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课改的几点思考

2008-03-06刘艳茹张华礼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座谈新课程教材

刘艳茹 张华礼

最近,北京市教育学院教师研修学院、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培训项目组来我区对高一新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阶段性调研,目的在于较为深入地倾听一线干部教师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感受与困惑,为下一步的跟进式培训设计提供参考。作为陪同人员,我们一同参与了调研,直面课改以来的实际状况,思考其中的相关问题。

新课程的“新”字对教师们有些误导,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

座谈中,一名优秀教师在谈及自己的困惑时说道:“我只知道什么不是新的,却不知道什么是新的。”一句话,引人深思。

往常专家、学者们过多地在“新”字上做文章,却忽视了改革对传统的继承、对已有精华的扬善。其实,对于那些优秀教师,研究学生进而因材施教、科学设计进而循循善诱、巧妙布疑进而启迪思维、旁征博引进而激趣拓展始终是他们的教学特点,这个“新”对于死教书、只看分的教师来说,要求其完成一次彻底的蜕变,但对于本来就以学生真正发展为教育出发点与目的的教师来说,却并不是全“新”的。

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目标的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以便为教师们提供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

面临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过程生成,多数教师深层次引导失利,功底储备明显不足

听课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依旧严格按预先的设计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生成的思想火花缺少关注与及时引导。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而当学生谈到“作者梦醒、感慨人生莫测”时,教师没能及时应答,并且在小结中依旧按自己已有设计出示了“入梦缘由——入梦——梦醒”的概括,可见其对课文的理解很不到位,思考水平明显低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丧失了很好的价值引导的机会。由此推论,教师一方面对教材的领会不深,另一方面对人生的感悟肤浅。因此,能否让教师在人员富余之时以轮岗、脱岗方式到高校集中进修,或者到其它行业作短期换岗体验式学习,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至关重要。

改革顺利实施的真正阻力在于教师思想意识上的惰性,深入理解并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精神

座谈中,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教师们的抱怨较多,“教材难度过大,应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与高考考点全在书上相矛盾”、“初高中衔接欠佳”、“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淡化知识,强化能力,但什么是能力?”、“专家的指导离我们太远”……仅有一位教师谈到自身功底储备不足的问题,其他参与座谈的教师都没能从自身寻找改革受阻的原因,甚至有的教师在专家提出改进建议时还不停地为自己课堂上的不当之处再三辩解,这种虚荣与惰性其实是改革推进不利的关键原因,改革需要教师们具有更为鲜明的专业精神,即需要教师们具有一种专业责任感与进取心,一种敢于面对自我、批判自我的反省意识与自律精神,而这些需要一整套规范有序的教师选拔、使用与培养机制作保障。

学生的已有基础是有效教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学生应成为驾驭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矛盾”、“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教师们的呼唤不能不让人深思,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从哪里来?前面述及的整体设计也好、恰当引导学生也好,归根结底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已有基础的理解、尊重与研究,目前我们在初中教学干部教师联动培训中提倡研究学生、有效设计教学目标与过程。实践证明,该思路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认识学生已有的学习心理及知识准备状态,由此设计的教学目标与环节更加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在踏踏实实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促进学生进步。一些学校正在尝试实施,但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与付出。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座谈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6.座谈
石鲁同志谈写生 记一次家庭走访座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国务院法制办与国家标准委就《标准化法》修订进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