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籍名人在庐山(下)
2008-03-24贺伟
贺 伟
(接上期)
四、周恩来在庐山片断
1959年仲夏,庐山京剧团的几位演员经过庐山剧院门口时,看到周恩来总理的秘书在排队买戏票,便上前好奇地问:不是给总理、邓大姐和你们发了票吗?秘书笑笑说,总理和邓大姐把票都送给服务员了,他们自己看戏看电影从来都是自己掏钱。有人表示可以到里面去帮他买票。但秘书连忙摆手说,不用了!不用了!几十年后,当其中一位演员向我讲述这件小事时,她的心情还是那么激动。
周恩来1937年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解放后又三上庐山参加中共中央的会议,庐山人民从切身的体会中感受到了人民总理的伟大和质朴。
1959年6月,周恩来上庐山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配给总理的车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的一样,都是从苏联进口的吉姆车。周恩来在九江下船时,执意要坐国产轿车上山,而将吉姆车留给董必武、林伯渠等老同志。江西省领导反复劝阻,说国产车质量还不能保证,庐山山道曲折,加上噪音大,会影响总理在车上休息。总理爽朗地说:“国产车质量上不去,我这个总理也有责任,应该亲身体验,促进国内轿车尽快提高质量。”
考虑到周恩来执意要带头坐国产车,经省委领导同意后,有关部门将一部进口车的发动机换到周恩来坐的那部车上。
第二天,周恩来坐车发现噪音明显减少后,当即问一位省领导是怎么回事。省领导支支吾吾地说,是请人修了修。周恩来说这不可能,质量问题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解决好的,是不是换了发动机?省领导见瞒不过,只好说明了原因。周恩来极不高兴地说,你把进口车的发动机换了,不就会影响那部进口车的质量和声誉吗?我们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国产车的质量赶不上外国,我们就要发奋努力嘛!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发动机又换了回去。此后在庐山的几十天里,周恩来一直坐着那辆噪音较大的国产轿车。
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1959年来庐山参加中央会议,住在河西路442号别墅(该别墅已于1990年辟为“周恩来总理在庐山活动纪念室”,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负责接待的服务员是一位叫冯珍珍的上海姑娘。她1957年初中毕业便来庐山工作,年轻能干,深得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喜爱,邓颖超总是叫她“小女儿”。
当1961年周恩来夫妇又一次来到庐山,住进442号别墅后,便问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冯珍珍同志在什么地方?当地领导告诉周恩来,1960年庐山内部肃反,查出冯珍珍的二伯父在台湾,因此没有安排冯珍珍参加中央会议的接待工作。周恩来一听,便笑着说:“我的父亲也有历史问题,我不是照样当总理吗?冯珍珍的伯父在台湾与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能参加接待工作?就安排她到我的身边来,邓大姐常念叨她,来庐山了还能不见见?”邓颖超也说:“我说小女儿怎么不给我写信了,原来是受影响了。”由于周恩来的一席话,冯珍珍很快便来到了442号别墅。
一天,周恩来夫妇开会回来,见冯珍珍正在抽空学文化,非常高兴,勉励了几句。冯珍珍说:“总理,你就给我提几个字吧。”周恩来笑着说:“好哇!”当即拿笔在冯珍珍正在使用的算术作业本后面的空页上写道:“祝你工作顺利,学有进步,身体健康。珍珍同志,周恩来”。邓颖超也题道:“我衷心地祝珍珍为祖国立功,为社会主义和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本作业本冯珍珍一直珍藏着,当有人问道:周恩来题词,你怎么不用一个好本儿,就用作业本?冯珍珍说:那时干群关系好着呢,请总理题词,好像也没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冯珍珍1962年初又作为工作人员随江西代表团进京参加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周恩来知道后特抽空请冯珍珍来家里做客。他边削梨边说:“在庐山我是客人,你为我服务;现在你是客人,该我为你服务了。”
1970年8月,72岁的周恩来又来庐山参加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他走进下榻的宾馆,见客厅里摆着水果、香烟、茶叶,马上对服务员江玉枝说:怎么用公家的钱在私人房间里摆这些东西?小江说:这是会议统一安排的。周恩来当即吩咐秘书,将水果送给服务人员,将香烟退回会务处。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房间的茶几上整整齐齐地放着31包茶叶。
