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典型意象扫描(一)

2008-03-21陆精康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3期
关键词:杨柳落日夕阳

陆精康

诗歌意象指诗词曲中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本文分析古诗词典型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主要考虑其使用的广泛性,简要的分析,则偏重于意象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一、“月亮”意象:“多情只有春庭月”

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这首诗,写所思所念之人再也无处寻觅,只有一轮皎月,将幽冷清光洒落庭院。离人不见,明月多情,陪伴着孤独的诗人。

月亮,诗人的知己。多情的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月亮,投射着游子浓浓思乡情。孤悬天际的月亮,既照异乡又照故乡,勾起诗人的乡情乡恋,同时又成为乡愁的慰藉。白居易《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弟兄离散,天各一方,诗人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一轮明月,想象着离散亲人共看明月潸然泪下的画面。白居易勾勒的这幅异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成为游子思乡的一个经典镜头。

月亮,寄托着离人悠悠别情。皎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这两句诗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将对朋友的思念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月亮,见证着情侣绵绵恋情。新月如眉,楚楚动人,满月如面,丰腴温柔。当空皓月,是连接沟通天下有情之人的中介,双方情感通过一轮明月交融,月亮从心理上拉近了恋人的距离,促成了恋人间的亲密。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月下树前的迷人景色,为初恋的情侣增添了诗情画意,同时也见证着爱情的欢愉;而物是人非,“不见去年人”的怅惘,似乎连月亮也为之伤情。

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为壮丽山川增色,引无数诗人折腰。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为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二、斜阳意象:“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再过金陵》:“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唐诗人包佶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古诗词中,夕阳是诗人们乐意运用的意象。这一意象或称作斜阳、残阳、落照、残照、落日、斜日、斜晖等,可谓名句迭出精彩纷呈。张炎《八声甘州》:“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周邦彦《夜飞鹊》:“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张孝祥《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柳永《蝶恋花》:“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张泌《浣溪沙》:“晚风斜日不胜愁。”秦观《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这一意象言语形式多样,审美意蕴也具有复杂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诗人借夕阳以抒发迟暮悲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时光流逝,一去不返。面对夕阳,诗人难免生出时光易逝的感叹。伤年华虚掷,怀迟暮之悲,成为吟咏夕阳之作常见的主题。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夕阳西下”为眼前之景,但由此触发的却是对昔日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人生华年难再的悔恨感伤寄寓词中,充斥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贾岛《暮过山村》)诗人借夕阳以反映乡思乡愁。红日西沉为白昼的结束,此时一切归于黯然冷淡,极易触发天涯游子心底的乡思乡愁,一种沉寂悲凉的氛围就会笼罩全身。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诗作表现游子在日落时滋生的浓郁乡思。落日可见,故乡遥远,碧山相隔,暮云遮拦,他乡之客触景生情,由夕阳生发出乡思之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诗人借夕阳以表现离别痛苦。夕阳总给人凄凉悲惨之感,这种感受又正吻合了离人黯然伤神的情怀。张元干《鱼游春水》下片:“老去情怀易醉,十二栏干慵遍倚。双凫人惯风流,功名万里。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何时送客,更临春水。”江楼送别,词人将“功名万里”的希望寄托于抗金志士之身。夕阳西下,孤帆远去,词人伫立江边,不忍离去,心中涌动的是报国的期待和内心的悲苦。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王安国《题滕王阁》)诗人借夕阳以寄托悲凉心境。夕阳烟霭,凄凉氛围,家国之悲、人生之忧与西下夕阳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落日余辉映照楼头,失群孤雁哀鸣阵阵,日暮景象渲染了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衬托出词人的孤寂悲苦。志士不在其位,英雄无奈多情。诗歌文本表现的是“清秋”实景,但是,那落日残照不啻是危机四伏的南宋王朝的象征,那失群孤雁又恰恰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江南游子”的万千愁绪在暮秋景物之中表现得十分凄凉。

另一方面,夕阳带给人们最后一丝温暖,这种温暖令诗人倍感亲切。夕阳亦非无情之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壮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的昂扬,“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静谧……与“烈日”不同,夕阳西下的美景令人感叹,也引发了诗人美好的诗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人们从白居易《暮江吟》中读到的是残阳铺江的美妙境界,是由西下夕阳引发的对时光的留恋、对造化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杨柳”意象:“杨柳渡头行客稀”

王维《送沈之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杨柳渡头”之杨柳,不仅点染环境,烘托气氛,而且是赠别时的一种象征物。《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风波及两宋。

作为一种实体性意象的杨柳,大量出现于古典诗词中。唐诗宋词如果缺少杨柳,无疑将大为逊色。

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白居易《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垂柳于地,也便于折取。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迎归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岂不更好?这是由旧题翻出新意了。

