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08-03-06汪军
汪 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集中全力活跃思维,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力量。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故事法、联系实际法等引入新课。如在学习“分子”内容之前,教师可先设置以下问题:春天,当我们走进开满鲜花的花园时,会有什么扑鼻而来?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盛有水的烧杯中,过一会儿会有什么变化?湿衣服晾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很容易回答出来。但接着教师要问: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看得见吗?为什么?从而自然地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在整节课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问题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链的学习过程中。如在“分子”一节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又一个的悬念:①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如何变化?②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水加热后体积为什么变大?④将一只大烧杯罩住分别放有浓氨水和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两只小烧杯,一会儿,蒸馏水的烧杯中溶液变红,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空间隧道。这时,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探究、合作与交流了。
鼓励学生提问
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问题的解决,到重大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质疑。所以,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敢提问,爱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表彰和鼓励,让平时寡言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问。另外,学生由于缺乏知识,有时提出的问题不免过于简单,甚至荒唐可笑,这时,教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讥笑、斥责他们,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们理清思路,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和胆怯的心理。如当一知识点完成以后,可以问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你还有什么疑问和不解吗?如果有,请你提出来,能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表现,也是深入学习的前提。”
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全方位思考,从而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来寻找答案。如在教学“硫酸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有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稀硫酸,一瓶是浓硫酸,如何将他们区别开?”启发学生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①将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放在纸上,使纸变黑的是浓硫酸;②分别取少量液体于水中,观察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大的是浓硫酸;③在两只干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晶体,使蓝色的晶体变白的是浓硫酸等。
总之,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使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师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可接受水平和心理特征将知识问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