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创作中名作改编问题的思考
2008-03-29周星
周 星
摘 要:对名作经典进行改编,已经成为近几年影视创作的突出现象。这既是为了借助原作的高起点,也是为了改编后的影响力。但改编有多种动因和条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泛滥的改编隐藏着创作的危机,它折射出原创的贫乏。如何实现名作改编的效力是需要理性分析和认真对待的。名作改编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在思想内涵与艺术统一基础上的遵守原著的形态改编和实现时代新解的“改编”。改编而忽略原创不是操作的正途,影视创作的正途是创造出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原创作品。
关键词:名作;经典;改编;影视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235—04
一、影视创作中名作改编的背景描述
经典改编是多文本出现后常见的一种生产传播状态。跨越文本的过程既是一个传播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阐释认定价值的过程。如果说,以往对经典的改编更多是在传播经典的意义上,那么,现在的改编则增加了重新确定价值乃至于重新确认受众的意义。其实,这时的改编也越来越改变经典传播,而成为文本传播了。鉴于此,取其中间意义,我们把现代规模化的改编称为名作改编传播。名作符合现代大众社会的传播法则,虽不见得是公认的传世之作,却可能是大众阅读和审视的热点对象。
其实,不同文本的名著改编,不独是影视,而是包括戏剧作品改编在内的通见现象。但论及数量,远比戏剧普及的现代影视近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名著改编现象,并且形成颇为兴旺的现象。因此,我们重点抓住现代大众媒介中影视创作的名作改编现象来落脚分析。影视艺术是以影像语言讲述故事塑造形象的艺术形态,它自身的传播要求和受众需要,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字阅读。但打开电视,人们越来越发现,借助文学名作加以影像表现的影视作品改编剧愈演愈烈。不必说2007年间关于四大古典名著再一次改编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就连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都成了影视改编的对象。《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51号兵站》、《青春之歌》、《冰山上的来客》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名作,都被着急的改编者演变为影视对象,显示着名作改编如何兴旺。诸多现代文学名作形成影视创作或者操作的对象,使得影视创作大有琳琅满目的味道。
中国影视创作在持续前行的路途中,一方面创作形态逐步丰富,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伴随着对于名作或经典创作的借鉴和风起云涌的改编热,名作改编、“红色经典”改编乃至于影视经典的再改编等多样改编形态日渐普遍。对这些现象,都要放在矛盾对立的角度上思考。从某种程度上看,改编的繁荣是可能保证影视质量的应有举措;但泛滥的改编,却隐藏着创作的危机。就宽泛意义而言,我们所谈的经典名作已经不见得是常态意义的历经久远历史考验的“经典”,有时就是和流行构成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历史对象。显然,历史积存是一种理解意义上的经典;大众与学术交相肯定而形成的经典是学术意义上经典。所以,现代改编者意念中值得改编的名作经典含义未必相同。无论如何,学术意义上的经典当然是具有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并且具有时代召唤力的创作。以往的影视改编更多热衷于这样的经典,但现在却更多地兼顾了大众阅读热点的名作。不管怎样,名作经典改编已经成为近几年影视创作的突出现象。渐成潮流的后面,体现了时代选择与趣味转变。在经典改编后面,隐藏着改编问题的多层面矛盾选择。
二、对影视创作中名作改编问题的思考
