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姐”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8-03-07卞晋平

纵横 2008年1期
关键词:凤姐曹禺

卞晋平

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之际,在凤子诞辰95周年和逝世10周年之时,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祝贺《凤子一在舞台上在人世间》一书的出版发行,并以此来缅怀著名的前辈艺术家凤子。

凤子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作家、编辑家和文艺创作的组织家。她原名封禾壬,艺名和笔名凤子,原籍广西,1912年诞生于武汉,1932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参加了洪深先生创办的复旦剧社,开始正式从事话剧舞台表演。她天生丽质,聪慧伶俐,嗓音清响,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很快就担任了女主角的重担。1935年秋,复旦剧社在欧阳予倩先生导演下,用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首排曹禺先生新作《雷雨》,凤子担任女主角四风的角色,同年12月正式演出,凤子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出演四凤的女演员。1936年凤子在复旦毕业,此时上海正处在抗战前话剧的黄金时期。在欧阳予倩先生导演下,一群青年人首排了曹禺先生新作《日出》的第一、二幕,凤子扮演女主角陈白露。1937年春天,凤子应邀到日本东京演出了全本的《日出》,轰动一时,受到日本文豪秋田雨雀先生以及正在日本避难的郭沫若先生的热情称赞。回到上海后,凤子一边继续在女子书店编辑《女子月刊》,一边从事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抗战爆发后,凤子在大后方桂林、昆明、重庆、香港等地继续从事话剧表演,先后演出了《前夜》、《原野》、《雾重庆》、《夜上海》、《边城故事》、《北京人》、《天国春秋》等著名剧目。抗战胜利后,凤子在上海主编进步文学刊物《人世间》。1949年6月,风子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凤子先后在中共北京市文委和北京市文艺处工作,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并参加了北京市文联的筹备。1954年她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剧本组组长,1956年调入中国剧协任《剧本》月刊主编,1979年入党,1985年退休。

纵观凤子的一生,她在四个方面有杰出的贡献:第一,她担任了曹禺四大名剧的女主角的首位扮演者,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时应当浓墨重彩写下的一笔;第二,凤子一生发表了12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戏剧评论,先后出版了五本散文集《废墟上的花朵》、《舞台漫步》、《旅途的宿店》、《人间海市》、《台上·台下》,两部散文小说集《八年》和《画像》,一部长篇小说《无声的女歌》,一部中篇小说《沉渣》,这些作品使她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艺术之星;第三,凤子先后参加过四本有影响的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还担任过报纸副刊的编辑;第四,通过以上的文艺活动,凤子结识了一批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特别是在她生命的后半期,甘当这些文艺大家的助手,默默地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凤姐”,成了许多重要的文艺活动不可缺少的幕后的中坚骨干。

今日出版发行的《凤子一在舞台上在人世间》一书,忠实地记录了凤子一生的贡献,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和感动,既是一本存真的好史料,又是一本饶有情趣的好读物。

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世纪新阶段,缅怀和纪念文艺前辈凤子,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凤子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作风。她的埋头苦干精神,她的甘当助手精神,她的创新精神,她的探索精神,包括她的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沙博理(全国政协委员)

我是1947年4月刚来中国的时候在上海认识的凤子,我们很谈得来,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那时,凤子在上海地下党领导下主编《人世间》杂志,在国民党眼皮子底下搞这个工作,很困难。风子认识了很多人,通过她我也认识了很多人,受到很多教育,尤其是目睹国民党统治下的很多现状,激发了我的正义感,很快我也参加了革命工作,做了一些事情。到了1948年,我们得到消息,说国民党特务机关要抓捕凤子,让我们赶紧离开上海。我们就向党组织申请到解放区去,组织上批准了我们的请求。于是我们从上海来到北平,准备从北平到解放区去。到了北平后,我们却没有走成,组织上便让我们留在北平迎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凤子从事戏剧方面的工作,我搞文学翻译工作,一搞就是几十年。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直到1996年凤子去世。我写了一首诗来纪念她:风子不只是一个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我之间一条不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中国已经变成了我的中国。我爱上了凤,也爱上了龙,了解和热爱中国龙,使我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国的凤。我很感谢凤子,我也佩服她,也尊敬她,我很想念她。

