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就两字
2008-03-12蔡明
蔡 明
扫描一下近30年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便会发现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并不夸张,各路改革者都在寻找写作教学的真正规律和最佳方法。
作文教学“成果菜单”单调不行,但太过丰富也会让人在选择中无所适从。面对教师无休止的作文批改且效果甚微,我进行了以学生初作、学生互批、学生反批和学生重作为程序的“四步作文教学法”实验,其训练依据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兵教兵,兵练兵”,最终达到既解放了语文教师又能实现“兵强兵”的写作训练的理想目标。面对学生写作的痛苦,更多情况是无事可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感可发,我又尝试着进行了“开放型作文教育”的研究,试图解决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面对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始终难以提高,喜欢写作和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的局面,我又开始了“大面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虽然局面有所改观,但离目标实现还是相当远。在这期间,我还进行了“漫画作文”“网络作文”等课题研究。虽然相关的成果都见诸有关媒体,甚至有的还获得了不同级别的成果奖,但还是感觉到没有真正找到写作教学的根本。
近几年,我放下了写作教学的研究,开始了以阅读教学为主体的“黑板语文”的实践,反而在不经意中发现了些许写作教学的秘密。
就像有人一心想着语文要考高分结果总是考不出高分一样,中学写作教学一心想着教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就能力抓能力不是好办法,就技巧抓技巧也不是好办法,就方法抓方法仍不是好办法。写作是一种语言与思想的实践活动,必须借助足够量的写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技巧和方法是会在大量的写的实践中形成的,更多情况下无须别人去教。
因此,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去写、不断地写、自觉自愿地写,最后形成爱写的习惯是正路。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事,不是充当裁判员,学生写一次就评判一次,写百次你就批改百次,而是要研究如何去唤醒、激发、鼓励学生想写爱写,持之以恒地写,此其一。有了这样清醒而自觉的意识之后,你就会明白,学生作文为什么要高打分,多推荐,用放大镜去找优点的道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要鼓励学生多投稿,只要有作文竞赛就不要放过,并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的缘由了。其二,要寻找能够诱导、刺激学生乐此不疲地写下去的“抓手”或“凭借”。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如果一个中学生能够认真而不是敷衍地写满30万字,你想让他不会写文章都困难。这样足够量的写作训练,仅靠每学期的几次大作文和穿插其中的小作文是无法达到的,而且这样的训练功利性太强,学生能够始终如一认真去写的并不很多。因此,必须有更好的办法和途径。我以为,传统的“日记写作”和“每日演讲”是最为有效的抓手。仅说日记写作,如果让学生每天写300字左右的篇幅,初中也好,高中也罢,三年坚持下来就是1000多天,就是非常可观的30万字,而且每天写300字,只需要花上10分钟最多15分钟时间,是不知不觉地在学习之余发生的,其实也是每天学习生活之后休息之前的一种需要。高万祥老师把这种日记写作称为“高中生活的一千零一夜”,非常准确而又形象。再说“每日演讲”,学生必须围绕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写好演讲稿,然后利用每天的语文课前上台脱稿演讲,之后评点交流。初中或高中三年下来的语文课有那么多,每天按着学号轮着演讲,那是什么样的风景啊。通常到了最后的初三或高三,学生只要列一个提纲,就可以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上5分钟,甚至更长。能够出口成章的学生,你还愁他不能下笔成文吗?我的学生在高考中几乎都达到了三位数语文成绩,人均分超过110分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大家,写日记和演讲是语文学习,尤其是学习写作的好办法。我的学生,白天参加高考,晚上先完成今天的高考日记,然后再复习明天的考试学科,让我激动且骄傲。当然有人会说,这个办法太笨了,太传统了,甚至认为太简单了。说得对,但是请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道理:有时候,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最传统的方法之中常常隐藏着最灵验的秘方;而最简单的方法坚持做下去也会有不简单的收获。成功与否往往在“坚持”上有了分水岭。一天甩臂300次,每人都能做到,而三年中每天甩臂300次,恐怕大多数人难以做到。而苏格拉底做到了。