服务员江玉枝第一次带周恩来夫妇去小餐厅吃饭,周恩来问:你们在哪吃饭,小江说我们都在大餐厅。周恩来笑着说:你让我们两人孤零零地在小餐厅,那我们可有意见。周恩来说着,也和邓颖超来到大餐厅。服务员端上菜,周恩来看到比别的桌上多了4盘,马上叫服务员撤下多的,并叮嘱以后要和大家一样,还特别交代,他们年纪大了,一餐吃不了多少菜,剩下的不要倒掉,下餐再热着吃。吃完饭,周恩来和邓颖超又来到厨房看望师傅们。他握着年近花甲的廖济彪的手,端详了一下,说道:“我们见过面,让我想一下,哦,对了,1959年也是你为我们做饭,你姓廖,对不对?”廖师傅激动地说:“对,对,当时您和邓大姐也来看过我们,这么多年了总理还没忘记。”
在离开庐山前夕,周恩来提出和宾馆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江玉枝在前排放了两张藤椅,周恩来一看就说:“你们都站着,为什么要我们坐呢?”他叫小江搬走藤椅,和邓颖超一起挤进了人群。照完相后,周恩来吩咐秘书将参加合影的全体人员姓名记下来,从他的工资里扣除40元,每人寄张放大的照片。不久,参加合影的工作人员都收到了寄自北京的照片。
周恩来律己甚严,对亲属要求也很严格。1961年,他在庐山开会期间,得知分离近50年的表妹黑子就住在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的儿子家,会议结束前夕便抽空去团聚。一下车,迎候在大门口的表妹就紧紧抓住他的手,流着泪说:“七哥,七哥,总算又与你见面了,前年就知道你来了庐山,就想见你,知你很忙,想来想去还是没去找。”周恩来说:“这就是你的不是了,再忙,也不能不看亲戚。你七嫂身体不好,已提前回北京了,不然她也会一起来看你的。”周恩来歪着头,想了想,回忆道:我们有几十年没有见面了吧。小时候,我们一起在私墅读书,先生讲庐山东林寺慧远和尚与陶渊明、陆修静“虎溪三笑”的故事,我心里就特别好奇,就和五哥商量,准备偷偷来庐山东林寺看看虎溪桥,看看桥边的“神虎”。你知道了,也非要跟着来,不让你来,你就把我们告发了,害得我们也没来成。真没想到,我们还是在庐山见面了。周恩来说着,爽朗地笑了。
一旁的外甥夫妇有些不自然地叫道:“总理好。”周恩来摇摇手说:“一家人,不要生分,你们应该叫我七舅。”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对外甥夫妇说,我是来走亲戚的,你们谁也不能向我提任何工作上的要求。
这就是周恩来——一位表里
如一,实实在在的人民“公仆”;一位善解人意,富有人情味的共和国总理。
五、张冲赴庐山为了国共和谈
1937年6月4日,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张冲的陪同下上了庐山。时年33岁的张冲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公开职务是国民党中宣部电影事业处处长(1937年11月改任军事委员会顾问处中将处长),实际是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的重要负责人。他作为国民党主要谈判代表之一,此前已参加了在杭州、莫干山等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
为了确保周恩来在庐山的安全,张冲反复考虑,最后征得蒋介石和陈诚的同意,将周恩来安排住进陈诚的官邸,他自己则住在紧挨陈诚官邸的中二路271号别墅。
在庐山的十多天里,张冲一方面不断转达蒋介石和周恩来的意见,一方面负责周恩来的安全。周恩来返回延安时,张冲亲自护送周恩来下山。7月14日,周恩来与博古、林伯渠再返庐山谈判,张冲亲自下山迎接,并与周恩来等人一起住进仙岩旅馆,时刻保持与周恩来的联系。张冲为国共谈判的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张冲由国民党内反共的中坚骨干变为真诚联共的成员,前后判若两人。
张冲1904年生于浙江乐清,字淮南。还在读小学时,他曾与同学登临雁荡山,作诗曰:“万方多难此登高,一览群山意气豪。四海生灵尚涂炭,澄清天下敢辞劳。”张冲192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加入国民党,毕业后又去哈尔滨政法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和俄语,后任国民党哈尔滨党部特派员兼《民国日报》社社长。蒋介石1929年11月成立最早的特务组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室”(后演变为“中统”),便选中25岁的小老乡张冲任调查室总干事,张冲此后一直是“中统”的重要领导人。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对中共地下组织采取的一系列重大破坏活动,张冲均参与策划和指挥。在上海发生的诬陷周恩来的“《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事件”(周恩来曾化名“伍豪”),就是张冲执笔炮制的。积极反共,才华出众的张冲深得蒋介石和陈立夫、陈果夫的信任和器重,1935年,并无显赫职务、资历极浅的31岁的张冲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引起国民党内、军内一些资深要员的强烈不满。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又遴选张冲为国共谈判国民党方的主要谈判代表之一。
