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创新使命下的张江发展之路

2008-02-05修海玉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年12期
关键词:张江产学研园区

修海玉

近期,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要求和部署。上海市综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总结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2008年~2010年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这份纲领性文件对张江园区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基本形成以张江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在未来三年完成这一使命,对张江而言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尽快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架和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张江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理论研究中较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从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教授199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这一概念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其中,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和理论层出不穷,不一而足,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但如果深入分析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可以明确的:

1、区域创新体系是具有一定地域空间范围的开放系统;

2、区域创新体系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四类行为主体构成,这些行为主体是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

3、不同基本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

4、基本单元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组织和空间)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

5、区域创新体系通过系统自组织作用和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张江具备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了解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所需条件。要形成体系,就要求基本单元之间形成广泛而有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式越丰富、作用力越强,体系就越稳定、越有活力。

审视张江16年历程,尤其是“聚焦张江”战略贯彻实施9年来的快速发展,张江已经具备了形成创新体系的基本条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聚焦张江”的实质是政策聚焦、产业聚焦、要素聚焦、服务聚焦),张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园区主导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已占全国半壁江山,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内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高地。伴随创新资源、教育资源、高端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要素资源、产业资源等的高度密集。园区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主战场在园区基本形成。在“聚焦张江”战略的推动下。张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孵化创业、要素集聚和创新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我国高新区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张江创新基本单元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并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创新能力,为张江创新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势能

首先,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了“承接、融合和创新”的产业平台。目前,区内经营企业千余家,注册企业近5000家。既有中信国健、宝信软件、盛大游戏这类本土成长起来的行业龙头;也有展讯通信、微创医疗、亚申科技这类海外留学生创办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企业;还有辉瑞、诺华、阿斯利康(世界医药行业排名分别为第一、第四和第五)这类跨国巨头的研发中心。

其次,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在加速汇聚,深入探索产学研联动机制,搭建创新平台体系,涌现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是创新体系的基础单元。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和不拘一格的合作方式,昔日张江的“短板”正在成为张江的优势。张江已拥有大学院校10余所,既有整建制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也有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二级学院。同时,张江汇聚国内外研发机构140余家,国家级研发中心超过10家。除此之外,依托区内科技资源优势,园区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建了15个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了领先的区域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园区还大力支持企业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产业和技术联盟、委托研发等方式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鼓励大学院所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八股引进投资者成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高效联动机制。

再次,中介服务机构也在园区内蓬勃发展,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创业成长服务体系,成为创业孵化的加速器。目前园区已积聚了7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包括9家行业协会和一批律师事务所、人事代理、知识产权服务、咨询管理和基金服务机构等。在创业孵化方面,园区已经形成专业孵化器、自由孵化器、高端孵化器相结合,覆盖全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孵化器集群。截至2007年末。园区孵化器面积达3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多家。园区还积极推进跨国孵化合作,中国张江—麻省技术中心、德国中心以及芬华创新已经成为跨国孵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最后。注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开展文化设施的建设。着力培育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激发区域创新动力和创业热情。针对区域内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特点,张江坚持营造激发创意的文化环境,用人文、艺术来滋润、点化、激发创意。既有每年科技界精英齐聚论道的“相约张江”科技文化节,也有两岸四地知名艺术家共同打造的“现场张江”公共艺术节,更有各种全民和所有园区企业参与的“龙舟赛”、“啤酒节”等,建设了展示艺术和开展活动的张江文化艺术主题公园和张江当代艺术馆。当前。张江“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和创业氛围正逐步形成。区域文化是影响区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先进的创新文化是园区发展的持续动力。高科技只有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

大量活跃而有实力的创新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基础。张江在这方面已形成了很强的创新势能,有条件形成创新体系。

在各级政府大力引导下,张江创新基本单元间互动不断增强,形式不断丰富,为张江创新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充足动能

根据基本单元构成不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张江创新基本单元间互动关系的模式也就非常丰富。

如“政府—中介服务平台—企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互动作用关系是政府引导或搭建平台,吸引社会化中介和服务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张江拥有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上海光源等15个国家级公共实验平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张江累计认定孵化器17家,为初创业企业提供综合或专业化服务;有产业基地,

张江已拥有1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市级产业基地;有引导基金,除新区20亿引导基金撬动社会基金200亿外,张江还有规模10亿的汉世纪基金等等。

如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诺华和复旦大学、阿斯利康和中科院药物所共建实验室等跨国跨机制合作;桑迪亚携手联友药业、华大天源基于市场自发形成的新药研发外包(CRO)服务联盟等。

