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党史资源 开发红色旅游 发展老区经济

2008-03-30省委党史研究室“主题实践活动”调研组

足迹 2008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老区党史

省委党史研究室“主题实践活动”调研组

“文革”十年内乱中,浙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在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忍辱负重,竭力保护干部,稳定部队、机关,敦促发展工农业生产,机智地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作坚决的斗争,尽量减少“文革”给浙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失。

根据省委“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4月23日至25日,5月4日至5日,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吕志宏、副巡视员李林达、一处处长曾林平、宣传教育处处长包晓峰、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臻颖等人组成调研组,由吕志宏带队先后两次到革命老区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蹲点调研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是党领导革命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较多的一个省。按现行行政区划,革命老区乡镇占半数以上的老区县、市、区有32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6%;还有31个县、市、区分布有老区乡、镇、村。全省有老区乡镇713个、老区村12245个(经过区域调整,现在建制乡、村已减少)。32个老区县、市、区面积为5353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人口17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全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一类是区位优势较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现在有10个老区县、市已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行列。另一类是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全省欠发达的26个县、市、区中,老区县就有18个,占70%。革命老区在推进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如何充分挖掘党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带着这个问题,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组对柿林村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柿林村的基本情况

柿林村位于四明山腹地,北距余姚市区约45公里,海拔500余米。有农户289户,713个人口,设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27人,全村现有粮田572亩,旱地341亩,茶叶1200多亩,其中村属茶叶235亩,山林6202亩,其中村统管780亩,柿子林200多亩。柿林村是一个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参天古树众多,村内拥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丹山赤水。该村还有建立于1938年的四明山区第一个党支部,这里还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区的红色堡垒村,党史、革命史资源丰富。

柿林村由于地处四明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在余姚全市属中等偏下,余姚市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柿林村人均收入7305元。尽管与余姚市发达的地区比还有差距,但从纵向看,柿林村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到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从2000余元增长到7305元,村集体经济从负债100余万元,到结余资金100余万元。2007年大岚镇农民人均收入4790元,柿林村的人均收入和村的集体经济在全镇14个行政村中占据首位。荣获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等称号。柿林村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是因为该村走出了一条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坚持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结合的创业创新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柿林红色旅游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赏。柿林村民利用闲置的房屋搞起农家乐,土色土香的农家饭吸引了众多城里游客前来观光,绿色健康的土特产更是深受城里人的青睐。发展红色旅游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2001年底,旅游公司开始开发柿林的旅游资源,2002年9月开始营业。村集体从2003年起的头两年,每年从旅游公司获得利润分成是5万元,此后,按景区门票毛收入的7.6%提成,2007年,门票收入约40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办好村里的公益事业奠定了基础。整治了村内的道路,美化了环境,村民的福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每个村民每年40元的医疗保险费,其中30元由村集体支付,村民自付10元;村民凡满60岁,村里每月给25元的补助金,满70岁的,村里每月给30元补助金,满80岁的,村里每月给35元补助金,满90岁的,村里每月给40元补助金。老的村干部和满30年党龄的老党员,每月发50元的补助金。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现在全村从事旅游的人数达130人以上,开设的农家乐29家,客床120张,客人用餐日接待能力达2000人以上,全村人均收入中60%来自旅游业。

红色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大岚镇和柿林村高效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柿林村所在的大岚镇是“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全镇共有茶园25000亩,年产干茶2380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柿林村2007年的茶叶收入超过300万元。这里出产的“四明龙尖”曾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获得首届宁波市八大名茶称号。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这里茶叶的知名度也在上升,销路也不断增长。柿林村盛产柿子,年产量约20万斤,过去由于交通不畅,柿子没有销路,价格自然也低,现在柿子已是供不应求,价格从1元1斤,提高到4元甚至5元1斤,光柿子一项,全村的收入可达80万元。不少村民依靠销售自己生产的茶叶、笋干、苗木、水果、土鸡、土鸡蛋等,脱离了贫困,富裕了起来。大岚镇为了做好红色旅游这篇文章,打响农家乐这一品牌,积极推动养殖业的发展。无公害基地种养植柿子、土鸡、板栗、番薯、枣子、羊尾笋、高山茭白等绿色无公害产品;高山畜禽养殖基地养殖传统土猪、山羊、“法国灰天鹅”等。为了鼓励群众饲养土猪,镇政府在资金上予以有力支持,如凡饲养一头土猪,补贴人民币150元,因此,这里出产的土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这些山区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成为农家乐中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红色旅游的发展还改善了村容村貌,拓宽了村民的思路,净化了村风民风。柿林村与国家级4A景区———丹山赤水是一个整体,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柿林村两委坚持建设碧水、蓝天、村美、人和为目标。平整村内的道路,村里修建铺设了自来水设施,在主要路段安装排污设施,对污水进行处理,整治了厕所、柴棚、废弃杂基地。在村道路两旁及周围种植树木。柿林村森林覆盖率达81%。当今的柿林村可谓群山环抱,满眼翠绿,鲜花盛开,溪水潺潺,村容整洁。柿林村的村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尽管柿林村有耕读传家的良好习俗,但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观念普遍比较保守。红色旅游的发展,人们普遍有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不但出去宣传推销柿林的旅游资源,还千方百计办好农家乐吸引客人,种养植市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通,他们已瞄上了嘉兴、上海,甚至更远地区的客人。他们还十分注意培育和谐的旅游环境,从事旅游业的人讲究诚信,讲究服务质量,村民热情为游客指路也成为风气。村里为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运动队、书法队等6个队,既有趣味性的,也有知识性的,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柿林村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

