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辰与小时

2008-03-03朱筱新

百科知识 2008年3期
关键词:铜壶日晷时辰

朱筱新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为了安排每天的劳作和生活,古人们就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用不废……”(顾炎武《日知录》)

古代的地支纪时不同于今天的一昼夜24小时的计时方法。首先,单位时间的长度不同。一个时辰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其次,单位时间的名称不同,时辰不用数字表示,每一个时辰均采用一个固定的地支表示。即使用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的名称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

十二时辰所对应的今天的小时:

古代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如“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分别从“子时”、“午时”衍生出来的。“晨”字也与辰时有直接的关系。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这种计时方法的诗句。“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这里的“十二时”,显然都是指一昼夜。

为了保证每个时辰长度的准确性,古人采用许多计时、测时的方法,并发明了一些专用的仪器或工具。如日晷、铜壶滴漏等都曾是古代用于计时的仪器和方法。日晷,又作日规,是借助于太阳光的影子,即日影计时的仪器。日晷是由一块圆形的晷盘和垂直插在晷盘中心韵晷针组成。在晷盘的周边,刻有十二个时辰。晷盘的平面呈倾斜状,与赤道平行。金属制的晷针穿过晷盘,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通过观察晷针投影所指的时辰位置,就可以知道此时的具体时间。

在阴天或夜晚,则使用铜壶滴漏计时。铜壶滴漏,又称漏壶,通常分为单壶、复壶两种。复壶是由几个分别放置在几级阶梯上的漏壶组成。除最底下一层的受水壶外,其余几个漏壶的底部都装有龙头。受水壶内有一浮箭,即浮标,上刻有表示时辰的刻度,以表示不同的时辰。使用时,将水盛入最上层的贮水壶,通过调节、控制每个铜壶龙头的流量,使水缓慢、均匀地依次滴入下面的铜壶中,最后滴入受水壶。随着水量的增加,壶内的浮箭便逐渐上升。当浮箭上的时辰刻度与壶的口沿一致时,就是一个时辰结束,下一个时辰开始。

尽管这些计时的仪器和方法比较原始,但利用太阳运行的速度、人为地调节水流的速度,还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显示时间。这些都无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创作出的成果。

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一个时辰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古人们又将每一个时辰再分为四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刻”。“刻”的名称就源于浮箭或晷盘上每个时辰内的刻线。因一个时辰划分为四等分后,实际仅有三段刻线,所以只有“一刻”至“三刻”之称。古代的“刻”的长度,相当于今天小时的30分钟。由于“刻”比“时”短,于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词汇中,“刻”常表示时间的短暂。如“此刻”、“刻不容缓”等。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城市生活,需要统一的时间。如城门的开启和关闭,城内市场的交易活动等,都要遵守规定的时间。为此中国古代的城市都建有钟鼓楼,楼上或放置日晷,楼内多放置铜壶滴漏。通过这些仪器测定和计算时间,再通过撞击或敲击钟、鼓,向城内居民通告时辰。所以,古代城市中的钟鼓楼实际起着“标准时”的作用。全城的居民,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依据钟鼓楼的报时组织、安排自己的活动和生活。

自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渐,西方的近代文明也逐渐东传,进入中国。其中,西方的自鸣钟和计时方式传入中国后,逐渐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西方将一昼夜分为24等分,每一时的长度较之中国的时辰短,因此就被称之为“小时”。这一时间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常汝先

相关链接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6000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有关日晷的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冲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47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另外,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中也提到了有人发明了“晷影图”。

猜你喜欢

铜壶日晷时辰
题天台山铜壶滴漏
简易日晷
一刻钟为什么是15分
十二时辰养生之未时
本期健康策划——十二时辰养生之辰时
艺无止境 寻根问祖——探寻一体铜壶锻造工艺
日晷的原理及制作
与“日晷”有关的地理问题
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