张冲在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直接、密切的接触中,思想很快发生了很大转变。他深为共产党人不计前仇、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所感动,也为共产党人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官兵一致的精神所感染。1937年5月下旬,张冲率国民党考察团访问延安,毛泽东在一周内四次会见考察团成员,并单独与张冲促膝长谈。延安军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满腔热忱的敬业态度、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都与国统区形成鲜明对比,使张冲深感震动,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和信任。他回来后,对好友说道:“中国不会亡,民族大有希望,这是我去陕北后亲自领略到的。”他与周恩来等人的接触更加密切,成为真诚相待的朋友。在周恩来两上庐山谈判时,张冲殚精竭虑,为谈判的进展操劳忙碌,真诚希望国共二次合作能够早日成功。每当中共方面无法接受国民党提出的无理要求,总是与张冲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张冲每次都及时地向蒋介石作真实的汇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蒋介石对张冲的工作也是比较满意的。
6月上旬的一天,张冲陪同偶有空闲的周恩来游览庐山著名景点仙人洞,。一行人穿过两峰夹峙、林木茂密的山谷,走过仙人洞的石圆门,踏上从峭壁间横空跃出、飞临深渊之上的一块长条巨石。周恩来仔细端详着巨石上的两幅石刻:“豁然贯通”、“纵揽云飞”,不由点头赞道:“好,好!字好,意思也好,道出了游客到此的心声,增添了游兴。”周恩来停了停,又说道:“站得高一点,就能豁然贯通,纵揽大好风光。我们两党的谈判也应如此,只要我们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以民族大业为重,很多问题都能豁然贯通,以前的恩恩怨怨都可以消除,真诚合作,共同抗日。”张冲连连点头,表示赞同。那天,他俩在巨石上站立了很久,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甚为欢洽。1959年周恩来重游此地时,还向随来的同志忆及20多年前与张冲在此畅谈国共合作之事,为张冲的英年早逝惋惜不已。
1937年7月中旬,国民政府在庐山举办著名的“庐山谈话会”,诚邀各党各派负责人、各界名流前来庐山共商国是。周恩来广泛接触参会代表,向他们宣传中共停止内战、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寇的方针政策,张冲时常陪同在周恩来身旁,赞扬中共的方针政策。熟悉张冲历史的名流们对张冲的态度都感到十分惊讶,认为“淮南先生”都能从反共的中坚骨干转为真诚联共,足见中共的政策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族愿望。
张冲立场的转变引起国民党内顽固派的愤恨,他们痛斥张冲是国民党的“叛逆”,叫嚷要开除他的党籍,甚至扬言要暗杀他。张冲不为所动,照样为联共、联苏而日夜操劳。
1941年8月11日,张冲因患恶性疟疾不幸在重庆病逝,年仅37岁,国共两党深为痛惜。蒋介石亲撰挽联:“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毛泽东、董必武等7人联名送的挽联是:“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年辛勤如一日;斯人独瞧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周恩来送的挽联是:“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朱德、彭德怀的联名挽联是:“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蒋介石、周恩来参加了张冲的追悼会。周恩来对张冲的家属予以了格外关照,张冲的儿子、女儿都是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参加了革命工作。
六、张元济赴庐山编校《四部丛刊》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82岁的张元济是与会代表中惟一见过光绪皇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人。毛泽东对张元济极尽礼遇,会议结束时,还亲自送到大门外。
张元济是中国著名出版家,1867年生于浙江海盐。他是清光绪进士,曾任邢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后在上海主持创办不久的商务印书馆,毕生致力于文化出版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病逝。
1929年至1935年,张元济七上庐山,在庐山审校《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期间他还面见蒋介石,要求他放宽对《生活周
刊》等进步报刊的禁压。