张江产、学、研、政、介各基本单元间相互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可以说张江区域创新体系的雏形已初步具备。

当然,如果要以张江为核心形成浦东全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则对张江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只有这样,张江才能辐射全区、带动全区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和不断优化。这就要求张江创新基本单元的创新能力要足够强大,不仅在张江范围内能够形成广泛而有效的相互作用,还要与整个浦东的创新基本单元形成相互作用。同时,张江基本单元间的相互作用要形成有效而稳定的机制,就是要形成自组织结构,使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复制、延伸,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江必须直面挑战

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张江基本条件具备,但仍然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张江只有居安思危、积极应对,才能够不辱使命。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大方面。

挑战一:多层全方位的竞争挑战

要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张江需要更多、更高品质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向区域内集聚;同时需要更多高端人才、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发展支撑。然而,区域创新体系是开放体系,需要面临上海市、国家和国际各级范围内的其他区域的激烈竞争,这是资源稀缺性决定的。以人才为例:如何吸引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到中国、到上海、到浦东?每一步都需要张江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或化解原来的劣势。如国际竞争层面上,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和个人所得税率偏高等问题;如国内竞争层面上。上海户籍指标控制等问题;如同城竞争方面。张江生活配套成熟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张江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力。

挑战二:创新体制机制的攻坚挑战

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必然面临体制机制方面的攻坚问题。这无疑对辨析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攻击挑战,必须勤学习、多借鉴。以科技投融资机制问题为例,很多兄弟园区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如中关村非上市公司股权场外交易体系、企業家天使投资联盟、西安高新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等。张江如果不能把握新一轮综改机遇,形成突破,就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劣势,减缓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程,甚至被兄弟区域甩在身后。

挑战三:新机遇期的时间挑战

综观浦东新一轮发展为张江园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张江就有机会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大幅提升创新和竞争能力,顺利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使命。但机遇的时间窗口只有两三年,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必须选准突破点。找到切实有效的突破方法。

抢抓机遇,加速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架

1、提高策划水平,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宣,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通过外宣,强化张江品牌和创新文化。要真正激发每个张江人的使命感,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戮力创新。对外宣传要精心策划、形成合力,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创新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通过完善“张江十九条”,建立园区法律地位。2001年1月1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颁布实施后。深圳、天津、西安、长春、河北等地均制定或修订了各自的开发区条例,有力促进并依法保障了创新创业持续快速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应积极完善“张江十九条”,并推动园区条例的制定和颁布。

3、紧密结合金融体制改革,创办科技银行。目前我国银行的制度安排与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特点不相匹配。因为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具有较大风险。很多商业银行对其融资要求望而却步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创办科技银行可以有效促进资本与创新紧密结合。在规定范围内,科技银行贷款可以自主定价;创新利率收益模式。针对成长性科技企业的特点,不设固定利率,将银行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银行与企业共成长。在前期知识产权抵押担保的实践基础上,甚至可以探讨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家个人的无限责任。

4、本着不拘一格聚人才的决心和胸怀。全方位寻求突破。大幅提升张江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一是针对高科技产业高端人才降低个人所得税或实施财政补贴;二是有条件推行双重国籍。吸引科技、金融等国际人才;三是降低中国绿卡申请门槛,降低外国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难度;四是推动人才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大幅增加上海市户籍指标;五是尽快落实人才公寓和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5、降低中介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建立中介服务购买专项基金,根据后评估结果。购买或补贴优质中介机构专业服务,大力扶植科技中介发展。从而实现,面对跨域“死亡谷”的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迫切需求。提供高速成长风险基金、改制上市、融资担保、产权交易和专利申请等专业化服务,协助企业迅速壮大,铸造一批科技型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小巨人企业”。不断深化对高成长性企业的针对性支持,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6、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寻求产学研联动机制突破。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的重要抓手,张江产学研结合驱动模式的建设,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此为纽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互动机制的建立;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结合各大学学科优势与相关企业构建多个技术联盟,解决张江园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构成园区发展内在驱动力;第三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筹建张江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构建市教委、园区管委会、各大学、各企业参与的一体化产学研平台,促进张江产学研合作和张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张江园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从每年300人,增加到3000人以上,达到虚拟大学水平。一方面有效增进产学研各单元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一批产学研联动纽带人才。

猜你喜欢

张江产学研园区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张江高科:负重转型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