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新闻事业的开创者
2008-03-24王荣福
王荣福
临海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观澜,是新华通讯社的第一任负责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第一任总编辑。他到中央苏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事新闻工作。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近两年的新闻实践中,王观澜亲历了苏区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开创阶段的全过程,是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他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坚持面向工农大众办报的正确方向,创造性地发挥新闻事业党和政府“喉舌”、“耳目”的职能,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斗争精神开展批评和斗争,为开创苏区新闻事业的新局面,为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为苏区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在闽西苏区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
王观澜1906年7月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城关一个贫苦家庭。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在家乡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上海市沪东区从事工人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期间,他同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0年回到上海。
1931年初,中共中央指派王观澜和王维之、许宏亮组成3人小组,由王观澜担任组长,从上海前往闽西苏区。他们经香港来到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福建省永定县虎岗乡,王观澜被任命为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负责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同时还担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后又兼组织部长。
虎岗,是闽西苏区政治、军事的中心,四周山峦环绕,方圆数十里的平坝里,散落着几个自然村。闽西政府和特委机关所在的虎岗,约有300户人家,是其中的一个大村落。王观澜几乎每天都到附近村庄去了解情况,他发现,这里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往日统治乡村的豪绅地主的土地虽然已被分掉了,但其他财产大部分未动,威风并没有被打下去;有些村的政权还被地富分子把持着。因此,一部分农民仍有顾虑,不敢起来斗争。他把这些情况向特委作了汇报,经研究决定,进一步发动农村的土地斗争。
王观澜一边负责编辑《红旗》报和开展其它宣传工作,一边经常和张鼎丞、李明光等一起到农村去,发动贫苦农民斗土豪、分财物、分田地,还帮助新得到土地的农民开展犁牛合作和劳动互助。王观澜把这一时期在闽西亲身经历的斗争情况及时在《红旗》报上进行真实而生动的报道,对其它地区的农村斗争起到了示范和影响作用,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在苏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组织和开展工农运动的“运动员”和“战斗员”,这既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王观澜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找到了新闻工作与革命斗争实际有机结合的途径,形成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
为配合红十二军解放长汀,向北扩展闽西苏区,王观澜奉命带队北移。特委任命他兼任(长)汀连(城)县委书记。在濯田的一次激战中,王观澜率领队伍消灭了一支气焰嚣张的“团匪”,随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特委机关迁到濯田。9月中旬,红十二军打下了汀州,特委又任命他兼任汀州市委书记。
二、调中央苏区创办“红色中华通讯社”
长汀解放,闽西苏区和江西中央苏区连成一片。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由周以粟写信,调王观澜、肖劲光、邓发三人去中央局。不久,王稼祥到长汀,最后取得省委同意,王观澜和王稼祥一起到江西瑞金,第一次看见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毛泽东和朱德。王观澜受命筹办中央局党报,协助王稼祥编辑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
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大会期间,王观澜负责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并主编《大会日刊》。会后即由他筹备和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任总编辑),同时还兼任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县云集区的区委委员。
“红中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构,是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通讯单位。内设编辑部、材料部和发行科,并组建了列宁室,后建立了《红色中华》编审委员会。“红中社”最初的两项任务就是充当“喉舌”和“耳目”,一是对外播发宣传我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二是将抄收的重要消息编印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期间,《参考消息》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每日电讯》等名义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
1931年11月7日,在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声中,“红中社”冲破敌人的封锁,首次用无线电广播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播发了大会的重要文告、宣言,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诞生。“红中社”新闻广播的呼号是CSR(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的缩写;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使用这一呼号)。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王观澜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红中社”负责人,是新华通讯社第一任负责人。
三、主编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它与苏维埃政权同时诞生,最直接地反映了苏区的革命进程。《红色中华》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
《红色中华》还能直接聆听党和政府领导人领导和指挥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意见和想法,有许多文章就是领导人亲自写的。这就能直接反映他们对工农大众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关心和思考。也是《红色中华》能充分发挥新闻工具的本质特点,直接传达苏维埃政府对苏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视和关心。
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毛泽东还常把到瑞金的重要客人介绍去参观、座谈。赵博生、董振堂等率国民党二十六军1万多人“宁都暴动”后,毛泽东就陪同他们参观访问了“红中社”。
当时在临时中央宣传部给
张闻天部长当助手的杨尚昆也是《红色中华》的撰稿人之一,当苏维埃政府发出开展夏耕的指示后,《红色中华》决定就如何既保障战争需要又不违农时发表一篇社论,杨尚昆为此走访了毛泽东主席。当毛泽东得知杨尚昆就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并对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赞赏不已的中共四川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杨闇公的胞弟时,非常高兴,两人一见如故。毛泽东就社论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等详细谈了自己的看法。杨尚昆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那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是毛泽东主席的。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红色中华》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它刊布中央关于建政运动的训令,并发表社论阐明这一运动的重要性,设立《苏维埃建设》专栏,报道建政消息,交流经验教训。还及时注意运动中的新问题,刊登读者来信,帮助党和政府发起了一个结合建政的检查工作运动。