探究改编的学理,有许多方面值得展开分析。经典改编兴旺至少可以折射两个事实。一是创作(原创)的某种贫乏现象。由于时代的浮躁风习和创作的某种急功近利,深入生活的创作多成为美好的历史;而制作和编造成为一些创作的通例或者某种时代通病。即便是没有范本可以改编,但转包创作、流水作业、利用枪手操作的秘密,都屡见不鲜。二是对成熟创作的借鉴,这是一些创作还可以夸许的好现象。有些创作需要在其他文本的原型中找到创作的促发点,或者借鉴名作的故事情节和手法来弥补自身操作的缺憾。经典或者名著具有成熟的艺术积淀,拥有大众口耳相传的优势,这些都使得对名作的改编先天就具有多重优势,有可能带来改编后的预期效应。但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更多依赖已有名作经典改编的兴旺现象的后面,隐藏着原创的贫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于影视创作整体问题的忧虑。所以,强调这样一个时代应该有更多的时代原创,应该把操作的兴旺建立在创造性强的基础上,不是苛求而是必要。实际上,名作经典改编的促发点,是影响着经典改编是否能够实现改编成效以及是否能够实现改编意图的学养问题。
1.名作改编的目的
名著影视改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改编目的何在?明眼人都容易看出,名作改编不可避免地包含有借助原著的艺术影响力为赢得社会受众和获得更好回报服务的正当意图。就现代创作者而言,不顾及市场受众的创作已经几乎不可能。在考虑影响力的各种因素中,已经具有广泛受众影响的名著,自然成为能够为创作带来良好收益的一种前提保证。预想中的收益有时直接成为名著改编的动力,这似乎无可厚非。观众在观赏由名作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时,常常带有感觉的期待,试图从中寻找原作的影子,比较记忆与眼前影视创作的异同。这些成为观众观赏时的一种乐趣,也可能成为特定观众的心理需求,自然成为改编剧吸引大众的魅力之一。但名著的影响力未必能够保证影视的收视效果,过于浓厚的商业动机的改编,对于名著也是一种伤害。一些调侃历史记忆的戏说改编以及受艺术商业化的动机驱使的改编,都可能给名著和影视造成双重的伤害。换一个角度看,借助名著进行影视创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有助于带来良好收益,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危险。由于大众对于原著十分熟悉,这就先天地限定了创作者发挥的无限性。观众带着期待的、观赏的挑剔以至于苛求,对于改编者的主观期望就可能是巨大的威胁。在名作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于改编分寸的把握是十分困难的。近年来,我们不断见到“武侠迷”对于武侠剧的影像改编的不满、批评和议论就是明证。因为影视创作中对名作的一些细微变化,都意味着偏离观众熟悉的原作,也就增加了观众挑剔的理由。
可见,名作改编的目的中纠结着这样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祈求市场的明面期求和心里默念的期望改编获得好效应的愿望。对这一矛盾的处理如何关系着影视创作中名作改编的成败。如果改编是为了强烈的艺术追求,就有可能成为经典改编中的杰出创作;如果改编中存有借改编屈就大众欲望的俗世之念,就可能出现大量的驳杂作品。认知这一矛盾现象的意义在于,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典改编的时代潮流中未尽合理的问题。我们要趋利避害,市场和艺术不是不会发生冲突,事实上个体的利益期求和整体的利益期求是难以抵抗的,过度的放纵无疑会左右经典改编的走向。2007年突然大幅度上马而炒得沸沸扬扬的对于几大古典名著的改编,已经显示了改编潜藏的问题。
2.名作改编的途径
经典改编永恒的矛盾就是改编中“保名著”和“创新路”的两难。所谓的“保名著”,就是保有名著经典的思路、主题、人物、叙事结构、情调、风格等等;所谓的“创新路”,就是试图给经典框架或经典名目下的创作赋予改编者的认识。既然是永恒的难题,实际上就是名作经典改编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我们难以界定“保名著”与“创新路”何者为好,但经典的精神本质是最为重要的。对这一永恒的难题,我们从理论上探究可以有四个层面:其一,如果将理想到市场之路作为一条曲线,第一紧要的经典改编就是原汁原味,从整体上换装艺术形态(文学到电影电视,或电影到电影、电视等),这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这涉及到可以保存跨文本的一致性和何种文本才能够原封不动改编的大难题。其二,保持经典的精神内涵,根据新的艺术形态需要加以改编。因为文学是想象性的,影视是具象性的,没有绝对的照搬,艺术表现形态的要求是必要的。这在精神上绝对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上,需要高手改编,因为只有高水平的导演才有可能透彻领悟。其三,加入更大的艺术创造的经典名著改编。