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施奇烈士回家

2008-03-24金在良

足迹 2008年1期
关键词:上饶平湖塑像

金在良

施奇,1922年出生于浙江平湖,14岁离开家乡,16岁参加新四军,任军部机要员,在皖南事变中被俘,20岁时被敌人活埋。她从此便永远地留在了远离家乡的上饶郊外的土地上。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儿,人们在照片上看到她,在书中读到她,人们时刻在呼唤着她的名字——施奇,你回家吧1 65年后的2007年,家乡人民终于把自己的女儿迎回了家。

一本书为她记载

《永不凋谢的杜鹃花》是家乡人民为纪念施奇而出版的一本专辑的书名,把烈士比作“杜鹃花”也是家乡人民对施奇的深深怀念。翻开封面,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施奇生前的几幅工作和生活照片,栩栩如生。接着是市委书记所作的序言,读来真情实感:“历史锤炼和造就了施奇,历史同样可以锤炼新时期党员,造就新一代青年。”第一篇文章是中央机要局局长张彦珍撰写的《永远的施奇不朽的“丹娘”》,他高度概括了施奇的精神。接下来是10位施奇生前战友所撰写的回忆文章,讲述了施奇生前学习工作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特别是施奇惨遭敌人蹂躏仍坚定信念的情景,催人泪下。专辑还收录了《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施奇的文章。字字句句、页页篇篇凝聚着家乡父老欢迎亲人的真情。

书籍由平湖市史志办公室编辑。作为平湖地方党史研究部门,曾征集了多位平湖籍革命烈士的事迹,并出版了《平湖英烈》一书,但单独为一位烈士成书,施奇还是第一位。因此,在编印中,作者经反复研究框架结构、征集史料,最终以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了烈士感人的一生。全书虽然只有88页,但却印刷了3200册,力求能让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让施奇走进每一位平湖人的心中。

一部电视片为她讲述

为牺牲了65年的施奇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摄制组的人心酸啊,因为拍不到主人公的音容笑貌,拍不到英姿飒爽的身影,只能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史料图像,有煤业救护队救护、新四军行军的图像,甚至还用上了电影《上饶集中营》的图像。历时3个月,上杭州、上海、北京,去江西上饶、安徽云岭、江苏高邮,采访施奇生前战友,拍摄施奇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场景,还有被囚禁、活埋的场地。最后拍到了10多个小时的带子,每一段带子都深情感人,都十分珍贵,仿佛施奇就在其中,仿佛施奇正在尽显平湖优秀儿女的风采。制片人是含泪剪辑,充满激情地做完了片子。片名叫《永远的施奇》,寓意施奇是平湖的骄傲,永远是平湖的骄傲。讲述施奇沿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施奇最亲密的战友毛维青口述,一条是中国美院教授高照为施奇塑像。两条线同时推进,让观众真切地了解到施奇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强烈地感受到施奇精神的震撼力。

平湖广播电视台电视片的制作水平在全国也小有名气,这次派出精兵强将,带着对烈士的崇敬,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使片子的艺术境地达到了最高。平湖电视台播发后,观众反响强烈,都为平湖出这样一位女英雄而自豪。片子刻成3200张碟片,更加直观地把施奇的形象印在了平湖人民的脑海里。

一块祥地为她而留

70多岁的中国美院教授高照,40多年前的毕业作品就是施奇塑像,塑像进京展评,还刊登于《浙江日报》,作品在“文革”中失踪。在江西上饶烈士陵园惟一的一尊汉白玉塑像,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所立的“机要工作者的楷模——施奇烈士”。2006年,高照参观上饶集中营纪念馆时,看到那汉白玉塑像,产生了重塑施奇烈士塑像的心愿。这个心愿正好与平湖人民和平湖市领导同志的心愿不谋而合。

2007年6月,高照正式开始施奇烈士塑像的创作。他辗转反侧,冥思苦想,也许太认真,也许过于追求完美,一贯喜欢一稿定型的他,这次设计了3个方案。3个月后,一尊名字叫“峥嵘岁月”的施奇全身铜像制作完成。施奇身穿军大衣,头戴军帽,手插大衣口袋,眼望左前方,神态向往。施奇就以这样自然的容貌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盼望已久的故乡人民的怀抱。

东湖,自古就是平湖最美丽的地方,近几年又装扮得更加艳丽多姿。在东湖景区的西南角,也是进入景区的一个入口处,有一个花坛,面对宽阔的马路,背靠南村书堆景点,闹中有静,静中有动,施奇的塑像决定安放在花坛的中央。高照到平湖察看选址时说:“这地方最好,仿佛你们就是为施奇留着的。”

10月12日,是施奇回家的这一天。秋阳洒在施奇的塑像上,红绸披挂在施奇的塑像上,湖水涟漪,鲜花簇拥。揭开红绸,挺拔的英姿,革命的戎装,施奇回家啦!崇敬地献一束花,深深地鞠一个躬,欢迎平湖的好女儿回家。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女儿太辛苦了,太悲壮了。泪水模糊了眼睛,这是悲伤,这是骄傲,这是高兴啊!

一群战友送她回家

知道施奇要回家,好多人兴奋。毛维青是施奇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与施奇同龄,一起参加煤业救护队,一起参加新四军,一起囚于上饶集中营。毛维青越狱后,到平湖找过施奇的家人,之后一直撰文纪念施奇,让施奇回家是她最挂念的事情。86岁的她为了施奇回家一直在紧张的忙碌,提供施奇史料,为塑像题字。她在施奇塑像前说:“我没有找到你的家人,现在平湖市委、市政府就是你的父母,平湖人民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施奇啊,你回家了!”

施奇生前战友陈安羽、丁公量、张薇、苏酝、邓毅生、朱洪来到平湖,送施奇回家。老姐妹,老兄弟,难忘那峥嵘岁月,割不断那战友情深。来到施奇家乡,仿佛又和施奇在一起。施奇的才能,施奇的为人,施奇的信念,真是说不完,道不尽。千言万语并成一句:施奇,送你回家了。

还有两位施奇生前战友楚青和沈爱平,因身体原因没有来,但一个叫人代送鲜花,一个叫儿子梁平波赶来。梁平波是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施奇是他妈妈沈爱平的入党介绍人。他说,施奇阿姨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妈妈讲起,一直激励着我奋发进取,施奇阿姨的塑像落成,将激励更多的人。

中央机要局的领导来了,浙江省和嘉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党史研究室、机要局的领导,以及施奇牺牲地的领导都来了,大家把新四军的优秀战士,把机要战线的“丹娘”,把优秀的共产党员,把牺牲在上饶的英魂,送回了家。

施奇回家,是施奇生前战友的心愿,是平湖市委、市政府的心愿,也是家乡平湖人民的心愿。这个心愿终于实现。市委书记孙贤龙激情地说,施奇不死,施奇精神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平湖不仅接回了施奇,而且接回了施奇的精神。施奇将永远和家乡人民在一起,共浴金平湖的繁荣富强!

猜你喜欢

上饶平湖塑像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浮尘
吟荷
谁的蛋
晨游湘园
塑像和井
网剧《平湖往事》开拍
上饶炒粉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