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与训练一组

2008-03-12唐惠忠

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2008年10期
关键词:词人李白赏析

唐惠忠

其一:托物寓怀空灵飞动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当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冷寂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与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写实,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我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实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练习】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_________”。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其二:清新俊逸的即兴之作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南宋】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落职,时年42岁。②外家:娘家。

★【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奔波,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1182年至1191年,他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这首词写于这一时期。由“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可知写作的具体情景——词人在游了鹅湖后,趁着酒兴挥笔抒怀,留词于农村酒家的墙壁上。

词的上阕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白色的荠菜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挂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赊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怎能解除他内心的愁呢?

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人们心情悠闲恬静,过着勤俭的生活,牛栏的西边种着桑麻等农作物。在这片宁静的田园中,又走出一位农家女子,她青裙缟袂,趁着生蚕前的闲暇去娘家。透过农家恬然自安的心态,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祖国统一的执著。

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手法,田园怡人的风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比,从而含蓄地表现出作者不甘闲居而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不甘消沉之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作品的景物描写也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而且动静结合,人、物和谐,可谓情景相生。

★【练习】

1.该词上下两阕各写了怎样一幅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的关键句是_________。之所以说它关键,是因为,就句子本身来看,_________;就全词的内容来看,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阕写的是一幅乡野春色图: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意境恬静而又生机勃勃。下阕写了一幅村居图,生活悠闲,环境古朴,民风淳朴,意境闲适古朴。2.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它直抒胸臆,明确地交待了作者的心情:词人因多情而早生白发,只能借酒浇愁,面对如此春景也无可奈何。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就全词内容来看,作者心中之情与所见之景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这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

其三:气魄宏大 独领风骚

登太白楼

【明】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赏析】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明后七子之首,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

诗的起首“昔闻李供奉”很平常。李白曾被唐玄宗召见,有诏供奉翰林,后人称李供奉。“长啸独登楼”,写出李白高傲不凡的胸襟气魄。此诗名《登太白楼》,开始并不写登楼,而是写听李白登了此楼以后才慕名而来。太白楼在任城县(今济宁市),“唐李白客任城县,县令贺知章觞之于此”(《嘉庆统一志》),后改名为太白酒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这里,作者是写楼因人而出名。“一”字与上面的“独”字相呼应,“独”写李白的性格与精神风貌,“一”则写李白的出类拔萃——登此楼者不下千万,唯独李白登一次楼,却使此楼名扬天下。“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此二句写作者登楼看到的景色,云清、风爽、月明的秋天气色,衬托出李白坦荡的胸怀。“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眼前只见济水日夜流过,却再没有一个像李白这样有才气、名气的人来登楼了。

王世贞在明代前后七子中名气最大,虽然主张拟古,但后来对文学创作有重新认识,更加奠定了他的文学领袖地位。《登太白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围绕“太白”一名抒发作者对李白的崇尚之情,而对景物描写一笔带过。唐宋以后题咏太白酒楼的诗词很多,唯王世贞此诗风骚独领,把李白浪漫的诗风和开朗的性情尽情地表现出来了。

★【练习】

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出怎样一幅景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登楼感想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人选取了楼上应当见到的两组景色进行描摹:清晨,曙光熹微,白云连天,遥接大海;秋晚,明月朗照,九天洞彻。表达作用:衬托出李白坦荡的胸怀。2.“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写眼前只见济水日夜流过,却再没有一个像李白这样有才气、名气的人来登楼了,表现出世无英雄的感慨与自己目无余子的豪气。

其四:《白燕》诗赏读

白燕

【明】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

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

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

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

莫向昭阳殿里飞。

★【赏析】

袁凯,字景文,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太祖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上下求索,徘徊彷徨,劫后余生,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给诗作铺设下犹豫未决、选择难定的基调。接下来突起波澜,说这白燕在王谢等豪门贵族里也很难见到。作者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一是照应上句故国飘零、人事沧桑之意,二是借典起兴,将一个抱定操守、不为名利所动的“白燕”形象全力推出。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四句,写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如暮春时节池塘边尽情翻飞的柳絮以及庭院内悄悄绽放的梨花。“月明汉水”为白燕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初无影”的感觉是自己的高洁品性难以被人发现和赏识的急切与惆怅;“雪满梁园”为白燕造就的是磨练意志的艰苦条件,“尚未归”的胸襟是自己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信与豪放;“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梨花庭院”为白燕留下的是静静思考的淡淡雅境,“冷侵衣”的心绪是自己人生经历不堪回首的凄苦哀伤……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诗人借赵飞燕、赵昭仪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表面的理解好像是以赵氏姐妹的相互猜忌来比喻某些文人的相互倾轧,实则是在写皇权在握的人对有才干的臣下的无端猜忌和残酷镇压。这是一个惊魂未定、劫后余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发出的哀叹,也是对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无言的揭露与控诉,刚好道出了那个时代被耍弄、被蹂躏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故而该篇一出,便被传诵一时,作者也获得了“袁白燕”的美誉和称赞。

★【练习】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展示“白燕”的形象,写法上有何特点?请自选角度,略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示例:1.诗人把客观环境之美与人的主观世界高洁之美、壮丽之美、理想之美、清峻之美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比喻贴切的自然形式美到言志至深的人生境界美的跨越,成就了一朵诗苑中耀眼的奇葩。2.颈联直接从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化出,这种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与博喻递进的表现手法相贯通,不仅使“白燕”的艺术形象清晰丰满,也形成了本诗在意与境的结合上如行云流水、剪裁自如的艺术特色。

猜你喜欢

词人李白赏析
孤馆寒窗夜无寐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林逋梅妻鹤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