随着时代变迁,受众欣赏形态会发生变化,这时改编者的艺术素养、精神境界就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改编者的艺术素养不深、精神境界不高,就无法使大变化的改编做到相得益彰。改编者的功力不足是一个阻碍,在名作面前难以达到原作的二三分水准自然失败;改编的动机不正,更是危险,借高峰流小溪的意愿常常失败。其实人的思想必然有差异,人的观念也未尽相同,期求一样是天方夜谭。改编者所遵循的思想和本身的能力差别必须正视。虽然改编者在传媒开放时代的自信力大增,但这种增加却未必和自身具有的时代要求相适应,更不用说和哲学要求相适应了,改编者的趣味和抗衡时代俗念的能力也不能忽略。其四,拿着经典做幌子而屈就大众的俗念趣味来改编,这时经典已经不再是经典,名著也只是自己的乱著了。这在一些失败的改编中被人诟病就是证明。
改编的归途应该是在思想内涵与艺术统一基础上的遵守原著的形态改编和实现时代新解的“改编”。细细分析这里自然还有许多问题,但我们最终发现,名作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不在于经典名著改编的问题,而在于时代创作的创造力和人文文化思想疲弱还是强盛的问题。
延伸一点来探讨,在改编问题上,试图借助名著的结构、内涵和情节要素构筑影视创作自身的高台阶,也是名著改编红火的重要因素。无疑,名著是受市场和大众阅读淘洗过的作品,而各种议论、反应和不断阐释也已经让名著的精要意义得到了充分揭示,改编剧可以从容地把握名著的要义、借鉴精华而展开铺叙。一些严守原作基本构架和人物主导性格的影视作品,如《围城》、《四世同堂》等,都因此获得了高度的认可。从这一点上看,名著改编依据的是名著的声誉,首先在艺术思想上就高标一格,站在这一起点上的改编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名著市场的影响力又可以使影视剧的优势得到更好烘托。其实,改编者依据名著的情感呼应和艺术借鉴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不断得到验证又不断得到启发的改编,将使出色的改编获得艺术创造的快感。影视作品的艺术内涵获得名著的滋养,更加充分地发挥影视的独有特色,这样出现的影视作品在高起点上赢得观众也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名作改编的局限也在其中。名著的结构、内涵和情节要素等既是良好的高台阶,也可能是阻挡创作的栏杆。作为文学名著或是其他形态的原作(包括影视翻拍的原作品),其自身的独立性是显然的。在按照艺术规律构筑而成的作品体系中,经过锤炼过的丝丝扣扣有着自身的逻辑或者情感连接性,改编的忽略或者改编的走样都可能发生。如果打断原著的逻辑,显然也就失去了站在高台阶的资格,事先的期盼只能落空。实际上,越是名著越难以简单超越,这是一个常识。如果没有相配的功力,名著改编就是一个危险的行为。这就是人们认为,胡玫退场后,重拍《红楼梦》必须由李少红这样成熟的导演来接替的原因。而重拍《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如果导演没有经验就不可能被接受。因为能够更好地把握原著的导演,应该具有高水平的感知力。否则,拍出来的作品不是糟蹋名著就是损害视听。所以,名著改编的高起点未必会成就高标准的产品。巨大的名声期待后面,是巨大的舆论和市场压力。在目前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若干部名著改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规模化的改编如何实现改编效果,需要认真研究。既要避免自身得不偿失,更要避免对于名著的损伤。
3.名作改编的影视转换
名作改编的影视转换极其重要。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态原著的出色未必能够保证影视创作的成功,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影视影像化技巧的实现与否也是一个关键所在。文学包括话剧艺术是依靠语言魅力带给读者想象的美感,时空的无限扩大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伸展空间;而语言创造形象的特点,造就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能简单地辐射到影视作品上,因为影视主要依靠声画语言来直观展现形象。从想象性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像艺术形象,这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拘泥于文学语言,显然不能够实现影视艺术的特有魅力,影像语言自身的优势没有得到展现,任何优秀的原著内涵都难以在活动银幕和屏幕中实现传播效果。着眼于名著改编,不仅要依靠名著的优势,还要依赖对名著影像语言转化的可能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只有掌握影视艺术表达优势的创作者,才能使名著的艺术内涵得到影像实现。
