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我河山真本色

2008-03-07温素敏

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绿野绿树碧水

温素敏

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碧绿的山枕着清澈的水,清澈的水倒映着碧绿的山。小鸟唱着欢乐颂,蓝天下的人们闲适地坐在绿茵草地上说着、笑着……

这情景令我心驰神往!

可是,我国的许多地方,天空已不再蓝,水已不再清,山也不再绿,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除了污染,还是污染!国际环境保护专家艾烈先生说:“中国差不多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国家。”这无疑是给只专注于经济发展的国人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一心执著于发财致富的人们啊,是还我河山本色的时候了!

青山何时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古人对村居和青山的描写。然而,为了金钱,在昔日绿树葱郁的大山里,贪婪的人们早已拿起斧头狠狠朝树木砍去。大山里,有的人钱包越来越鼓,但山上的斧头越来越多,树木越来越少。有的地方,一眼望去——整座大山黄土裸露,一旦干燥的山风刮过,黄沙飞舞、旋转、跳跃。大山依旧在,绿树不再有。发家致富,使人不择手段,贪婪埋没了良知。人们啊,何必这样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这样下去,必然会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难道我们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要听之任之?任那青山从地球上消失?

碧水几时还

回想小时候,家门前的河是很清冽的。清水如镜,明净透亮。微风掠过,浮光跃金,间或榕叶飘至水面,不一会儿,又被河水悠然带走——河水太清了,容不下一片落叶栖息。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家门前的河已是面目全非,发黑的河水里飘浮着废弃的塑料袋。然而,污染的又何止我家门前的河?

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唐朝诗人刘禹锡曾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滔风簸自天涯。”几十年前,人们还能从黄河里钓到体大味美的肥鲤。而今,这条母亲河的身躯被肆虐地侵害,然而她那义愤填膺的哗哗的控诉声,又有什么人能去认真听?站在黄河边,我们再也嗅不到那迷人的带着浓浓黄土气息的水腥味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难闻的工业化学的混合气味。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对洞庭湖的描写。长期以来,宽阔的洞庭湖一直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时过境迁,洞庭湖已不能保持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称号了。据资料显示,论湖水的容积,鄱阳湖有363亿立方米,而洞庭湖却比鄱阳湖少9亿立方米。因此,洞庭湖已把“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美名拱手让给鄱阳湖了。而且洞庭湖的面积每年在缩小,以此下去,洞庭湖会名存实亡。

难道我们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要听之任之,任那波澜壮阔的黄河变为废河和美丽的洞庭湖从地球上消失?

蓝天曾经有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朝诗人刘禹锡如是说。改革开放后,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工矿企业的大烟囱争先恐后地向天空喷吐烟雾,它们就像无数条黄龙升天。拥挤于大道的汽车,也不甘示弱地放出一条条飞入天空的“小黑蛇”。日积月累,天空渐渐地改变了颜色:由蔚蓝到浅蓝,由浅灰到深灰。“蓝天白云”,成了不少现代人的奢望。

难道我们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要听之任之,任那碧霄从地球上消失?

绿野回人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述过原野,花迷人眼,草没马蹄,这是何等美丽的景色!然而这样的美景如今已很少见到了。我国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昔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可是现在呢?水草肥美的土地早已被牛羊吃得满目疮痍,过度地放牧使土地荒漠化了,而牧民对此却无动于衷。于是高原绿地草枯沙蚀,一旦大风飞扬,黄尘滚滚,使几百公里外的北京城也感到沙尘暴的威胁。

难道我们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要听之任之,任那绿野从地球上消失?

后记:

环境污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我们生存条件的破坏。牺牲环境的发展,只能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毁掉的是我们的家园。青山、碧水、蓝天、绿野,是地球的本来面目,消失了这些,我们也就失去了生存之本。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庄严使命。

教师点评

文章紧扣征文话题,从青山、碧水、蓝天、绿野四个方面,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述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后面归结到“还我河山本色”的题旨来。全文逻辑比较严密,说理令人警省。文章较多地引用了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来自于小作者学过的中学语文课文,引用到作文中来,既增加了文采和说理力度,也表现了小作者学以致用的可贵实践。文章中的小标题,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精巧布局。

(周仁旺)

猜你喜欢

绿野绿树碧水
杨优秀
生查子·洲河有感
童年之歌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浣溪沙·呖呖莺歌鸟自欢
碧水公园
炫丽的双彩虹
黄州遗爱湖
喜欢捣蛋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