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拓展数字德育新天地
2008-03-06吴颍惠亓效军
吴颍惠 亓效军
数字德育 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呼啸而来。网络普及,网民增多,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市民计算机普及率以及上网总人数在全国都居于首位。从海淀区的情况来看,网络普及程度和上网人数都高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
网络社会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网络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以承担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德育工作者园地”和“青少年与法”两个栏目的建设为契机,因势利导、建章立制,加强对数字德育的研究,努力构建一个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信息平台,以帮助学生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提高德育实效性。
三年工作 风雨兼程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于2004年依托北京市数字德育平台,创建了海淀区“德育之窗”栏目,开始构建区内数字德育体系。三年来,我们努力把栏目办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使其生动活泼、新颖美观,贴近德育实际,反映德育动态,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栏目建设
只有吸引未成年人,让他们关注我们的网站,上我们的网,我们才有机会、有可能通过数字平台开展德育工作。所以,我们努力把栏目办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在栏目建设中,我们尊重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道德成长,精心设计栏目,注重图文并茂,努力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德育工作者园地”和“青少年与法”两个一级栏目之下,下设了各具特色的二级栏目。
“青少年与法”下设“法规条例”、“案例剖析”、“模拟法庭”等常规栏目,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另外,还利用海淀资源,请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法官妈妈尚秀云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纪教育,特设了“尚秀云谈法”栏目。
在承办栏目之初,我们认为“德育应该是严肃的”,所以在“德育工作者园地”这个一级栏目中,我们下设了“德育法规条例”、“德育基地”、“名师专家”、“德育研究”、“德育实践”等二级栏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发现,这样的题目给人的感觉是板着面孔说教,没人愿意点击。经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我们认识到“严肃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是可以融合的”,于是改变风格,对题目进行了调整,现设的栏目为“特色学校特色德育”、“德育笔谈”“德育沙龙”、“德育班会”等,既融入了原来栏目的基本内容,又给人以轻松、具体、时尚的特点。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在栏目设置上,我们根据时政需要,适时增加新的内容。如结合2008年奥运会,增设了“奥运大家谈”栏目;针对学生对网络迷茫、需要引导的现状,增设了“我与网络”栏目;在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之后,增设了“我的权利我维护”栏目。
另外,在网页设计上,我们做到了美观、大方、有新意,符合中小学生审美特点,与所依托的网络平台总体设计风格协调一致,从而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二、推进策略
数字德育平台的运行,需要管理机制做保障。三年来,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形成了中心统筹、专家指导、课题推动、信息员负责、行政协调、课题骨干队伍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
1.中心统筹:确立了以区教委主任为组长,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和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教科所负责人和信息中心负责人为执行组长,以区教委各科室负责人和教科所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的海淀区数字德育平台管理中心。中心对数字德育工作全面负责。
2.专家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对栏目建设进行指导。如尚秀云法官多次参加依托栏目举办的活动,协助办好“尚秀云谈法”特色栏目。
3.课题推动:以数字德育平台建设为依托,“十一五”期间立项了“学校利用数字德育平台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区级群体课题。德育网管理中心也为课题负责中心,各栏目负责人结合所负责的栏目内容进行子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在边进行栏目建设、边进行课题研究的思想指导下,各课题学校以所承办的栏目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及时上挂于相应栏目中。
4.通讯员与信息员共同负责:聘请有丰富网络管理经验和较高德育水平的老师为德育网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设置专用邮箱,负责接收学校德育信息,同时进行筛选和网络管理工作。每校设有固定的数字德育平台通讯员,负责把学校的德育信息随时发送信息管理人员邮箱,二者相互配合,使数字德育平台信息提供和发布畅通。
5.行政协调:区教委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德育网的管理和运行,同时组织调动学校、学生甚至家长积极参加德育网的活动,扩大德育平台的影响面。
6.课题骨干队伍和志愿者相结合:以网站中心工作成员为骨干的同时,在区内招募师生成为网站工作的志愿者,参与到德育网的建设和维护中来,为办好网站出谋划策,并做好宣传工作。
7.设立奖励机制: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数字德育工作大会,对数字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先进个人、优秀信息员以及积极参与数字德育平台活动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不断推动数字德育工作的开展。