舒乙(全国政协委员)

凤子生前把她的著作都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所以我和姚珠珠编这本书的时侯,很方便。我们从中国现代文学馆把她的这九本书都拿出来,选其中的精品,编成了这本书。本书大体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凤子舞台生涯的回忆,第二部分是散文,第三部分是小说,第四部分是写她的家庭和她认识的文艺界的老朋友,最后一部分是大家写凤子。

我们从她书里知道了很多很机密的事情。比如说,1937年春天,她到日本演《日出》,临行前阿英悄悄给她一封信,说你到日本可能会见到郭沫若,你把信给他。凤子想办法把信亲自交到正在日本避难的郭沫若手里。当时已经到了七七事变的前夕,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党请求郭沫若在事情发生突变的时候回国参加抗战,估计国共要合作,他有机会就可以回来。阿英把这个重要的信息让凤子带去,郭老接到信后说,现在形势要发生剧变,他可能要回来.这是她第一次披露的一个机密。

凤子在话剧演艺界里有一种“大姐大”的身份,又演过“四凤”,所以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凤姐”。1949年开第一次文代会的时候,凤子拿着发给代表的纪念册,让大家签名,一下子签了四百多个,而且有题词。周恩来在纪念册上写道:“凤子姊。周恩来”。可见,凤子在大家心目中,在总理心目中,是个大姐大一样的人物,这里融入了大家对她的感情和敬意。

刘厚生(中国剧协顾问)凤子多才多艺,在许多方面都有成就,但她主要还是戏剧家。1956年她来到中国剧协,以后一直在剧协工作,直到离休。1941年秋天,在重庆中央青年剧社演出《边城故事》时我认识了凤子,因为剧本不是很成熟,张骏祥导演特地请凤子担任了该剧的主角,她当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46年在上海我们又见了面,有时去看她,此时她已经不再演话剧,但是她还非常关心上海的戏剧活动,常常给我们热心的帮助。60年代后期,我调到北京后,我们又得以再次见面。

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个老演员、老编辑,介绍一个不应该被忘却的戏剧家、小说家、散文家,更有意义的是向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介绍一位可敬可爱并且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戏剧家。凤子三次出演《北京人》中主角愫芳,演得相当好,但她仍对自己不满意,本书里面就收录了她一篇自我批评的文章,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做。凤子虽然是一位资格很老的大姐,但是非常谦虚谨慎,助人为乐,努力学习,没有丝毫的骄矜之气。

苏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

我和凤姐的认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后,我和她交友的资历很浅,但是我对她印象却很深。当时曹禺院长一下子就认准了在文艺界广结善缘的凤子做剧本组的组长,所以北京人艺从1952年建院,到1962年就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剧院的风格、艺术特点,培养了一大批演员,这在社会上是公认的。凤子在组织剧本上,确确实实是曹禺最好的一个帮手,因为她在全国认识的人太多了。建院初期,老舍的《春花秋实》、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验》、玛拉沁夫的《金鹰》、上海王炼的《枯木逢春》等,都是凤子找来的。由于凤子在全国交友广泛、乐于助人,所以大家都愿意把剧本给人艺送来,使得人艺在剧本选择上有很大的余地。从1954年末到1955年初,我开始和凤子在总导演办公室工作,那时候剧院把艺术处撤销了,成立一个总导演办公室,没有办公室主任,委派我过去做办公室第一副主任,我很惶恐,因为那个时候我刚出演员圈。有一次,凤子在向别人介绍我时说:“这是我的领导。”我当时说:“担当不起,您是凤姐,是我们的老大姐,我不能领导您。”客人走了,凤子严肃地说:“苏民啊,我很不满意你刚才的表现,做不好不要紧,可以学啊!”我对凤子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这次严肃而又亲切的批评,给我的感觉是慈母心肠、大姐风范。凤姐是我的良师,也是益友。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上,凤子的功绩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

猜你喜欢

凤姐曹禺
势均力敌,也有友谊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曹禺的傻气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续红楼梦第十二回 张金哥拦舆投控状 夏金桂假馆诉风情(1)
人心买卖
也拿凤姐来说“贪”
“凤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