”,把“关注野生动物,维护高原生态,爱我绿色家园”作为网站口号。
青海湖及周边地区共有一百四十余种鸟类,葛玉修拍摄了三分之一还多,他对鸟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有网友由衷地赞叹:“葛玉修拍的乌比青海湖的鸟都多,是名副其实的青海湖‘鸟王。”
“中华对角羚”的“葛爸爸”
“中华对角羚”学名普氏原羚,为我国所独有。20世纪初,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省区。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这一珍贵物种目前却不足300只,属世界极濒危动物,仅存于青海湖周边地区。
为了拍摄普氏原羚,弥补这个物种的图片空白,葛玉修多次深入普氏原羚经常出没的地区,终于在1997年拍摄到了野生普氏原羚的照片,取得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为了熟悉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他一次次走访当地牧民,用半生不熟的藏语与他们交谈,并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林科院请教有关专家。
为了提高摄影技艺,葛玉修先后数次拜访和请教国内著名动物摄影家,并因对普氏原羚的呼吁保护而受邀参与中外专家共同组成的普氏原羚野外考察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肯定不仅开阔了葛玉修的视野,提高了摄影技艺,而且更坚定了他拍好普氏原羚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对普氏原羚了解的深入,葛玉修拍摄的普氏原羚的图片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不仅拍到了个体、种群,而且拍到了求偶,交配,甚至还拍到了跳跃的瞬间和难得的直立形象。葛玉修萌生出要为普氏原羚起个中国名字的想法,普氏原羚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为什么要一直沿用外国人起的名字呢?经过与有关专家,朋友的研究,考虑到它羚羊的身份,结合雄性长着一对相向而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的外形特征,葛玉修等人发出了给普氏原羚命名为“中华对角羚”的呼吁。这一命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为增强宣传力度,葛玉修自费制作展板,以“青海青”网站的名义和有关团体联合组织开展了“拯救‘中华对角羚”宣传签名活动,还同时在十多家媒体宣传呼吁保护,使“中华对角羚”的生存状况引起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葛玉修因此被人亲切地称做“中华对角羚”的“葛爸爸”。2006年元旦,葛玉修撰文“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吉祥物的建议”,刊登在青海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决策参考》上,立即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广大生态环保爱好者的肯定和支持。组委会接受了他的建议,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吉祥物。
个别人在高原拍摄野生动物时,采用“惊扰追赶拍摄法”,在原本缺氧的高原,惊扰鸟类或长时间用车追拍野生动物,会造成雏鸟和野生动物因过度疲劳而毙命。为了拍摄富有动感的照片,不惜以动物的生命为代价,葛玉修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他认为,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只有发自内心地爱这些动物,才能用照片表现出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千姿百态,才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用动物的美来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葛玉修在长期拍摄野生动物的实践中,总结出“步行跟踪,挖掩体潜伏、加强伪装”的拍摄方法,因而他拍出的图片大都宁静自然,栩栩如生,正像有人赞誉他的“葛玉修拍摄野生动物,是用心灵写照生灵”。
“关爱自然,倡导环保,我会永远坚持下去”
每当说起这些年拍摄野生动物的艰辛,葛玉修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些年拍摄野生动物,一路碰到的都是好人,领导,同事,亲人,朋友给了我太多的支持和帮助,我心里非常感激他们。拍摄野生动物,倡导和谐自然,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项事业,这么多人支持我,我会永远坚持下去。”
葛玉修是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多年来,他用自己拍摄的精美照片制成“贺年卡”、“生日贺卡”寄发给周围的同事,朋友,兄弟单位和相关部门,大家都非常喜欢。截至目前,葛玉修已有一千五百余幅(次)摄影作品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摄影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文明》、《中国旅游》、《人与自然》等三十余家报刊和新华网、人民网等四十几家网站发表;先后有一百余幅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有四幅作品被制成首届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电话卡,十余幅作品被制作成邮资明信片。他不仅拍摄了三万余幅生态环保题材的图片,还撰写并发表了百余篇介绍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文章,被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聘为特邀专家。在首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上,为葛玉修个人举办的反映青海高原野生动物的影展《生命之歌》,受到青海省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专家的好评,组照“环保纪实”获得大赛金奖。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又浮现出他最喜欢的那幅摄影作品:蓝天白云下、高原湖泊中,美丽纯洁的白天鹅有的在自由地飞翔,有的在悠闲地嬉水;茂盛的绿草地,成群的骏马和牛羊在安详地吃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温馨自然的画面。这也正是葛玉修用镜头发出的倡导——关爱自然,关注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