互动沟通 彰显特色
寒暑假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上网,因此,利用数字德育平台在假期开展活动恰好可以填补假期学校教育的空白。自数字德育平台开通以来,我们在每个寒暑假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德育活动,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体现网络互动交流特点的假期数字德育活动。
尊重、接纳、理解,是德育的前提。“听听孩子心声,开启平等的大门”是我们进行假期数字德育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所以我们把假期的德育活动主题定为“沟通”。
1.网络视频在线互动活动中“沟通”主题的体现。这项活动是学生、专家、教师、校长、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即时互动活动。每个假期,选择一个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与他们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话题,聘请这个领域全国知名的专家,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的网上提问,进行互动解答,部分学生代表到现场与专家面对面互动答疑。这种网络视频专家在线互动答疑活动,是学生问什么,专家答什么,而不是专家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现场专家解答的问题同步挂到网上,这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开放、互动、即时等特点,达到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学习的效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组织了主题为“安全伴我行”、“我与健康上网”、“节日礼仪”、“今天我做小法官”、“网络安全”、“暑期学生自我保护”、“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奥运与法”等网络交流互动活动。
2.“精品书吧”活动中“沟通”主题的体现。2006年寒假,在网上“冬令营”活动中,我们首次推出了“精品书吧”活动。活动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已连续组织了四届。从最初500多人参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参加,一次次地在海淀区以至北京市掀起了“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的读好书、荐好书的高潮。两年多来,学生们推荐的文学类、科技类、人物传记类、历史类、砺志类等图书总数已近500册。我们已经选择了近百本精品图书,分别印制了三本小册子,陆续下发给了广大师生。这一举措使广大学生在读好书、用好书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洗礼、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号召成人用心去品读学生们喜欢的书,以此更加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3.网络征文活动中“沟通”主题的体现。2006年寒假,在推出“精品书吧”的同时,我们还推出了“网络征文”活动。几届征文活动中,我们都把主题锁定在了“沟通”上,历届我们提供的备选题目有: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家长;与成人(老师、家长、校长)说说心里话;我眼中的老师、家长、校长。因为沟通不是单方面的,成人需要理解孩子,孩子也应该理解成人,相互的理解、真诚的交流才能让孩子与成人共同成长。因此,我们还为成人参与提供了备选题目:我眼中的学生(孩子)。
主体德育 成效显现
数字德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促使道德生活主体,即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主体性道德人格。
1.数字德育平台创设了师生主体参与的教育环境。今天的学生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根据学生们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数字德育平台的建设中努力优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数字德育注重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建构。传统德育中存在着德育目标上的空泛虚幻,德育内容上的狭隘功利,德育方法上的“权力主义”和简单机械主义,德育过程中忽视个体的主体性、忽视个体道德生活的需求等缺陷,从而受到广泛的批判,特别是作为方法和手段上的“灌输”更是受到诸多责难。在当前的德育理论中,有观点主张应从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全面“否弃”、“拒斥”灌输。这则有些矫枉过正了。我们利用数字德育平台,所进行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建构,并不全面“拒斥”传统德育,而是要辩证地对待德育中的问题,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
3.数字德育充分调动学生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意识。我们把开展数字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定位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意识上。这是因为,学校德育在给予学生自主、独立和人格尊严的尊重,给予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给予学生以不容侵犯的独立生存空间,给予学生的需要、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高度珍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唤起学生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促使自主意识和品格的提升,培养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以及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等。这是德育走出困境的一个切入点。海淀区数字德育工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资源、信息、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成为贴近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德育的不足,拓宽了德育渠道,更新了德育手段,打开了德育工作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