杨柳,魂牵梦绕的思乡意象。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诗人家在润州,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蒹葭杨柳这些生在水边的物象,居然略类江南,自然而然引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于是唱叹不已。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杨柳,欲理还乱的怀人意象。秦观《江城子》上片:“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杨柳是词中一个特殊意象,这柳,不是别处之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当年别离之缠绵往事曾在“杨柳”之侧、“朱桥”之下、“归舟”之中发生。而今,西城杨柳依然,人已天各一方。这杨柳正是引发缅怀离人情感的触媒。

杨柳,欲说还休的闲愁意象。冯延巳《鹊踏枝》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万丝飘拂的杨柳的不尽柔条唤起的绵远纤柔的情意是无尽无穷的。

从别离到思念,再到广泛意义上的忧愁,这是杨柳的文化含义的不断拓展,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作《兰陵王》就显示了多方面的文化意义。该词上片:“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离情,乡情,京城倦客的失落、凄惘与忧愁,在可人的柳色映衬之下,情深意婉耐人寻味。

另一方面,作为比喻性意象的杨柳,也可以成为一种反面形象。不少诗人对这一意象作了创造性运用。杜甫《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诗将“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对举,表达的是对人世间“颠狂”“轻薄”之人的厌恶情绪。曾巩《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得东风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诗则以柳比得势小人,“倚得东风势更狂”的小人,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终将受到严惩。这类作品中,柳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载体,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杨柳这一物象的否定。

四、“梅花”意象:“一树寒梅白玉条”

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梅花在百卉俱谢时凌寒独开,足见风骨之傲。张谓笔下的这树梅花,有一种静态之美。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士钟情的事物,“一树寒梅白玉条”透出古代文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南朝陆凯《赠范蔚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最早赠给梅花的一束心香。梅花从百花丛中脱颖而出独标风格,梅花的芬芳香彻宋代的诗坛和词坛。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浅的水中倒映出梅花疏朗横斜的倩影,朦胧的月下浮动着梅花清幽醉人的馨香。诗作以流水和月亮作陪衬,用疏影和暗香状梅花,传神写出了梅花的姿态神韵,创造出一种含蓄幽美的意境。

梅花成为美人的常见喻体。花与美人之间有一种天然联系,桃花妖冶,牡丹艳丽,蔷薇俊俏,皆可比喻美人。而对那些柔美清幽、高雅纯洁的女子而言,梅花却是绝妙的比喻。苏轼便为爱妾王朝云吟唱了一曲悲悯恸人的颂梅之曲。《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处处写梅花,却处处绾合着朝云(晓云)的懿行风貌。陈焕的《梅花》诗勾联梅花与佳人则别出新裁:“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深山僻野人迹罕至之处,幽居僻处自怜幽独的一位佳人,惊起妆匀喜迎雅客,这位佳人原来是山中梅花。由佳人联想到留侯张良,更是想落天外的神来之笔。梅花、佳人、留侯间的异质同构丰韵共通,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又是山林隐逸的精神寄托。高山幽谷荒村水泽,远离尘世孤芳自赏,梅花的这种生态与处江湖之远的山林隐逸者有天然相近之处。杨无咎《柳梢青》:“为爱冰姿,画看不足,吟看不足。已恨春催,可堪风里,飞英相逐。只应自惜高标,似羞伴、妖红媚绿。藏白收香,放他桃李,漫山粗俗。”杨无咎不愿依附奸相秦桧,朝廷屡召不应,作此词明志。那些“妖红媚绿”的漫山“桃李”,阿谄趋奉丑态百出,梅花“自惜高标”羞于与之为伍,词作表露出寄迹山水的隐逸情怀。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南宋大厦倾圯,山河沦于敌手,天地寂寥,烟笼雨霁,隐居闽中的作者是以傲霜吐艳的梅花作为精神支柱的。

梅花成为志士仁人坚毅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象征。一树先为天下春,凌风犯霜,岁寒怒放,对抗冰雪,对话寒冬,梅花的这种品格与那些犯颜冒死矢志不渝的不屈志士精神完全相通。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站外断桥边的无主野梅,寂寞孤愁,承受暮霭黄昏中风雨的侵袭,还要遭到百花的嫉妒。但即便零落成泥,那一缕幽香依然如故。词中的梅花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这首词作的意义在于,梅花从此开始成为孤芳自许的烈士的典型形象。这种形象在辛弃疾笔下出现:“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在萧泰来笔下出现:“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霜天晓角·梅》)在晁补之笔下出现:“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亳社观梅》)

抗霜犯雪超尘绝俗的梅花,有空谷佳人的韵致,有山林隐逸的情怀,又有志士仁人的风范。这一典型意象丰厚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蕴,催生古今诗人咏梅的杰出词章,在中国诗歌的史册上,梅花永远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杨柳落日夕阳
落日
杨柳滩,沱江新画廊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大漠落日
落日
简历
多喝水
杨枊杨柳条条
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