4.名作改编的技巧
不能不进一步探讨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名著改编的技巧在哪里?一哄而上的改编热,更多地体现了原著的影响力,却没有把握影视创造是一个有限制难度的新对象的创造。实际上,改编是艺术把持和再创造之间的智慧较量。对于原著艺术精神的把握,是创造者接受考验的第一关;而把握影像艺术的能力,是原著魅力能不能实现的第二关。在多大程度上忠实原著,并且能形成新鲜的影像艺术创造,则是最为关键的。换言之,如何掌握原著精髓基础上的影视创造的平衡,对于影视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具有极大吸引力之所在;对于影视艺术家而言,这里充满进行挑战性努力的诱惑力。影视具有更为广泛的受众,必须适应不同层面的观众的欣赏要求。大众需要新鲜的影像创造,期待自己对于名著的了解得到呼应。艺术家对于大众审读影视作品切近原著与否的呼应,是最难把握,也是最需要功力的。高明的艺术家不会一厢情愿地脱离大众趣味,也不会远离名著精神。著名导演杨洁曾经对自己出色的名著改编电视剧《西游记》做过反思。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她曾经运用特技改造《西游记》,试图切近所谓的现代观众,但结果却失败了。其教训主要是作品虽然技术进步了,但精神却远离了原著,并没有得到认可,由此可见简单的屈就受众而忽略名著精神的危险。其实,问题的要害不完全在于改编本身,而在于改编理念。在技术改编和内涵坚守上,观念的正误与否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改编中。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最近几年来我们经历了所谓“大片”的喧闹阶段,凭借着对好莱坞电影简单的认识,以为中国电影只要走大片之路,就可以自立自强,出现了一批以《无极》为代表的大资金支持、高技术制作的所谓“技巧大片”。在这些“技巧大片”中,了无余味的内容在光怪陆离的技术指使下愈发凸显,苍白的创作令期望娱乐的大众都无法忍受。事实证明,艺术需要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但艺术最终依靠的还是充实的内容情感。当制造过颇受非议的“技术大片”《夜宴》的导演冯小刚推出同样是电影大片的《集结号》时,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誉,这充分证明了精神内涵的震撼力是打动观众的要诀。
其实,名著改编是艺术创造中的合理现象,但成为一窝蜂现象后,我们就迫切需要探究名著改编之中的时代动因和微妙的心理机缘以及“改编热”的得失。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取舍影视创造性的自足立场,如何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爬升。显然,文学名著是给予影视艺术深刻影响的对象。从电影《黄土地》、《人生》、《芙蓉镇》、《红高粱》到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依靠文学名著而进行的影像创造的成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名著的重要价值。四大古典小说名著的改编,也为名作改编树立了典范。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近年来独立的影视编剧创造的影视作品给影视带来的冲击。仅仅依靠名著改编维持影视剧,不仅显露出影视创作创造乏力,而且说明影视创作畏惧市场。敬畏名著无可厚非,创造自己的影视经典需要学习借鉴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我们应当明白,名著改编的兴旺,是时代使然。这既说明影视艺术自身提升的迫切需要,也说明影视艺术自身的相对薄弱。这看似一个悖论的提法,矛盾性地呈现了影视艺术的一些困境。我们的影视创作更需要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原创作品,也为后来人留下丰富的可资改编的原创作品。在2008年,无论是电影《集结号》,还是电视剧《闯关东》,都是原创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创作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采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