为协助党和政府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红色中华》经常以报社名义发出号召,如节省粮食、认购公债、扩大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组织赤卫军(少先队)、熬制硝盐、收集弹壳与废铜铁、发展游击战争等,同时注意及时报道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努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热烈情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相继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学生运动、西安事变等抗日怒潮。为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红色中华》不断报道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斗争的消息。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布《为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民众书》后,《红色中华》在第一时间加以刊登,并以此为指导,把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动员民众一致抗日,作为长期宣传的重要任务。还用5期的不少篇幅连载了瞿秋白用“维嘉”笔名写的长篇政论《中国能否抗日?》,对比中日双方的军事、经济力量和人民的组织程度,用事实澄清国民党散布的悲观论调,得出中国“有力抗日”的坚定结论。许多读者写信给报社,支持红军武装抗日,反对国民党的卖国行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带动苏区新闻事业进入新阶段
主持“红中社”和《红色中华》工作期间,王观澜始终以面向工农大众为办报的方向,坚持以通俗生动的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红色中华》为4开小型铅印报纸,并以通俗生动见长。它设立了多种栏目:《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红角》、《突击队》、《警钟》等。还设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常有漫画插图。一般出4到6版,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红军获大胜时,发行号外。
它的编辑部既是报社,又是新闻社,除了报纸和播发新闻,还编辑其它宣传材料。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们在冲破蒋介石反动派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紧张斗争环境中,自己动手,努力克服纸张、器材和印刷发行方面的种种困难,从红色根据地把党的主张和战斗情况传播出去,鼓舞和指导各根据地人民和白区地下工作同志们的斗争。在每人每天只配给半斤糙米的条件下,他们依旧自觉地日夜奋战,编辑部工作人员做编辑又兼记者,一面组织稿件、编辑稿件,一面外出采访,还要兼做校对和部分译电及刻写油印工作。他们在号召读者节省开支支援前线时,先从自身做起,每天只吃两餐杂粮,自己开荒种菜,节约粮食和伙食尾子,捐献被毯、衣服甚至部分津贴,送给前方红军。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时的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由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随着中央根据地的发展,发行量最多时达到4万多份,在当时中央苏区8万平方公里60多个县的区域内,每百人就拥有一份《红色中华》,其传播之广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央苏区内不可替代的主流媒体。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办好《红色中华》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编辑部的小窗,常常彻夜透着小油灯的亮光。1933年8月,《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在以《红色中华》为主的新闻报刊的带动下,苏区的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除《红色中华》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等。
五、使新闻媒体成反腐倡廉重要阵地
众所周知,在中央苏区党内曾经历了一场非常激烈的路线斗争,这就是主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以博古为首所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斗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要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品格。王观澜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不但充分发挥报刊等新闻媒体揭露和鞭挞根据地内一些不良现象的功能,还旗帜鲜明地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新闻手段进行了有效的斗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后,就十分重视与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展开斗争。在当时的苏区,工农检察机关的领导人何叔衡、项英、董必武等人都把《红色中华》等新闻媒体当作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经常通过媒体传播,把检察工作的方针、政策最快、最广泛地告之民众,动员和发动民众配合工农检察部的各项工作,以达到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为配合中央政府的斗争,王观澜在《红色中华》上开辟《可耻的黑板》等栏目,专门揭露反面典型,批评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在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中影响很大。从《红色中华》创刊到中央红军长征前的264期报纸,可以看到,专门为检察工作开辟的专栏就有《铁锤》、《突击队》、《工农通讯》、《警钟》等,通过这些专栏,把检察工作的法律法令、工作动态公之于众。并以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漫画形式,把检察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如《红色中华》第168期共有10个版,其中就有7个版涉及反对违法乱纪斗争的内容。1932年2月14日,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通过《红色中华》公布了在中央机关内查办“大案要案”的有关情况。另外,在检察工作的专栏中,还陆续揭露了形形色色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警惕。又如《红色中华》刊
登的漫画《反对贪污浪费》和《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都非常准确地表现了检察机关的工作主题。
六、遭迫害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1932年夏,王明开始在中央苏区推行“左”倾路线,进行所谓的“肃反”运动。8、9月间,执行王明路线的几个人,以《红色中华》发表一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飞机轰炸根据地的消息为借口,向王观澜发难,污蔑他为敌人吹喇叭,吓唬根据地人民。后来又提出他在莫斯科反对王明为首的支部局的问题,说他有“托派嫌疑”。中央局有人主张开除他的党籍,并把他关进中央政治保卫局。当时中央局党的关系属于云集区。云集区9个乡党支部和群众为之愤愤不平,纷纷写报告,要求释放王观澜。为此,中央以为是王观澜鼓动各乡干的,后经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各乡党支部自发写信、写报告的。后来,中央政治保卫局副局长李克农对王观澜说:“你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出去了。”他恢复了自由。但是,却被调到土地部当秘书,《红色中华》总编等职务就这样被悄悄地撤掉了。然而,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人仍然坚持要开除他的党籍,并写报告到云集区委审批。区委先后开了10多次会议,拖了3个月,也没有获得通过。
1933年1月,中央局作出决定:中央政府机关党组织不再隶属地方党委领导,王观澜被开除党籍!可是,王观澜始终没有接受这一强加给他的错误处理,始终没有在处理决定上签字,仍然积极地为党工作,后来又一直顶住了给他“重新入党”的种种安排。直到一年后,在毛泽东、叶剑英、李富春等据理力争和催促下,他的党籍才得到恢复。
离开新闻岗位后,王观澜仍然关心着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工作喉舌作用的发挥,继续以新闻的手段指导革命斗争,在《红色中华》和《斗争》等党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宣传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的经历和经验。1934年1月,王观澜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0月,调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随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到达陕北后,王观澜被任命为中央苏区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主任。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文革”中他遭残酷迫害。改革开放以后,王观澜被彻底平反,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年逾古稀,仍积极至农村调查研究。1982年1月19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