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解决课时紧张问题

2008-03-06肖世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新教材图象习题

编者按: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亲历改革的方方面面,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困惑,由此,也产生了强烈的交流、讨论需求,希望在交流、讨论中获得启迪与指导。

因此,本刊将从本期始不定期地针对新课改中的典型问题,约请早先进入新课改的实验区的教师或北京市在课改探索中走在前列的教师,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思考,希望能给予困惑中的教师某种指导。

思考一

认真研读新教材 实施五大教学策略

◆肖世琥

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简称新教材)以其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展现了它独特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习题的设计等方面,既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增加了思考探究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反映了课程的各项要求。但多数教师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其一是如何协调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笔者反思整个教学历程,汇集曾用的教学策略和获致的领悟,从以下五个方面表述解决上述困惑的有效做法。

一、整合教材内容

在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及其定位。首先对“教材”应树立更为宽泛的概念,即“教材”不只是“一种教学的材料”,而是现代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种载体”;其次在备课时要思考新教材中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它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三要查阅新教材中针对本节课的各类习题的配备,看看这些习题是仅仅起到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还是同时蕴含了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方法等,认真整合,选以致用,这样才能增大教学密度,减少不必要的小结课或习题课。

如学习第二模块“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时,由于本节课可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又可整合两点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由此,在具体教学中我配备了如下三组题,当堂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组】(目标是掌握基本方法)

(1)(新教材P119例7)两平行直线l1:2x-7y-8=0,l2:6x-21y-1=0间的距离为()。

(2)(新教材P124习题10)两平行直线3x+4y-12=0与ax+8y+11=0间的距离为()。

解析:通过第一组题的练习,学生容易考虑在直线上任取一点(x0,y0),求点(x0,y0)到直线Ax+By+C2=0的距离,推导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第(2)小题,用数形结合知轨迹是与3x-4y-1=0平行的两条直线,设方程为3x-4y+l=0,用上述公式可求得C=9或C=11。

【第二组】(目标是掌握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1)(新教材P121习题3 改编)两平行直线Ax+By+C1=0,Ax+By+C1=0间的距离是否也有公式?如有,请推导。

(2)(新教材P124习题11 改编)到直线3x-4y=0的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第三组】(目标是灵活地选用公式)

(1)直线l1经过点A(3,0),直线l2经过点B(0,4),且l1∥l2,用d表示l1和l2间的距离,则有( )

(2)已知5x+12y=60,则最小值为。

解析:以上三组习题的设置,目标定位清晰,层次逻辑递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真正理解与把握。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就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学生能够自行掌握,无需教师讲解,从而增加了学习密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成堆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这些内容抽象而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想想它们的形成过程,挖掘其名称的由来,研究其记忆方法,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获得似记非记的效果。

如在学习第四模块“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当学完六个诱导公式后,我提出为什么把这一组公式称为“诱导”公式?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这一组公式其实就是一系列的“引诱、引导”。即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时,我们可以先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过公式 “引诱到”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公式,再把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通过公式“引诱到”周内角(即小于的正角)的三角函数公式,最后再把周内角的三角函数通过公式“引诱到”锐角三角函数公式,虽然“引诱”这个词含有贬义的意思,但它深刻地揭示了诱导公式的本质作用,学生会感到通俗易懂,可以获得似记非记的效果。

三、夯实学生双基

高中数学课程概念抽象,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教材叙述的数学味浓,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性高,计算量大,加之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又倡导给学生探究、动手、讨论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适当地降低起点,狠抓双基,注意所编制的问题的新颖性、典型性和联系性,避免“深挖洞”的做法。如在学习第一模块“函数的表示法中的分段函数”时,我编制了如下“问题链”(逐一给出):

【问题1】(新教材P23例5)已知函数f(x)=x,求f=(-3),f=(3),f=(-1),f=(1)的值,并画出其图象。

【问题2】(新教材P26练习3)画出函数f(x-2)=x的图象。

【问题3】讨论函数y=f(x)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作如何变换而得?