因此,想方设法地去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最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才是写作教学之上策。爱读书的学生才能够读“万卷书”,会读书的学生才会读“破”万卷书。什么写作的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表达的艺术都会在阅读中得之。写作中许多思想与观点,丰富的素材,遣词造句的匠心,大多来自平时阅读。甚至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灵魂的净化都可以在阅读中获得。“胸有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圣贤大家们总结得多好啊!可我们就是不能真心实意地去做。阅读是多美丽的人生姿态啊!可我们就是不肯锲而不舍地去实践。读和写的关系密切如孪生兄弟,可我们就是不会去珍爱去拥有。语文课上不反复亲近文本,而是热衷于无休止地分析解剖;“语文读本”几乎不去问津,而被束之高阁;多么珍贵的语文阅读课,常常因不会组织不善安排而放任自流;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的事。失去了阅读的源头活水,却奢望学生写作的“清如许”,这样的“馅饼”永远也掉不下来。2006年江苏高考状元,无锡天一中学黄梦娜,高考语文获136分的好成绩。秘密在哪里呢?用她的校长沈茂德的话说,是这个孩子中学阶段的疯狂阅读成就了她辉煌的高考人生;用黄梦娜自己的话说,是100多册的课外书籍的阅读,垫起了思想的高度和提升了表达的品位。一所中学,图书馆能成为所有学子最神往的地方,阅览室能成为所有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甚至每个教室里都有图书角或柜,清晨、灯光下、课余时间,校园处处可见学生捧书阅读的身影,这肯定是一所有品位的中学。学生假日里,想到的不是逛商店,逛公园,而是要逛书店,上报亭,这样的学生一定是很有品位的学生。书不只是要读,还要品,更要背。再好的文章,如果我们不能把精彩处品透记住,那还不能算是真正属于你的。如同挣钱上亿的人,不是用来买衣穿或食物自己吃,那钱其实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读书需要泛读,更要精读。读书要多,更要善于选择。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你就不用担心他的未来发展,当然更不用担心他的文章平淡无奇,言之无物。我的愚见是,“读”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于读书,古人所云甚多,无须我饶舌。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再现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的习惯。这里的关键词较多,我只想就中心词“生活”作一个说明。我们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于作家来说甚至是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忽略、忽视甚至是遗忘了生活。不只是“怎么写”要听教师的“灌输”,就连“写什么”,权柄也操纵在教师手上。我给你题目,你得按我的题去做,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聪明些的老师,命题时还能考虑一下,这样的题目,学生能写吗?有话写吗?更多的老师,就是跟着教研组或者备课组一起走,美其名曰“统一”。事实上,这里只是统一在教研组长或备课组的一人意志之下,是“统一”地跟着“一个人走”。
这个用于写作的“生活”可以从两大方面去把握、利用和挖掘。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比如,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当然这里边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这是我们写作教学首先必须充分利用的生活。二是学生可有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教育除了服务、适应的功能而外,永远有一个引领的功能。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未来的生活更美好,精神更高尚。因此,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等等都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关注,主动观察,主动分析,主动表现。前者是学生自己亲自参与或者随意留心就有的生活,后者是要通过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取电视广播新闻等途径获得的生活。如果说,前者是侧重“小我”的身边生活,那么后者就应该是侧重“大我”的现实生活。写作生活从“小我”到“大我”,切入点是为了写作,但归宿点会远远地超出写作。它能培养出富有品味和境界的中学生,它能培养出敢于担当、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全球视野的一代新人。反过来,收获了这样的“塑人”结果,又会使写作的水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不就是叶圣陶所希望的“写作与做人”的境界吗?
2007年11月下旬,我在康杰大讲堂给四个高三班学生上作文课。孩子们就写不好作文提出了诸多问题,于是,我对他们说,其实这么多问题,归结起来,只是一个问题。谁能走进我的心灵,说出我想说的这一个问题?康杰的孩子很厉害,有许多双手都举起来了。我请了坐在中间的那个女孩,她大声地告诉所有听课的师生:如果不能关注生活,做人缺少境界,就不会写出好作文。我为这个学生鼓掌,所有学生、所有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个学生鼓掌。这“境界”二字,概括得多么到位啊!闭门只读高考书的校园生活,是很难培养出关注社会、富有境界的“写作人”的。
其实,中学写作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就两个字: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有了这样的好习惯,你就不讲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展开;也不讲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表达;甚至也不需要你讲什么“起承转合”,什么“烘云托月”,什么“尺水兴波”之类,学生也能与“写”俱进,最终写出让人满意的好文章。
君若不信,何不试之。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