1932年6月中旬,张元济上了庐山,下榻东谷的一栋别墅。这栋别墅建于1899年,为英国人在汉口开办的“国际出口公司”所有,面积约2800平方米,石构一层,全由打磨精致的料石砌成。别墅为长方形,大门向外凸出一些,两端为半圆形圆堡,外廊大玻璃窗上的木纹装饰十分精美。门厅前面有左右分流、并折成与主体方向垂直的台阶,台阶的用料都很讲究。别墅与台阶构成极为生动、华丽的图案。
和前几次上庐山不同,张元济这次上庐山心情十分郁闷。年初日本军队进攻上海闸北,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在这次著名的一·二八战役中,张元济倾注巨大心血的商务印书馆总厂和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炸毁,烧毁,损失极为惨重,大量珍贵的书稿、书籍化为灰烬,这对张元济打击极大。但是,张元济很快从悲愤中振作起来,开始为商务印书馆的振兴而操劳。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犹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毕竟年龄大了,不久他便因过于疲惫而难以支撑,只得上庐山休养。但他不允许自己过于轻松,仍然带了重大任务上山,那就是审阅校勘《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是张元济花费几十年心血,矢志不移编印的大型丛书,用丛书形式来整理、出版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商务印书馆的重头书。《四部丛刊》1922年第二次出版时就已收书323种,共8548卷。1928年10月,张元济考察日本出版业时,又访得好几种中国古代文化珍本,加上新收集的国内各地的初刻本和珍本,张元济决定更换《四部丛刊》的部分底本。即使在商务印书馆遭到极大损失,张元济也要坚持把这件事完成。他在庐山的3个多月里(期间两次返回上海处理公务),基本是杜门谢客,一心潜在审阅、校勘书稿中。除此而外,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面见蒋介石,二是参加著名诗人陈三立八十寿辰。
8月的一天,张元济走进了蒋介石的庐山官邸“美庐”别墅,他是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要当面向蒋介石请求放宽对《生活》周刊等进步报刊的禁压。《生活》周刊创刊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原只是一个教育类的刊物。1926年,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逐渐把《生活》周刊改变为社会时事类刊物,全方位地报道和评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重点报道农民、工人、女仆等平民的生活状况,为他们的不公平待遇而呼吁、呐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转向宣传抗日,由几万份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份,在全国影响极大,引起国民党宣传部门的关注,多次派人去周刊捣乱,并威胁要关闭周刊。张元济对此极为不满,当他得知蒋介石上了庐山后,便直接去找他,希望蒋介石能制止对《生活》周刊的迫害。张元济对蒋介石说,《生活》周刊之所以受到民众欢迎,说明它反映了民声、民情,作为国民政府,不应压制民主。蒋介石当面对张元济客客气气,说一定会考虑老先生的意见。但随后不久,《生活》周刊即被国民党查封,邹韬奋也被迫流亡国外。
张元济在庐山期间,还抽空参加了民国大文人陈三立的八十寿辰。张元济与陈三立在上海就多有来往,他与这位“维新四公子”之一的清末官员都参加过戊戌变法,都因此而被“革职”,都立志不再“人仕”。张元济对陈三立的人品、才学都十分钦佩,当他听说隐居庐山的陈三立过八十大寿,特备一份厚礼前去陈三立的“松门”别墅祝贺,并集前人诗句成绝句一首献给老人:“人间难得好林泉,气爽风清秋景妍。扶老安心就闲散,依然冰雪照苍颜。”
张元济在多次上庐山期间,还为编校《百衲本二十四史》而忙碌。牯岭邮局一天两次专程派人送来和取走一包包书稿、一叠叠信件,从未出过差错。为此,张元济还和庐山邮政局祁姓局长成了好友,张元济对邮局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
庐山著名景点“白司马花径”是因白居易在此赏花写诗而出名,张元济曾为“花径”赋诗一首:“桃花开处纷无数,一遇诗人便不同。千载风流白太傅,长留名迹在山中。”
1956年6月15日,自知来日不多的90高龄的张元济,以“浙江老乡”的名义,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首先回忆了1932年他们在庐山的会面,然后,提起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的浙人钱武肃。钱武肃在五代十国时建立了吴越国,他期望中国统一,在兵强马壮、富甲天下的情形下,放弃独立,毅然率全浙人都归顺宋朝,为宋朝统一中国起了关键作用。张元济劝说当今“浙人”蒋介石效法浙江前贤钱武肃,为祖国的和平大业做出贡献,流芳千古。张元济将信转呈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看后大为赞赏,指示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