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哲学研究概况分析

2008-02-18徐小跃白欲晓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徐小跃 白欲晓

摘要:文章基于CSSCI数据,对2005—2006年中国大陆哲学学科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CSSCI收录的哲学论文和引文概况、哲学论文和著作影响力、基金影响力等方面的分析,对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整体性的把握。

关键词:哲学研究;引文分析;CSSCI;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83—05

一、引言

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以及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关于本世纪前五年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我们曾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中展开过分析和评价。在此书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前五年中国的哲学研究已经呈现出新的态势,即:研究力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同时也指出,这一阶段的哲学研究仍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其学科建设和研究发展的趋势与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评价。在本文中,将利用最新的2005-2006年CSSCI收录的哲学论文和引文概况的数据,分析这一阶段哲学学科的发展状况。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2005-2006年间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面貌,本文在分析和评价中通常会引用2000-2004年的数据加以比较和说明。2000—2004年相关数据及分析,参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第三章“哲学”。下面将根据相关的基础数据对2005-2006年中国的哲学研究作出具体分析和评价。

二、哲学论文和引文分析

截至2006年,根据中国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目录,公开发行的哲学期刊约30种,排除二次文献类和其他非学术期刊,中国公开发行的哲学学术期刊20种左右,CSSCI共收录哲学学术期刊11~12种,每年收录哲学论文4000篇左右(这个数据包括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以及其他学科期刊发表的哲学论文,同时也排除了哲学期刊所刊载的其他学科的论文)。表1给出了2005—2006年间CSSCI收录哲学论文和引文概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和2006年CSSCI共收录哲学论文8278篇,引用文献72310篇次,篇均引文数8.74篇,有引文的文章占有比例为89.9%。我们将根据上述论文和引文统计数据,并通过与2000—2004年的数据比较,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评价哲学论文的引文概况。

从哲学论文的引文数量看,2005年至2006年有了较大增长,篇均引文数从8.40上升为9.01,有引文的文献比例从89%上升为90.7%。2005—2006年的篇均引文数量,比较2000—2004年的平均7.27篇有较大增长,有无引文文献的平均比例也由2000-2004年的81.2上升为89.9,提高显著。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哲学论文的引文数量呈现出稳定而显著增长的特征,说明学科研究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研究者对已有成果的掌握和借鉴更加深入。比较2005—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总体篇均引文数(8.62篇)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有引文文献的比例(79.6%),哲学论文的篇均引文数和引文比例都要高出平均数。显然,哲学学科的发展相对成熟和规范。

从哲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角度分析(表2),哲学论文所引用的文献中,37926篇次为中文文献,占被引用文献的近52.5%;11871篇次为外文文献,22513篇次为翻译文献,外文原文文献与翻译文献合计为34 384篇次,占被引用文献的47.55%。总体上看,相比较2000-2004年哲学论文的外文文献引用在总引用文献中所占的比例(43.34%),哲学学科对外文文献(包括译文)的引用有增长之势,说明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对外文文献的利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文文献的引用中,译文引用的比例约占65.48%,外文原文引用的篇次约占34.52%。虽然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对外文文献的利用中翻译文献还是占主要地位,但相比较2000—2004年原文文献在外文文献引用中的比例(31.45%),有了进一步提高。这说明中国哲学研究对外文原文文献的利用能力得到增强。

此外,在外文原文文献的引用篇次中,英文文献约占84.38%,其次为德文文献,约占7.33%,再次为法文文献和日文文献,分别约占2.94%和2.39%。这表明,英文文献是哲学研究者参考和引用外文文献的主要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与2000—2004年相比,2005—2006年英文、德文、法文、日文文献的引用在年度数量上都有较大提高。如2004年英文文献的引用数为3 647篇次,2006年为5 852篇次;2004年德文文献的引用数为245篇次,2006年为505篇次。表明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外文原文文献的引用上有较快提高。法文文献的引用从2004年开始超过日文文献,2005—2006年正式成为继英文、德文之后的第三大外文引用文献,这说明法国哲学研究和法语哲学论著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的重视程度加强且成为趋势。

表3给出了2005—2006年哲学论文引用文献的类型数据,对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哲学论文引用文献的类型中,占前三位的是图书、汇编文献和期刊论文,比例分别占约63.7%、18.72%和14.66%,其他各种引文类型仅占约2.92%。与2000—2004年的情况相似,图书被引量的比重较大,这说明哲学论文的引用文献最主要还是来自于图书,反映了大量哲学经典著作对学科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影响。但与2000-2004年的统计相比,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特别是图书文献引用比例下降和汇编文献引用比例提高,如图书文献引用在2000—2004年所占比例为75.67%,2005—2006年则下降到63.7%;汇编文献在2000—2004年所占比例为8.7%,2005—2006年则上升为18.72%,非常显著,而期刊论文文献的比重则保持平稳而略有上升,比2000—2004年的13.38%提高了1.28%。上述变化表明,哲学研究对收集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汇编文献的利用增多,这说明研究中的文献意识和对新问题、新趋势的关注增强。继2004年网络文献的引用在绝对数量上有较快增长之后,2005—2006年网络文献的引用也有稳步增长,但相较2004年以前2倍以上的增长速度,网络文献的引用增长放缓。据笔者日常网络文献阅读的具体经验,这或许是因为网络文献大多是