解析:问题3是对问题1、2的拓展,它是从具体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的理性思考,教师可启发学生观察问题1、2的图象,回想初中所学的图形变换——翻折,学生是可以完成的。如果这里又提出函数y=f(x)的图象可由y=f(x)的图象作如何变换而得?就超出大部分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属于一种“深挖洞”的做法。

四、类比解题思路

在数学解题训练中,教师应精选“题组链”来引导学生类比及拓展解题思路,在类比中减少“双基”的重复,更好地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五模块解三角形的全章复习时,我选用了如下两例以实现教学目标。

例1(2004年全国文科):已知圆内接四边形的边长分别是:AB=2,BC=6,CD=DA=4求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解完本题后,归纳解题思路,再给出如下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类比。

例2:四边形中,A、B为定点,D为动点,AB= ,BC=CD=DA=1,△ABD与△CBD的面积分别为S与T,求S2+T2的取值范围。

解析:此问题是上一例题的拓展题,可类比例1,进行思路拓展后,解答。

五、探究教学方法

要想协调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教师还要协调好探究活动与教学进度的关系,教师必须要探究出既符合个人教学特点,又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高中数学新教材坡度较小、可读性增强的特点,我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较有效的“启、读、议、练、结”的五步教学法,不断地进行充实调整,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启:即启发导入新课。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自学作铺垫。

读:即学生阅读探究课本。学生先细读新教材中的重点段落(含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及典型例题等),之后,教师依据课本内容编制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对照思考题精读课本。阅读可以在课内完成,还可以在教师编制自学方案后,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在阅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悟,会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发探求欲望,提高自学能力。

议:即以思考题为载体,师生之间或同桌、前后桌的同学之间共同讨论后,澄清疑点,教师板书重点及注意点。

练:即有层次的题组练习。练完每组题后,教师做到精讲,讲清题目类型、解题方法、技巧及注意点。

结:即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小结能力,及时复习所学知识。

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事物,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我们必须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与困难,坚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与落实。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中学)

思考二

要把讲读课文的时间压下来

◆武宏伟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由来已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太重视对教材的“三透”处理,即教者要吃透教材、讲透教材,学生要学透教材。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绝不能用一节课或几节课“讲学”一篇现代文,而应用一节课或几节课“导学”一篇或几篇现代文,让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多练”仍然是学好语文的最古老、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决不是学生“学深学透”教材规定的那几篇文章,就可以有“用武之地”的。教材中的课文只是给人的终身学习选择的一个范例而已,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这类文章的必备知识和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能深入教材,能走出教材。

课堂上仍然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讲要求精”,强调讲基础知识的重难点,讲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规律,答疑解惑,查漏补缺,拓展联系,举一反三。

“练要从多到精”,明确要求,掌握方法和规律,强调实际运用,善于质疑问难和归纳总结。

“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以引导学生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精选习题,切忌讲量不讲质;第二要深化,通过“练”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精讲多练”和“精讲精练”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由“精讲多练”逐渐向“精讲精练”过渡是“讲练结合”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省时而高效”的大目标。

但语文课堂不能一味地压,要有压有涨,压下来的是“讲”,涨上来的是“量”,即阅读量和训练量。

我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现代文当成阅读材料,每单元选取一篇文章作为方法、规律“导读”的例子。由原来的“讲学”变成现在的“导学”。课堂上讲方法、讲规律,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积累词汇,做练习。练后,议议讲讲,整理归纳要点。

讲读现代文压缩下来的时间,一部分可以用来强化课内经典古诗文教学,增加课外经典古诗文的学习;一部分可以用来学习课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精短现代文,增加写作训练量;一部分还可以用来进一步扩大学生阅读量和综合训练量,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和训练中吸取营养,形成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市翰林学校)

编后语:

“少就是多”

上述两篇文章反映了解决课时紧张问题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做工作,将教学的量由多变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做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们听的多了,实践的也多了。而改变教学内容的量对于习惯了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教师实是一更大的挑战。

一位校长曾这样描述“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是教师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教师通过将所有东西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来逃避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比如学生考不好时,教师可以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因为该教的我都教了。

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模块式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这时,如果教师仍要把教学内容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课时将变得越来越紧张。

从本质上说,课时紧张不是一个教学量的问题,而是一个教学观的问题,即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多元与和谐——来自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的报告》指出:课程设置要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要通过少的课程帮助学生把握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与学以致用,“少”是为“多”服务的。

同理,学科教师也要通过少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与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整合教材,仔细遴选习题,合理安排教学,该详讲的详讲,该略讲的略讲,该学生自主学习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只是连接教材与学生的桥梁,而且是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的导航人,其引领性与指导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编辑 杜 锐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新教材图象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抓住习题深探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