柿林村红色旅游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给村集体和个人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已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因地制宜,正确定位。大岚山川秀美、文脉悠远、特产丰富,有着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因此,大岚镇确定“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以开发红色旅游和丹山赤水景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些年来,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景区道路建设,通讯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的修复,镇政府还十分重视旅游软件建设,镇政府设立旅游办公室,下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这为全镇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思路明确,市场运作。景区以什么方式进行开发,这是一开始就必须解决的问题。镇政府或村集体进行开发,要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大量的资金难以筹措,二是管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很大。因此,柿林村两委对旅游开发的方式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走市场化道路,对外招商引资,搞股份制。经过协商,宁波丹山赤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岚镇政府、柿林村于2001年底签约,柿林村以旅游资源入股,景区开发的1000万元资金,旅游公司出资800万元,大岚镇政府出资200万元。利益按股份份额分成。

三是整合资源,共同发展。柿林村的旅游,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和古村落旅游资源后的有机整体。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区,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根据地的重要后方基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留下了一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遗址、遗迹;中共四明山第一党支部、大岚敌后武工队和浙东新四军北撤英烈等。绿色旅游资源也十分引人注目,这里植被茂盛,景色优美,历来受高雅之士青睐,被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李白、贺知章、范仲淹、黄宗羲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诗篇。柿林村还是典型的古村落,已有600余年的建村史,全村均姓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后人。全村基本保存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房屋大多建成三合院的形制,院落和院落之间用狭长的巷道相连,这种采取丹石干砌的石垒老屋,虽历数百年,仍十分坚固。柿林村景区是把这三者有机整合的典范。

四是完善设施,加强宣传。自2002年开发旅游以来,整个风景区建成了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有游客服务中心,有咨询、寄存、电子查询系统、休息区、放映厅、公话亭、医疗室等。有采用生态地面的主、次两个停车场面积约9000平方米,黑化地面停车场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景区公共信息标识系统全部采用规范的GB10001标准。满足了游客的需要,方便了客人的游览。旅游公司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组织策划“游丹山赤水,做四明山人”丹山赤水畅游节、清凉避暑节、金秋品色柿子节等活动,带动了柿林村乃至整个四明山旅游产业的发展。2005年,丹山赤水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风景名胜区,获得全国最佳乡村旅游胜地等称号。《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余姚日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等省内外媒体对景区作了报道。

三、柿林村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柿林村发展红色旅游,取得可喜的成绩。除柿林村外,大岚镇还在姚江源景区投资160万元,四窗岩景区投资80多万元,改善了景区间的交通,在四明山区形成规模效应。但有几个问题将影响景区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的投入。特别是改善交通条件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从余姚城区到大岚仅40余公里,但小车需要1个多小时,过了梁弄后基本上是盘山公路。据大岚镇委领导介绍,上级交通部门已规划从梁弄到大岚的省道拓宽到12米,投资8000万元。镇政府设想这段路程采用高架和隧道,不但大大缩短路程,减去盘山之苦,增加安全系数。而且车程也可以从半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从余姚到大岚、柿林仅半个多小时,十分便利游客的出入。但投资要增加到2亿元。如果修建高架和隧道的技术可行,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设想。

二是旅游景区要挖掘潜力,增加一些游客参与性的设施,建设一些休闲性的项目。要从观光型向休闲参与型旅游发展,这个问题不但旅游从业人员、村两委领导,甚至普通村民也都认识到了。旅游公司副总经理范百南与我们座谈时说,要从现在的观光旅游向深度旅游发展,目的就是要让游客留的住,玩的好。甚至还可以举办小型会议,吸引团体休闲度假。

三是进一步发掘党史资源、人文资源。大岚和柿林党史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均十分丰富,还大有文章可做。现在,柿林村在党史部门的支持下已建立了四明山第一个党支部陈列室,但仍有许多资料可以挖掘,党史部门可以在资料发掘上予以支持。由于柿林处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区域,抗战胜利以后,根据国共双方重庆谈判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让出包括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内的南方8块根据地。1945年9月底10月初,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及地方工作人员15000余人渡杭州湾北撤,柿林村随军北撤的就有24位,其中8位在战争岁月英勇牺牲,其余的全部坚持到中国革命取得完全胜利。要把珍贵史料整理出来,展览出来,鲜活起来,使游客感到这些身边的党史更亲切,更有感染力。柿林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唐诗之路上一个结点,李白曾留下《早望海霞边》的诗篇:“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持,青龙白虎车。”丹山赤水的四明道观还是古代四明山区道教活动的中心,许多道教遗址也有待修复。柿林村民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后人,村中仍保存宗谱和建于清代的沈氏祠堂。这也是值得挖掘的人文资源。

四、调查组的几点建议

几年来,浙江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品牌,扩大了对外影响,有力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全省老区要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组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革命老区中已有部分重要革命遗址遗迹遭破坏、湮没;有的因缺少资金,日益遭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有的遗址遗迹存在着消防、被盗等隐患。以及周边建设缺少统一规划的问题。这些问题浙西南、浙南地区尤为严重。

二、要加大组织实施《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0)(浙发改规划〔2007〕955号)的力度。该规划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保护和培育红色旅游重要景点都作了具体规定,要组织力量,加快落实实施,使红色旅游产业在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要加强对革命遗址、遗迹的普查工作,建立相应的规划和保护机制。要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做到科学布局,景区互动,编排成线。相邻的市、县,乡、镇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挖掘市场潜力。

四、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普遍有待加强。全省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严重影响游客的来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道路设施建设,方便广大游客到这些景点景区旅游。

五、发展红色旅游的推广力度还需提高。红色旅游的景区景点需要大力宣传,才能为广大游客知晓,才能吸引游客。通过采取街头宣传、广场演出、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洽谈会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扩大红色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党史部门要与宣传、旅游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加大对红色旅游区推广力度,把红色旅游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包晓峰执笔)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老区党史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