已有成果的二次发布,原创性和实效性并不令人满意。因此网络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表4给出了2005—2006年哲学文章的类型以及各类文章的引文数量。其中,研究性论文占有重要比重,约为89.35%,篇均引文约为9.1篇;评论性文章约占3.95%,篇均引文约为5篇;综述性文章约占2.92%,篇均引文约为4篇;译文约占2.08%,篇均引文约为8.7篇。上述四类文章是哲学文章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2005—2006年哲学文章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译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如2003、2004年的译文发文量分别为22、36篇,2005、2006年则分别达到65、107篇。这表明,中国的哲学研究者与国外哲学界的交流扩大,日益关注国外哲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此外,评论性与综述性文章在所发表文章中所占比例虽然没有提高,但篇均引文数均由2000—2004年的不足4篇而有所上升。这说明,学科发展的自我描述,特别是基础性的学术评论与批评仍存在不足,但有所改进。

三、哲学论文和论著的影响力分析

2005—2006年,CSSCI中的哲学论文引用的期刊论文从2005年的4622篇次,增长到2006年的5969篇次,总计引用10591篇次。根据统计,2005-2006年在哲学学科被引4次以上的期刊论文共计69篇。

在被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的占近40%,主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等。被引用超过10次以上的3篇文章中,有2篇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主题相关的论文:一是署名为“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的《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一是穆南珂的《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再如,俞吾金的《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高清海的《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被引用次数达到了8次。此外王南湜的《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张一兵的《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引用次数达到了5次以上,说明这些论文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以道德哲学与伦理问题为主题的论文引用频次也较高,其主题包括应用伦理学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环境伦理、技术伦理、信息伦理等。如廖申白的《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刘福森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被引用次数达到7次以上。邓安庆的《无本质的应用伦理学——对当前应用伦理学本质特征争论的质疑》和甘绍平的《关于应用伦理学本质特征的论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中被引用较多的文献。梁俊兰的《信息伦理学:新兴的交叉科学》和杨通进的《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对伦理学中的新兴方向展开介绍,被引用次数均达到了4次,说明相关领域已被研究者关注。

中国哲学被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简帛研究、牟宗三研究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如李尚信的《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林忠军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引用次数均为5次。邓晓芒的《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上、下)》、杨泽波的《牟宗三超越存有论驳议:从先秦天论的发展轨迹看牟宗三之超越存有论的缺陷》,被引用次数也在4次以上。此外,林乐昌的《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方克立的《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家的专人研究也有较高的引用次数。

西方哲学被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主题集中在康德哲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如邓晓芒的《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李洪儒的《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等,有较高的引用率。

科学技术哲学被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主题集中在科学和技术理性的反思、系统及其复杂性研究等。如郭贵春的《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孟建伟的《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赵建军的《技术理性的现代展现及其未来命运》、邹成效的《技术生成的分析》、钱学森的《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吴彤的《复杂性概念研究及其意义》等,有着较高的引用率。

哲学文章引用较多的期刊论文大多为国内,国外成果通常较少被引,说明本学科学者对能够反映国外哲学研究新近成果的引用还有待加强。

2005-2006年,哲学论文引用28次以上的图书约有100种,它们可视为在哲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和论著。

分析这些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近100部著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领袖人物文集。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被引4 137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引268次)、《邓小平文选》(被引200次)、《毛泽东选集》(被引189次)、《列宁全集》(被引183次)、马克思《资本论》(被引155次)。

其二,在西方哲学著作中,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著作被引用的次数较多,说明这些著作对中国的哲学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如柏拉图《柏拉图全集》(被引38次)、《理想国》(被引63次);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被引53次)、《形而上学》(被引68次)、《尼各马科伦理学》(被引55次)、《政治学》(被引52次);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被引¨3次)、《实践理性批判》(被引62次)、《判断力批判》(被引86次)、《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被引71次)、《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被引54次)、《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被引45次);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被引172次)、《小逻辑》(被引133次)、《法哲学原理》(被引131次)、《精神现象学》(被引114次)、《美学》(被引60次)、《逻辑学》(被引47次)、《历史哲学》(被引37次)等。与2000—2004年的图书引用情况相比,有相当数量的西方现当代哲学著作进入了视线。除热度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海德格尔哲学论著之外,政治哲学著作、现象学经典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反思现代性和后现代理论著作被引用频次增多。如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被引107次)、《政治自由主义》(被引37次);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被引40次)、《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被引31次);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被引43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被引37次);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被引32次)、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被引31次)。此外,还有一些西方的社会理论著作引用次数较高,如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引43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引38

