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理并存 轻重适度

2008-03-25王日淦姜广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陶冶人生态度梁实秋

王日淦 姜广平

梁实秋是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是给上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英译的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著名作家冰心这样赞许他:“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

梁实秋的《下棋》,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细读之时,令人忍俊不禁。掩卷细思,却又能悟出别样的人生滋味。

《下棋》开篇便出人意表:“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 继而解释原因,因为这些“太有涵养的人”在棋道上不争:“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得你觉得索然寡味。”这里便表明了梁实秋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推崇真的人生态度。因而这篇文章,虽是在言棋,实是在论人生。

文章接着写“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连用了八个“或”字,尽写威胁当前的种种情状,这里,仍然写出了一种人生之真:“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状。因为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痛苦,只好消极的减少对方的乐趣。”真实心态,跃然纸上。

以上如可看成是综述,下面便是分而述之:其一是慢性人,急得对方拱手相让认输,这种赢是不痛快的,是无奈所为;其二是急性人,下棋如同赛跑,劈劈啪啪,草草了事,这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贯作风。赢了也是胜之不武。如果还有第三种人,那就是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争的范围超出棋盘,以致拳脚交加,下棋的意义完全被忽略了。

分而述之者中,又有局中人与旁观者之分。观者无得失心,观棋有有趣之处,也有难过之处。情状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这里是在述棋道之乐趣,未尝不是在言人生之态。

梁实秋所向往的是一种“不能无争”又不能“争的范围超出棋盘”的中和之“度”。然而,“度”的把握不是刻意或强力所能达到的。它需要一种人性的自我修养,需要一种投入,需要一种“真”的情怀。但是真的胸怀又非人人都有,下棋虽然有陶冶性情之功效,但功夫在棋外,性情没有陶冶到真的程度,没有达到中和之度自然难以进入棋界,也谈不上棋中的陶冶。

在中国散文史上,梁实秋是一位后起之秀,他的真正成功是在中年以后。他学贯中西,博闻强记,通览古今,兼收并蓄,对世态人情颇为关心,而且能独具慧眼,发他人之所未发。梁实秋曾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这也可以看出,梁实秋所追求的中和之“度”正是立足三教之上的重构,这也正是他自己清雅洁淡,随心所欲,以内心的丰赡适意为人生情趣的写照。所以,他在《下棋》一文中的幽默让人看得真切。“相反的是,梁实秋充满哲思的人生思辨和处世智慧,具有警世、通世、醒世的积极意义。”他的《下棋》自然、幽默又带有讽刺,讽刺中见温厚,平淡的记叙中自有醇厚的深邃。在《下棋》中,他对那些为了追求胜利而不惜一切的做法无比憎恶,把胜利之人与失利之人的种种心理尽现文字中,率真、豁达、洒脱而又不失温厚之真与宽容之心。

文中很多生活细节,其实都来自于他本人。生活中的梁实秋棋瘾极大,《下棋》阐述下棋之道,头头是道,实是他的亲身体验。据梁实秋之女梁文茜回忆,说父亲的两个爱好,一个是吃,一个是下棋。当年梁实秋得知闻一多被暗杀时,正在与朋友下棋,义愤填膺,拳击棋盘,一只棋子掉到破地板缝里,再也没有抠出来。而文末所谓“此公深得棋中之趣”,这一细节来自于梁实秋与其夫人程季淑的真实生活。这也启示我们要写出好的散文,就必须从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入手。

梁实秋不光在散文与文学批评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翻译史上也形成了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历时37年,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实在是文学史上的奇迹。这样的文化大师,对着棋枰,当然会涉笔成趣,情理并存,轻重适度,且时有神来之笔。

猜你喜欢

陶冶人生态度梁实秋
看 淡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半路夫妻情也深
世界观(二)
梁实秋守规矩
不再孤独:爱是我们的舞场我们的朝堂
懂得放弃
三种人生态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