次)、《经济与社会》(被引34次)。

其三,西方哲学论著被引用的大多是译著,翻译者中较有影响的有:贺麟、苗力田、王晓朝、何兆武、宗白华、蓝公武、邓晓芒、韩水法、李幼蒸、洪汉鼎、孙周兴、何怀宏、万俊人等。在中国学者的研究性论著中,被引30次以上的有: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被引36次)、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被引31次),较为突出。

其四,中国哲学被引用频次较高的著作集中在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家的文集或译注集。如《论语》(被引78次)、《孟子》(被引28次)、《老子》(被引97次)、《庄子》(被引77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被引70次)、《朱熹集》(被引28次)、《二程集》(被引103次)、《船山全书》(被引47次)、《王弼集校释》(被引43次)、《张载集》(被引41次)、《王阳明全集》(被引42次)、《陆九渊集》(被引31次)。此外,一些历史著作被引次数也较多,如《史记》(被引58次)、《左传》(被引28次)。上述统计,包含不同版本的合并结果。现当代学者中,冯友兰、侯外庐、张岱年、牟宗三等学者的研究性论著影响较大,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被引57次)、《中国哲学简史》(被引48次)、《三松堂全集》(被引43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被引39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被引34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被引31次)。此外,在传统经典文献的整理中,杨伯峻、楼宇烈、陈鼓应等学者的注释性论著影响较大。

分析上述著作的出版单位可知,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对哲学研究具有较大影响。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哲学文章中引用次数较多的著作与论文,彼此的主题不太一致。如在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中,与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的主题不占主要地位,而这类主题则是所引用著作的主要主题。这说明,著作是哲学学科研究的基础性文献,这些文献对于哲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来说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相比较而言,所引用的论文主题大多是新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从论文所引用的论著大多是古典著作的和外来论著看,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创造出具有影响的原创性、经典性的成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哲学论文的基金分布

近年来,各类基金对哲学学科的资助也逐步增加。根据教育部、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有关数据,2002年以来对哲学项目的基金资助力度稳中有升。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由2004年的85项增加到105项,特别是青年项目的资助力度加大,由2002-2004年的平均每年12项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25项和2006年的24项。详见表5。

由于各类基金对哲学学科资助的加强,2005—2006年间基金项目的发文量逐年增长,已从2004年的311篇上升至2005年的457篇,而2006年又有较大增长,为713篇。表6列出哲学学科2005—2006年各类基金项目的发文情况。

表6中,发文数最多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51篇),其次是省(市)基金项目(252篇)和教育部基金项目(230篇)。其中教育部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数上升幅度最大,说明其资助力度逐年加大,成果也较为显著。省(市)基金由于资助的单位多,难以统计究竟有多少单位资助了哲学研究项目以及哪些基金成果较为突出。但从发表论文的篇数增长看,该类基金的资助力度已在逐年加大。从表6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的发文量较大,说明它们对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7给出了哲学基金论文被引统计。2005—2006年哲学基金共发表论文1170篇,被引592篇次,基金论文篇均被引0.51次,低于2005—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篇均被引率0.991次。

在表7中,对哲学研究有重要资助的如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基金,其篇均被引率略低于平均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基金发文量大,平均后篇均被引率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论文被引相对于发文的滞后性,发文量较大的基金论文篇均被引率的考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客观评价;还有一方面也由于哲学学者较注重项目的最终成果(专著和研究报告),而忽略了项目的中期成果(论文),使之在发表时没有注明基金资助信息,造成引用统计时无法获得这些论文的基金信息。

我们注意到,国家社科基金哲学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已由2000-2004年的0.212次,上升到2005—2006年的0.46次;教育部基金哲学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已由2000—2004年的O.324次,上升到2005—2006年的0.45次。说明这两大基金的管理水平和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五、结语

通过对2005—2006年CSSCI哲学学科数据的分析,对2005-2006年中国的哲学研究概况有一些总体的认识和评价:一是哲学学科的研究力量在规模上进一步增强,哲学论文数量大增;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较快发展,其他的哲学研究方向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发展较为平缓;三是哲学各学科方向对自身的描述、反思和建设较之以前更为自觉,研究中更为注重基础性文献的使用,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所面对的实践问题、时代问题得到持续性的关注;四是基金资助力度加强以及基金论文质量上升等。通过具体分析,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的哲学研究整体上还处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学科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仍然有待于增强,学科的不同领域以及二级学科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原创性、经典性的成果不多,学科的发展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学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政治传播视角下国内“军人”与“警察”形象比较研究
1994—2014年我国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科研究实力分析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